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8月14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带着想象和思想去摄影

——黑明宁波书城谈30年纪实摄影

8月4日,摄影师黑明分享会。(记者 周建平 摄)

    记者  陈青

    通讯员 胡燕 陈吉     

    “找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内容,带着想象和思想去摄影,让摄影对象与环境元素结合起来,照片会更真实、生动、有意义,也能让更多人产生共鸣。”日前,著名纪实摄影家黑明现身宁波书城,分享30多年拍摄生涯中的影像和故事,并为他的摄影集《记忆青春》《公民记忆》《探秘克里雅人》《100个人的战争》等举行签售。

    出生于1964年的黑明是陕北人,是一位着力用镜头去记录普通人生存状态的摄影家。他在摄影界是一个话题,更是一个传奇。30多年来,他以具有人文关怀的纪实摄影表达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

    面对挤满分享会现场的摄影爱好者,穿着格子衬衫、头发略长的黑明真诚、直率,谈到自己出生于普通的干部家庭,“因为父亲写诗、写书法,所以我们兄弟姐妹从小喜爱画画、书法。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摄影的时候,我非常渴望成为艺术家,追求光影效果和构图。”展现在摄影爱好者面前的《铁饭碗》,其实是黑明1985年在香港《摄影艺术》杂志发表的第一幅摄影作品,当时还获得了月赛金奖。随即他又在《摄影画报》《中国摄影》《人民摄影》等发表了一批摄影作品和摄影札记。

    20世纪90年代,黑明开始关注不同的群体。“哥哥和姐姐是知青,所以我对知青选题非常感兴趣。”从1994年起,他花3年时间拍摄曾经的知青群像,其中有普通的小学教师、默默无闻的家庭妇女、养路工、修自行车的,也有研制飞机、设计高楼大厦的,以及出类拔萃的科学家……100个不同命运的知青收录在他的《走过青春》中,“我在拍这些照片的时候,特别希望每张照片展现的是不同职业的人,我希望每个人有典型性和特殊性。”

    黑明认为,摄影创作的题材和内容最为重要,然后再考虑怎么拍,否则不仅缺乏思想内涵,也会导致与读者和市场的脱节。他说,中国有很多纪实摄影家,但真正把人文关怀放在首要位置的并不多,所以很多摄影只是有一定的纪实性,并不能称为纪实摄影。

    黑明出版的20多部摄影集中,每一部都有着耐人寻味的内涵。如《公民记忆》,是黑明一直想拍的“关于北京”的题材。2004年,他整理发现自己有几张在天安门前的老照片,突发奇想地决定,寻找100张在天安门前拍摄的老照片,并邀请照片中的主人公重返天安门,在同样的季节、同样的时间、同样的位置、同样的角度、同样的光影条件下,用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影像,反映不同的岁月。历时5年的寻找、拍摄、采访,让黑明感动的不仅是影像本身,还有每一位主人公的热情。有些是朋友推荐的,更多的却是看了相关报道之后,毛遂自荐来到北京的,他们走进了黑明的作品。而读者通过这部作品集,能清晰感受到中国的巨大变迁。

    黑明的摄影是和采访结合在一起的,100个知青、100个农民、100个大学生、100个抗战老兵等,他给那么多的“100个”拍了照片、留下了声音的资料,先后整理出了几百万字的故事。这些以非虚构的方式写作的文字,也是有别于其他摄影师的标签。黑明认为:“纪实摄影不仅要重视影像,文字也极其重要。只有影像与文字相结合,纪实摄影才会被更多的读者去阅读、关注。毕竟摄影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是有限的,摄影语言的普及和文字的普及还相差很远。”

    在讲座中,黑明还传达了他的创作理念:“我希望拍摄的作品是积极、阳光、向上的,能够促进社会进步。我在拍摄一个群体的时候,往往考虑从美好的故事讲起。”他的《100年的新窑子》,从一个家庭的爱情故事开始,拍摄了100年来新窑子村60多个家庭,记录了村民真实的生存状况和祖祖辈辈的梦想。这是黑明现在还经常去的村子,他和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意,“他们有什么事情经常给我打电话。”

    对着满场的摄影爱好者,黑明留下了自己的电子邮箱和微信号,“可以在网上找到我的摄影电子书,可以给我发邮件,我一定会回复的。”他的又一部摄影集即将出版,是关于200个移民的故事。黑明用3年时间,走过世界的五六十个城市,拍摄了从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40年间迁往世界各地且长居的中国人。

    黑明说,自从摄影术发明以来,在100多年的历史中,世界各地的无数摄影家用它记录历史,推进人类文明发展,有些作品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尽管我的摄影还没有做得很好,但我依然把摄影当作最重要的事情在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