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废旧玻璃变彩珠 |
|
环保义工手把手教小学生志愿者上岗 |
|
小区志愿者督导垃圾分类丢弃 |
据《2018年1-6月全市生活垃圾增量控制情况的通报》数据显示,上半年,海曙区较好地控制了垃圾总量,比去年同期实现负增长3.75%,成为全市唯一一个生活垃圾增量控制负增长的区。 垃圾围城困境下的海曙是如何实现垃圾减量的?“垃圾分类处置,推动可回收垃圾回收再利用,是实现垃圾减负的有力推手。”宁波市城管局相关人士表示,垃圾分类“海曙探索”为实现垃圾源头减量提供了有益的实践。 “公交”式清运助力垃圾分类 自从认真学习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海曙区柳汀小区的张大伯不但认真做好垃圾分类,连什么时间扔厨余垃圾也有了固定“时间表”:晚上7点,晚饭后,他会将家里一天的厨余垃圾收拾收拾,就近扔到绿色厨余垃圾桶里。“家里厨余垃圾不过夜,晚饭后扔个垃圾,就当散步!”张大伯说,厨余垃圾收运车每天早上6点10分到小区,非常准时。所以很多人都选择晚上把垃圾扔掉,这样白天小区里就不会垃圾成山,异味难闻了。 像张大伯一样,海曙区很多小区居民的垃圾投放习惯已经有了固定模式,这得益于海曙区制定了精确的收运体系。“双杨垃圾中转站的正式投运,给我们实施‘公交化’收集垃圾创造了条件。”海曙区分类办主任、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谢跃伟解释说,公交线路会根据客流量的不同,车型、发车频次都有分别,海曙的垃圾清运时刻表同样如此。海曙区出台的《垃圾分类收运体系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大件垃圾等收运方式。不同的垃圾有着不同的发车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当前我们优先清运厨余垃圾。厨余垃圾数量多,产生频率快,社会影响大,尤其到了夏季,一旦清运不及时易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谢跃伟说。 随着辖区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海曙区目前的这份城区垃圾清运时刻表已涉及4辆垃圾直运车,覆盖238个小区,能基本做到收运时间不浪费、运输路线不迂回,确保厨余垃圾、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除了配发一张时刻表,海曙区还在各个车辆内安装了智能化设备即车载称重系统。车辆运输人员进入社区后,用对应的社区卡在终端上刷卡,将分类的垃圾装入运输车,称重系统会播报收集的垃圾净重重量,并将此数值和垃圾种类及社区卡号等信息一起发送到市垃圾分类管理平台上,便于监督桶车精准对接及垃圾分类质量督查等。 创建垃圾回收利用“循环体” 都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据调查,在市民产生的各类生活垃圾中,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垃圾要占到六成之多。从众小区所涉及的可回收再生资源种类看,主要包括废旧金属类、造纸原料类、废塑料类、废玻璃类、废旧木质家具类和废旧家电六大类。但是,这些废旧品的命运却各不相同。有些居民直接当垃圾随手扔弃,有些堆在小区周边影响环境,还有一些居民囤积,被动等待“破烂王”出现回收。面对资源回收的“散兵游勇”“挑肥拣瘦”现状,“垃圾分类+资源回收”试点项目应运而生。 南门街道柳锦社区试点打造宁波首个废玻璃资源再生小区就是其中一个尝试。据介绍,海曙区小区年产废玻璃约0.72万吨,回收处理量约占75%。这也就意味着海曙区每年还有1800吨的废弃玻璃是混在生活垃圾中,与生活垃圾一样用传统的焚烧、填埋等处理方式来处理。“玻璃是不能焚烧的,填埋也不是一个好方法,于是就有了试点,要给废旧玻璃找一条出路。”谢跃伟说。 记者了解到,如今柳锦社区居民可以将用剩的各类玻璃制品拿到驻点小区的第三方兑换日用品。第三方则定期将废玻璃运往专业回收企业,完成废玻璃再生的转变。 小区居民杜阿姨如今周末都要来次大扫除,重点就是将家里可回收的废旧物品归归类,纸板纸张集到一定量打个电话叫回收人员上门来收,废旧玻璃制品,则放到小区废弃玻璃有害垃圾投放点换积分,“一个玻璃瓶积一分,积满25分可以换把牙刷,55分可以换瓶洗洁精……”说起兑换制度,杜阿姨颇有成就感,“我已经换了不少日用品,倒不在于省了多少钱,关键是这原本没人要又占地方的废玻璃可以再生利用起来,我感到特别高兴。”杜阿姨说,自打小区有了专业回收,而且还利于环保,大家就都不乱扔玻璃制品了。 记者看到,这个回收点约十平方米大小,外面放置有醒目的垃圾分类指导内容,还有一个蓝色可回收垃圾桶和红色有毒有害垃圾桶,引导居民分类投放。“夏季,喝啤酒饮料的多了,我们回收的废玻璃量也明显增加。”驻点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他们回收工作开展四个多月了,累计回收废玻璃约1.5吨。“每集到千余斤,我们就安排车辆专送宁波长利风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回炉。”她指着陈列在室内的花花绿绿的玻璃弹珠说,这些都是企业利用废玻璃制成的产品,绝大部分用来出口。 