|
图为论坛现场。(李磊明 摄) |
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到浙江省正式发布大湾区建设行动纲要,提出了“一环、一带、一通道”(即环杭州湾经济区、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和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的大湾区建设总体格局,“湾区”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更高级的形态被广为关注。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海提出要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作为浙江大湾区核心和重点的环杭州湾经济区,如何对接上海未来发展、找准发力路径,进一步推进大湾区建设? 日前,在慈溪举行的第三届杭州湾湾区论坛上,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时报社、上海市社科院、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聚焦论坛主题“全面对接上海、长三角深度一体化与杭州湾大湾区建设”,进行多角度的研讨交流,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本次论坛由市社科院(市社科联)和慈溪市政府主办,宁波湾区经济研究院(市湾区经济研究基地)、慈溪市环杭州湾创新中心承办。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盛世豪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同志在“八八战略”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全面对接上海、长三角深入一体化与杭州大湾区建设”,这是“八八战略”再深化的具体研讨。浙江大湾区建设总体规划已经发布,目前正在加快推进当中,大湾区建设过程与有形的规划相比较,无形经济空间及精神生成更为重要,并且更为任重而道远。湾区之所以称为湾区,之所以能够在现在经济当中崛起,最主要的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生活、生产、生态“三生”融合的空间优势;第二是湾区具有包容、开放的精神旗帜。这两个方面构成了湾区崛起最基础性的因素。杭州湾大湾区有经济规模、区位等巨大优势,但与一流标杆相比在国际化水平、创新能力、网络化能级等方面差距明显。只有与上海全方位对接,才能争创国际地位和竞争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时报社社长王忠宏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将科技创新转化为实体经济的产业创新能力,是建设高质量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和核心所在。拥有良好制造业基础的宁波,应理顺政府市场关系,营造高质量的创新文化和创新生态,注重发挥商会、协会、大学等软环境作用,借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对接上海打造全球科创中心,大力推进技术、管理、商业模式创新,形成技术研发、市场应用、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协同创新,提升宁波区域创新中心和制造中心的作用,在协同创新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为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制造业集群提供有力支撑。 上海市社科院副院长张兆安以上海的未来发展作为切入点来谈推进浙江大湾区建设:上海未来的发展目标为有全球集聚和辐射能力的城市,要打造“国际经济、金融、航运、贸易和科创”五个中心,宁波目前尚处于集聚发展阶段,应注重对资源、产业、人才和要素市场的集聚,明确城市的功能定位,遵循开放、创新的发展主线,发挥制造、航运优势,制造业要同产业升级密切结合起来,航运要同扩大开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建议创建沪甬合作发展示范区、建设沪甬跨海城际轨道、争取浙江自贸区扩围等,深入推进浙江大湾区建设。 省政府原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沈建明指出,无论是从经济贡献度还是交通区位来看,环杭州湾毫无疑问是浙江大湾区的核心区域,大湾区建设要突出杭州、宁波对接上海。上海拥有金融高地、人才高地、市场高地三大优势,杭州可以利用科创优势对接上海,宁波则应打破交通障碍从人才科技、国际化开放程度等方面积极对接上海。 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潘毅刚在总结世界三大湾区——旧金山湾、东京湾和纽约湾的发展规律与经验启示的基础上,提出浙江大湾区建设的战略重点、战略目标、空间布局和重点战术行动。大湾区建设需要人口集聚,也需产业集聚,没有产业支撑的湾区是走不远,也走不长的,当然也要有各种创新要素集聚。杭州湾地区应该是一个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生产力布局合理,科教支撑有力,生态环境优良,产业区、城市群、物流网有机融合的“黄金产业带”,一个汇聚各种先进生产要素和文明因子的城市群,一个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群。 舟山群岛新区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何军重点解读了舟山群岛在长三角中的特殊区位和功能,认为甬舟合作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市经合局副局长叶文涛和市发规院总经济师张水清分别着眼于沪甬合作应如何持续深化,宁波为服务全省“大湾区战略”而谋划建设的高能级平台——前湾新区的规划建设,提出思路。余姚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晓东提出余姚要积极融入宁波、接轨沪杭,通过构筑两大重点产业合作平台等,深度参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和大湾区建设。宁波湾区经济研究院院长敖丽红提出,要研究制定打造慈溪智能经济人才集聚高地的有力措施,为慈溪成为宁波环湾智能经济新区重要节点城市提供人才保障。慈溪市环杭州湾创新中心主任杨利登提出要努力锻造“沪甬”牌创新引擎,推动城市间互动发展。 (李磊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