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关键词。今年1月,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开展全面质量提升行动 深入推进“质优宁波”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紧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开展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加快实施质量提升支撑工程,不断提升我市经济发展品质、城市人文品质、公共服务品质、生态环境品质。今天起,本报联合宁波市质量强市办推出“高质量发展在行动”专栏,报道各地、各部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创新做法和实践。 本报讯(记者俞永均 通讯员甬志轩)秋季开学后,海曙洞桥居民林先生的女儿将被安排到宁波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就读一年级。这一改变源于去年海曙五大教育集团的挂牌,洞桥镇中心小学加入了宁波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当地居民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来自市质量强市办的信息,今年我市着力提升教育服务质量,上半年全市公办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为85.4%,5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民生优先,努力完善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到6月底,全市16周岁以上户籍人员各类养老保险(障)参保率达到94.5%,较2017年提升0.5个百分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91%。最近,我市宣布自今年1月1日起再次调整提高117万退休(职)人员养老金,调整额已于7月31日前发放到位。住建、交通、城管、水利四大行业建设工程项目基本纳入工伤保险。民生实事项目学前教育扩容提质工程稳步推进,工程量和投资额均完成全年计划数的90%以上。 一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支撑。根据我市的全面质量提升行动三年规划,到2020年,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争取达到8%。今年,我市加快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深入实施“一人一艺”和天然舞台、天天演等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农村文化礼堂服务菜单与公共文化云的融合。目前,在宁波股权交易中心“文创板”挂牌的企业已达111家。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政府行政审批效率持续提高。《宁波市“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宁波市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最多100天”改革实施方案》《宁波市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实施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旨在打造政府服务新高地。如我市以特定区域为单位,探索把功能相近、产业相似的多个项目视作“一个项目”进行“打包”审批,使项目审批平均时间缩短近60个工作日,土地利用率提高10%以上,这一创新做法获得国务院肯定。 建立标准规范,推动公共服务从人治走向法治。7月1日起,由市审管办牵头、协同全国五省七市相关单位研制的《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现场管理规范》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该标准涵盖了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现场服务规范、服务监督、考核评价等环节,有助于推进政务服务精细化。同时,编制出台《宁波市民生事务一本通》,让市民一站式了解相关办理内容,提高民生事务的办理成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