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8月2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学生支教 怎样行得更远?

支教队员鼓励孩子大声介绍自己
孩子们展示自己画的脸谱
支教队员向孩子们展现外面的世界
支教队员为孩子们授课

    本报记者 蒋炜宁

    本版摄影 蒋炜宁 张海峰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每逢暑假,全国各地大学生一批批奔赴边远山区、海岛,短则两周,长则一个半月,给当地的孩子上课,捎去外界的关爱,点亮他们的希望之光。当然在甬高校也不例外。支教,宁波大学生怎么在做?这些年支教的形式有哪些变化?当地孩子从中受益吗?支教的接力棒怎样更好传递下去?为此,记者展开了调查。

    ■贵州茶村小学迎来宁波哥哥姐姐

    上月8日,对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黄杨镇茶村小学的孩子们来说真是个开心的日子。一个双肩包、一只行李箱还有一颗炽热的心,宁波大红鹰学院的10多位大哥哥大姐姐辗转数千公里从繁华的都市来到这个偏僻的小山村,给他们开出了快乐暑假班!随同这个支教团队到达的还有社会人士的爱心——崭新的书包、文具、衣物,还有上千册图书。

    茶树小学位于村口,两侧各有一条斜坡路通向村里,校内只有一至三年级,每个年级只有数名学生,日常课程以语文、数学为主,其他课程很少涉及,孩子们的课程极为单调。

    “我们要让大山里的孩子接触更多的新事物,感受不一样的东西。”团队负责人周彬彬说,来之前的三个月里,团队成员反复琢磨,确定了科技实验、折纸艺术、画脸谱、地理常识等授课内容,然后分工备课、准备教具,成行前还增加了一个短期军训项目。因为从前期视频沟通中发现,这些孩子常低头小声说话,想通过军训提升他们的自信。

    科技实验课堂上,支教团队准备了手摇发电机,手把手地教孩子组装。摇动手柄,与发电机相连的电路上小灯泡亮了起来,孩子们发出了一声声的惊叹。随后,支教团队再给孩子们普及电的知识,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电路图,启发孩子进一步动脑思考,由此告知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用电安全。在画脸谱课上,很多孩子是第一次拿起画笔。他们小小的手握着画笔,蘸上颜料,一点一点地将色彩描绘上去,大胆呈现心中的图案。

    在大山之外有什么?地理课上,支教团队向孩子们讲解了中国省市县乡镇村的行政等级划分,以及地理常识,在一张大大的中国地图上,让孩子们寻找自己的家乡、父母外出打工的城市,还有宁波的地理位置,展现一座座繁华的城市。

    每天上午站军姿、跑步,大声做自我介绍,在一次次的鼓励下,孩子们的眼神越来越坚定。

    参加暑假班的孩子也从最初的10来个增加到20多个。带队老师葛云锋说,其实孩子心中各有梦想。支教所做的是让孩子们去发现这个世界的色彩斑斓,鼓励他们去追逐梦想。

    与众不同的是,与这个支教团队随行的还有5名宁波少年。他们也当起小老师,把城市里的缤纷世界分享给孩子们。这些平时被父母捧在手心里的宁波少年与支教团队一起走访贫困学生家庭,最远的步行往返需要五六个小时,还需跋山涉水。看到破旧的木板房里,昏黄灯光下一张摇摇欲坠的小方桌……艰苦的环境让5位宁波少年触动很大,在近1个月的支教生活里养成了早起锻炼和生活自理的习惯。

    周彬彬说,由团队募集而来的爱心物资分发给了茶村小学的每个孩子后,他们将剩余部分捐给了太白镇大河小学。支教计划也有小小的变动,当初打算建一个学校图书馆,后来发现不切实际,就把上千册图书发到每个孩子手上,让他们交换着阅读。

    “支教很能锻炼人,从前期的团队招募,到爱心物资募集,与当地负责人反复沟通,还有支教方案的设计与执行,以及生活上的各种困难需克服等等!”一位队员说,这份经历是他人生中的一笔财富。

    ■在甬大学生参与支教热情高

    “支教绝对可在高校各社团活动中排到前三位,非常的热门!”上周末,一位在甬高校教师坦言,他所在的高校若招募支教志愿者,报名者众多,可从十五六人里挑选一名。每次支教分享会,能容纳200多人的阶梯教室里人满为患,还有站在走廊上旁听的。支教走俏,大学生有情怀是首要原因,当然也不乏各高校里有社会实践考核的原因。支教团队中,一般女生偏多。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副教授余志伟说,支教兴起有20多年了,目前据他了解民间支教有三种方式。一是由大机构招募志愿者,受教点可获得长期支持,支教时间短则半年,长则一年多,志愿者有一定报酬。二是大学生承揽基金会发包的支教项目,较为短期,资金固定使用。三是大学生们自发的支教行为,自行联系支教地点,基本上所有开支自掏腰包,募集人员和物资都得自己操心。各高校一般会以社会实践项目的名义给适当补助,但数额有限。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支教活动已进行10年,各社团各有侧重,比如黑苹果公益组织着重做乡村小学支教,随手公益着重建设乡村图书馆。有学期中的支教,也有暑期支教。该校成立了满天星微公益服务团队,主要面向宁波的外来务工子弟学校,从最初的东钱湖小学和石桥小学拓展到栎木小学等,团队人员从最初的1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人,从最初的手工课拓展到科学、历史、地理和文化常识等,还有时事热点、卫生及自我保护等。支教基本以省内为主,跨省的去过广西、贵州、四川、甘肃、河南等地。每年支教队员都得经过公开筛选、相关培训和课程试讲,确保给当地孩子带去高质量的教学。

