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乡愁·家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8月08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林前虞村: 江南水乡 古韵新姿

◀前虞村老墙门
▲前虞村西岸桥  (陈朝霞 摄)

    穿巡在狭长的小巷,一路是斑驳的青砖屋;拐进一座高墙大院,木梁石柱、雕花门窗,老人静坐在天井乘凉;走出街巷,迎面而来的是小桥流水,桥面铺着刻有碑文的大石板……

    走进海曙区古林镇前虞村,时光仿佛停止了脚步,只感受到岁月静好的怡然和安稳。“我们村虞姓为大族,祖先汉代从河南迁居余姚,始祖虞翻。经三国、晋、隋、唐、宋,历近千年,世事沧桑,于南宋从鄮城而来,有文记载的历史有700余年。如今有928户村民,约500间清末民国建筑,是第三批宁波历史文化名村。四面环水、古朴环境,这是我们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村党支部书记虞建国告诉笔者。

    本报记者 陈朝霞

    通讯员  林婷婷 徐浩跃   

    “义乡”古韵悠长

    走进前虞村老街,小巷弯弯曲曲,老宅连着老宅。65岁的村民虞如定被称为村里的“活字典”,跟着老人穿行在这一片古老的街巷中,里弄、民居、古桥、石碑便鲜活起来,古老的村史也跟着揭开了面纱。

    “这古色古香的建筑中,清末民初的雅房墙门,民国时期的椒余堂、前仓弄民居、西岸桥良房等保存完好。村内曾有7座虞氏祠堂,如今只留下一座。同一个姓,同一个村,有7座祠堂,这在宁波是独一无二的。”虞如定告诉笔者,虞氏族人传承着忠、孝、礼、义等传统美德,被誉为“义乡”,如今在文化礼堂保存完好的明代敕书碑、孝子碑,就是前虞的“镇村之宝”和“义乡”美名的重要见证,成为村民的精神力量。

    “这块敕书碑是明成化八年(1472年)皇帝敕封前虞村民虞玖为义民所立,表彰虞玖捐赠1000石粮食赈灾的义举;孝子碑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宁波府知守沈恺所立,颂扬孝子虞讙割双股为药引分别救父母的事迹。”站在两块一人多高的石碑前,虞如定介绍。

    鄞西平原上照天港、里龙港、千丈镜河三条核心水系从村中穿过,依托四通八达的水路,前虞形成了火爆的“二、五、八”三市。“以前老街上有20多家店铺,每逢集市,南来北往的客船在这里上岸,附近建岙、石碶、洞桥等十里八乡的村民也来赶集,热闹非凡。”虞如定说,原来每天有两个班次航船通往宁波城区,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村口还有上下客的客运码头,当时感觉早去晚回特别方便。如今客船早已被发达的陆路取代,虽然“二、五、八”三市延续至今,却不复当年的繁盛,历史的辉煌只能从残留在斑驳墙壁上的“□茂绸绫染坊”“绸庄”等字样中一瞥。

    水乡开拓发展之路

    作为传统农业村庄,前虞的3000亩耕地流转后,实行规模化的水稻和蔺草种植。“‘一稻一草’曾经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如今年轻村民在外打工,年老的村民守护着古老村庄,村子沉寂了不少。”虞建国表示。

    不过,村民的生活一点也不寂寞。村民虞水芳是村里的“文娱能人”,戏曲队、小品队、舞蹈队、腰鼓队都能见到她的身影。在村里投入200万元、2016年初建成的文化礼堂,虞水芳笑容满面地点赞:“这里天天有安排、月月有活动,学习戏曲、排练小品、看电影、听讲座……村民生活有滋有味。听说区文联下个月要来村里设立书画创作基地,到时村里活动会更加丰富多彩。”

    而在村班子看来,如何保护传承古村“老底子”文脉,让古老乡村在新时代焕发活力,是头等大事。“目前由南京大学建筑规划专家设计的新村建设规划初稿已经出炉,未来的前虞村将打造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虞建国透露。

    虞建国表示,前虞村的未来发展是“保护为主、兼顾开发的生态型绿色发展”,他如数家珍般地道出了让前虞人引以为豪的特色——小桥流水、民居群落的古色古香,纯手工米酒、长寿面等特色美食的远近闻名;被誉为“草席之乡”的深厚底蕴……“未来要整合这些资源,开发民宿、打出农副产品特色品牌、畅通产供销渠道,让农、旅、文深度融合,助推前虞村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