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中港正在对飞机进行维修保养。(部队供图) |
本报记者 王晓峰 通讯员 郑鹏鹏 彭梁峰 说起空军,很多人会“脑补”出这样一个场景:高大帅气的飞行员驾驶着新锐战机在天空中翱翔,时刻保卫着祖国的领空。但很多人不知道,“战鹰”飞得越高,背后越离不开一群人的默默付出。他们就是机务兵,仰望天空,心系蓝天,用精湛的维护技能守护祖国的“战鹰”,谢中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出生于1972年的谢中港是宁海县力洋人,现任石家庄飞行学院某训练旅机务大队机械技师,空军一级军士长。从1991年走进军营起,27年来他已连续保障安全飞行2400余小时,获得过众多荣誉,其中二等功3次、三等功2次。 但鲜为人知的是,谢中港刚入军营时只有初中文化,碰到航空维修理论这一关他无从下手,第一次理论考试成绩就亮起了“红灯”。但谢中港没有气馁,他深知“笨鸟先飞”的道理,自我“约法三章”——不打牌、不闲谈、不逛街,把全部精力用在学习上。晚上战友们进入了梦乡,他还裹着大衣在走廊上看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等到学兵毕业时,他因为进步明显得到嘉奖。 到连队后,谢中港开始自学《空气动力学》《发动机构造》《机械原理》,并将所学知识用于每一次外场维护和岗位练兵。同时,他积极参与各种故障排除,积累了数百起常见和疑难故障的第一手资料,写下数万字维护笔记。 有一次飞行日,谢中港在维护中观察到飞机的轮胎处有一股黑烟腾起,立即意识到其中存在问题。经过认真检查,他发现左内轮的胎面磨损严重,磨损的部位刚好转到轮胎底部…… 从一名普通机械员成长为优秀机械技师。谢中港说,过硬的专业技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细致而又充满责任感的心。在谢中港的机务保障经历中,有手到病除的成功战例,也有终生难忘的教训和启示。 有一次,他所维护的22号飞机准备启动滑出,突然飞行员反映无线电台没有声音了。他对这个专业一窍不通,只能把飞机拉出去检查,最后发现出了“乌龙”,是飞行员不小心碰到了增音放大器电门,导致电台工作状态发生变化。“这件事让我深切体会到,其他专业知识也要学。”谢中港说,从那以后,他开始主动学习特设、军械和电子专业知识,掌握各专业基本的机件构造和使用方法,成了名副其实的“多面手”。 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谢中港的维护保障水平得到了众人肯定。从事机务工作以来,他先后发现减速伞协调钢索断丝、油门杆钢珠严重磨损等有价值的故障24起,机轮扎伤、夹布胶管渗油等一般性故障240多起,成为机务维护工作中的佼佼者。他所在机组维护的飞机没有一次因为人为问题而延误飞行训练,并连续多年被大队评为“样板机”。 不仅如此,谢中港总结出来的守“三口”、看“四舱”等小经验、小做法,因为实用、易记,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谢中港检查法”。他研制的用于更换轮胎的某模具,将更换主轮需要的人员数量降至一半,时间降至五分之一,目前已被推广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