柳锦社区党支部书记金建波介绍,今年三月底,第三方机构进驻小区配合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至今小区垃圾分类氛围明显增强,分类质量大有提高,“特别是黑色其他垃圾桶,以前一会就满了,于是旁边就堆满垃圾。现在经过垃圾分类,这种现象就没有了,小区明显变干净了。”她说,不少社区纷纷前来取经,也计划开展废玻璃回收、专业收运。 据悉,为更好地让垃圾资源归位,海曙针对可回收物开出了“居民自行处理、街社物牵头、81890兜底”的三模式,即居民可以选择自己分类处置;或选择由街道、社区、物业三方公布的回收企业;或直接致电81890,由81890为居民精挑“就近”企业预约回收。同时,有条件的社区加入“垃圾分类+资源回收”项目,通过“我要换糖”平台实现网络预约、上门回收。 畅通环节 人人参与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重点是做人的工作,在既无“大棒”又无“胡萝卜”的当下,提高居民参与率,提升分类准确率,面对面指导是最直观有效的方法。 为此,海曙区广泛启动督导入社区入户做法,提质增效并驾齐驱。如在推行各小区实施定时定点垃圾分类投放基础上,在早晚投放垃圾高峰时间全面铺开督导员桶边指导服务。 “桶边督导员大多由小区保洁员、热心志愿者担任,他们进行上岗专业化培训后,用专业和热心投入到垃圾分类行动中来。”海曙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王志刚说,目前,全区的桶边督导员近千名,其中涌现出不少正能量人物,如段塘街道南苑社区的陆师傅在台风天带伤坚守岗位,收获市民点赞。 在桶边督导推进同时,上门入户指导也加快了脚步。入户指导的除了政府聘请的第三方工作者,更多的志愿者由退休的共产党员、全职妈妈、学生、机关干部和单位职工构成。他们积极投身到垃圾分类公益中来。如鼓楼街道文昌社区56名“绿主妇”,在社区挨家挨户上门指导并查看垃圾分类情况,让更多的“主妇”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海曙区全体干部签下“垃圾分类我带头”承诺书,积极活跃在各小区志愿者行列。 海曙区还十分注重垃圾分类进校园工作开展,稳步推进“高校+学校”校园垃圾分类模式,组织开展年度市、区级评优评先活动,调动学校参与“高校+”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其中,高塘小学、段塘学校和莲桥第幼儿园被评为市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示范单位,孩子们已经成为家庭开展垃圾分类的有力推手。 此外,海曙区还积极引导各街道、社区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群众乐于参与的活动,提高全民垃圾分类关注度和参与率。 目前,海曙区已实现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100%,并完成了建成区石碶街道6个小区的推广任务。全区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90.67%,垃圾分类覆盖面达到96.58%。 点废成“金” 构想打造“静脉”小镇 “垃圾分类工作的不断推进促使我们积极提升终端消化能力。”王志刚说,近年来,海曙区不断探索提升垃圾分类的终端处置能力,借助生产型企业的力量,从源头上分拣、回收、再利用,形成循环经济,促进城乡垃圾的减量、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实现经济社会双赢发展。“在海曙区,已经集聚了一批像宁波长利风玻璃制品有限公司一样的利废企业。” 变废为宝,二次利用,循环经济实现资源效益。洞桥焚烧发电厂日处理生活垃圾2300吨,每日发电量达到66万千瓦时;宁波开诚生态技术有限公司利用城区饭店、食堂的剩菜残羹制造沼气燃料,开创了民营企业参与市政环保建设的“宁波模式”;宁波绿环化工有限公司则利用“地沟油”制造工业用油脂。 资源再生,产群集合,循环经济实现社会效益。位于鄞江镇的宁波长利风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用自创技术工艺,每年“吃进”各式玻璃废弃物超过3万吨,产出玻璃珠27000余吨,95%产品销往世界各地;高桥镇岐阳村的宁波胜达墙体材料厂,以二次装修后的废弃建材为原料,每天将上百吨的建筑垃圾回炉制造混凝土砖块,实现建筑垃圾循环利用。 点绿成金,生态循环,循环经济实现生态效益。宁波市天胜农牧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将畜禽粪便与杂草、秸秆以及残渣剩料等农业垃圾进行混合堆肥发酵,制成微生物发酵肥,为植物提供养分的同时可促进植物生长。靠着自创的生态循环模式,农场“点绿成金”,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保障了农产品高品质,有助于打开更大的销路。 “未来,海曙区将进一步细化垃圾分类,末端处置体系建设,尝试将传统‘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王志刚透露,海曙区已启动专项规划设计,计划打造“静脉”小镇,引导各类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企业科学集聚,形成规模效应。 本报记者 王岚 通讯员 张翔 图片由海曙综合行政执法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