    宁波大学每年有2000多名学生在暑假集中支教,还有600多名学生在日常利用课后、周末等时间支教,范围也从宁波大学周边的村镇街道逐渐延伸到省内的衢州、丽水、舟山等地,还有贵州、青海、江西、重庆、四川和新疆等欠发达地区。宁波大学学生起初利用暑假开展课业辅导为主的支教,发现效果不佳后,改为周末有学业辅导,暑假有美术、音乐、体育等综合能力提升、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课程。

    近3年来,宁波大红鹰学院校院组建了256个暑期社会实践支教团队,近4000名学生参与,服务内容从基础常规课程向结合学生自身专业开展的特色课程转变,如:开展3D打印课程、手工软陶剪纸课程、军训课程、户外训练、书法课程、舞蹈课程等;服务群体除了原先的普通中小学生外,还增加了面向留守儿童、贫困山区学生的支教。今年暑假该校就有25个校级支教团队,近1600名学生参与。

    在支教前,高校普遍会对大学生进行统一的培训。“普通大学生缺乏教学经验,能力参差不齐;再者大学生与乡村儿童的生活环境不同,可能在沟通上会有困难。到了支教点后,日常生活适应和环境融入是首位,然后才能谈到支教成果。所以统一培训、行前的团队建设及规章建立都显得特别重要。”采访中,数位高校辅导员坦言,支教正应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话。支教到位,需要方方面面的细致考虑与非常强的执行力。

    ■持续支教还需哪些助力?

    眼下,支教大多是大学生自发行动,从中华支教网或一些机构获悉支教需求信息,招募团队,自行募集爱心物资,自行确定课程,向学校申请实践活动项目获得部分资助,自己掏大部分费用前往支教。支教地点条件均很艰苦。数位支教者说,一般住在当地学校里,防潮垫上加个睡袋,两名同学拼一顶蚊帐,很多时候洗个热水澡也成奢求。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比较大。一个多月的支教里,除了找准支教内容与当地孩子的契合点外,还得关注队员情绪、团队磨合等,还有每天买菜做饭、烧水、洗衣等各类生活琐事。一位教师透露,种种原因下,他所在的高校能连续数年参与支教的大学生并不多,更多的大学生把支教当成自身成长的一种经历。

    另一位教师透露,由于信息不对称,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大学生排队支教的现象。

    当然,大学生们的支教热情难能可贵,理应得到肯定。一位支教带队老师坦言,4年前他与大学生支教团队从宁波出发到成都,再转车到康定,然后坐汽车到普沙绒乡,再换车到支教点,单趟行程就得3天半。另一个支教团队队长告诉记者,今年7月初他们出发时恰逢当地发生山体滑坡,道路中断数天,他们绕道而行,暑假班仍如期开张。“不是谁都有这份决心去偏远地区支教,大学生们的热情理应充分肯定!”众多受访者如是说。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现在出省支教的团队很多会自掏腰包购买人身意外险和车辆意外险,以求意外发生时有一份保障。

    然而,支教的本意是点燃贫困地区孩子的希望之光,需要年复一年的持续给力。支教在送去关爱、物资、金钱之余,更应该从支教对象——偏远山区的孩子视角来考虑,他们最需要什么,怎样持续帮扶到位。“很可能当地孩子需要的是陪伴成长,支教的目的是促进贫困地区孩子自信自立自强,为今后走出大山追求向往的生活播下种子。这不是短期的文化课学习就能解决。”一位支教大学生坦言,在家访中发现当地家长的教育理念非常落后,第一次开家长会只来了4名家长,再三动员才来齐。要提升家长的教育意识,在对孩子帮助中,培养起孩子的各方面优秀品质,都需要社会的系统支持方能有起色。

    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建议,各高校是否可组团与有支教需求的地方合作,与地方团委、街道或关工委等组织建立固定的联系,有针对性地开展支教活动。这样能形成双方之间的资源互补:真正为有需求的地方解决缺人授课的实际问题;大学生支教期间的住宿和安全也能更有保障。同时,还可以给支教大学生投份保险,以防万一。

    这也为长期结对支教打下基础。眼下大多数支教大学生只在暑假去,而且每年前往支教的人群很可能不一样。建立长效支教模式后,通过暑假深入走访了解当地学生需要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平时可通过线上开展定期授课或交流,暑假再为孩子量身定做个性化的面授课程,一批批大学生持续接棒,使当地孩子能得到持续、系统的帮扶。

    此外,支教不能仅限于教学,还需要积极对接社会资源,改善支教地区的生活条件和办学设施,有的甚至需要一对一长期结对帮扶。

    所幸的是,在甬高校大学生支教正逐渐向这一方向努力。大红鹰学院随手公益团队的开化支教行已进入第6个年头;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大别山支教行也已进入第二年。支教团队通过家访把贫困家庭孩子的信息带回宁波,在朋友圈或小范围内尝试两地家庭结对帮扶,资助学业等;有的发起活动,牵头募集棉衣、手套、文具等。宁大青年志愿者协会与奉化尚田镇对接,加入当地的“春泥计划”,在6个村庄开展为期15天的假日课堂活动。

    此外,持续支教需要模式创新。宁波大学的“EYE无线”共享课堂开创线上线下互联网支教的新模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将支教从暑假延伸到平时,还能同时辐射多地。今年暑假就有500名小学生从中受益。大学生公益创业也瞄上了支教项目,设想通过“支教+旅行”的模式,在支教当地建立营地解决支教者食宿,吸引退休教师、师范类实习生加盟,同时给支教者在当地旅行以一定优惠,使双方受益。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