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8月15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访岭南第一名刹光孝寺

图为光孝寺。(记者 汤丹文 陈青 摄)

    记者 陈青 通讯员 曾楠

    广州有民谚“未有羊城,先有光孝”。14日,海丝遗产与古建营造寻访行旅第一站来到广州老城区,探访岭南第一名刹光孝寺,它与保国寺同在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16年被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预备遗产名录。

    光孝寺是广州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大的寺院。据《光孝寺志》记载,光孝寺初为公元前二世纪南越王赵建德之故宅。三国时代,吴国虞翻谪居于此,辟为苑囿,世称“虞苑”。虞翻死后,家人舍宅作寺。

    建筑结构严谨,文物史迹众多,使得光孝寺声名在外。寺内有始建于东晋的大雄宝殿,南朝时达摩开凿的洗钵泉,唐朝的石经幢,南汉的千佛铁塔,宋、明时期的六祖殿、卧佛殿,以及碑刻、佛像、菩提树等。其中,立于南汉大宝六年(963年)的西塔是中国现存铸造年代最早的铁塔,而立于唐宝历二年(828年)的石经幢则是国内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有确切记载的经幢实例,不由得让考访团成员想起了保国寺天王殿前立于唐开成四年(839年)、浙东最古老的石经幢。

    从山门、天王殿往里直走,大雄宝殿矗立在考访团面前,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雄阔壮观,配有翼角檐口曲线及各类极具地域特色的脊兽脊饰。

    光孝寺工作人员向考访团介绍了大雄宝殿2011年落架大修时的情况,“尽管大殿是明清时期的建筑,但还是保留了宋代建筑风格。从外观上看既有北方官式殿堂建筑之稳重,又不失江南殿堂建筑之轻盈,属于岭南特有的殿堂建筑风格。”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专家认为,广州和宁波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口,单从建筑文化角度来看,光孝寺与保国寺作为海丝遗产点具有相似的价值地位。两者的建筑布局都是坐北朝南,以一组沿中轴线布置的建筑群为主体,两侧布置若干附属建筑,各单体建筑的形制、结构、构件也基本类似,这正是印度佛教传入我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进行本土化之后结出的果实,随后又借助海丝东传海外,促进了东亚建筑文化圈的发展。

    据介绍,光孝寺大雄宝殿原殿面阔五间,清代扩至七间。“大殿外檐柱20根,内檐柱10根,金柱8根。柱网整齐,分内外两周。这种木结构构架为典型的‘金厢斗底槽’,是宋朝官方建筑典籍《营造法式》列举的四种空间划分方法之一。相比较而言,保国寺大殿柱网虽布局规整,但不求严格对称,其近于宋式厅堂型构架,又具有宋式殿堂型构架的特点,是北宋早期特有的构架形式。”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专家向考访团成员介绍了两寺大殿构架的不同之处。

    “光孝寺大殿和保国寺大殿的举折相近,都介于宋《营造法式》规定厅堂举折为四分之一和殿堂举折为三分之一之间,即比宋殿堂建筑规定的举折要小些,屋顶坡度较为平缓。但这种高于厅堂式构架的举折作法实则是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江南多雨的气候。”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专家说。此外,光孝寺大雄宝殿和保国寺大殿从不同方面呼应吻合着《营造法式》的记载,如用拱制度、用材制度等。

    本次考访活动发现《营造法式》的种种规定并不拘泥刻板,它始终贯穿着“随宜增减”和“因材施用”的原则,正是种种独特之处才使一座座建筑显得鲜活而富有感染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