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论坛 展示中国“真实亲诚”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说: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是一场受到全球瞩目的盛会,必将成为中非关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中非合作论坛已成为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展集体对话、深化互利合作的重要渠道,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成效最好的南南合作平台,成为引领国际对非合作的一面旗帜。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中非合作论坛已经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将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具有重要的全球性示范意义。这次峰会再次彰显南南合作的强大生机,助推发展中国家整体发展的良好势头,汇聚国际社会促进和平发展的正义力量。 对中非合作来说,这场峰会将继续展示中国的“真实亲诚”。2015年12月中国政府发表第二份《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指出中国将秉持真实亲诚对非政策方针和正确义利观,推动中非友好互利合作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中非贸易额从2000年的100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1700亿美元。中国已经连续9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国近3年对非洲年均直接投资保持在30亿美元左右。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我们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追求任何特权利益。只要认准了对非洲国家有利、对非洲人民有利的事,我们就会坚持不懈去做并做好。展望未来,中非迎来了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新时代。 在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中 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中央党校研究室主任郝永平教授在《中国纪检监察报》刊文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全局性、整体性变革,其切入点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出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是竭力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切体制机制弊端,旨在破旧立新,构建起新的体制机制和具体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调动起全体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进行价格制度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提上日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日起,我国改革开放的每一步无不突破着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陆续出台一大批重大体制机制改革方案,推出数千项具体改革措施,确立改革主体框架,着力补齐各项体制机制短板,紧紧抓住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破除阻碍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弊端,不断健全和完善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极大地激发出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释放出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动力,也给予了每一个中国人努力创造财富的机遇,成就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下决心堵住 已释放的风险点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形势室主任杜飞轮在《北京日报》刊文说: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风险呈现“结构化、分散化、点发式”新特征,总体风险可控,也不具备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条件,但局部性、个案式风险屡见不鲜。要下决心堵住一批已释放的风险点,也要着眼于疏导化解一些潜在性的风险隐忧。 当前风险点主要集中于金融和房地产领域,这两个领域市场规模大、关联产业多、传导链条长、在经济中的比重高,一旦风险引发连锁反应和共振效应,将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对国民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也将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一方面,要抓牢防范金融债务风险的“盾”,筑牢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的“防火墙”。化解信贷风险要研究出台扩大银行业不良贷款转让范围、完善批量转让以及扩大不良贷款核销自主权等配套政策。债务风险管控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源头防范,严格举债程序,弱化各级政府“向上”转移债务预期。另一方面,拿稳防范房地产市场波动风险的“矛”,抑制资产泡沫,但不宜主动戳穿泡沫。在总的政策基调下,要更加注重因城施策、疏堵结合,把握政策节奏和力度,避免地方盲目跟风、竞相严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