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9月06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信仰法治成为一种生活

《给正义一点时间》
邓学平 著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8年7月

    朱晨凯           

    最近发生了“演员范某某偷税漏税事件”“高铁霸座男事件”“昆山杀人案”等热点事件,舆论和网友在关注事件后续进展的同时,在法律层面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讨论。本书作者邓学平是当年雷洋案的律师团核心成员,现为京衡律师上海事务所副主任、高级合伙人,曾做过多年检察官,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先后办理过数百起诉讼案件。本书结合当下热点事件,通过对正义、自由、秩序等法律主题的思索,从理论层面进行法理探析,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追踪与反思,对个案进行深度阐释,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让普通大众在“围观”热点事件的同时积极思考,具有一定的普法作用。

    热点事件发生后,不少网友会谈及“正义”。书中指出,当我们谈论正义时,更多的不仅仅是在谈论一个结果,而是在谈论获得这个结果的过程。西方有两句法谚流传很广:一句是“迟来的正义不是正义”,另一句是“正义从来不会缺席,只会迟到”。看似相互矛盾的两句话,其实正说明了正义与时间之间的复杂纠葛和对应关系。正义不仅对应一个时点,而且对应一个时段。对某些人而言,恰恰由于时间的稀缺性,正义一旦迟到,将变得没有意义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而推动正义的关键,在于信仰法治。作者在书中指出,能被证实的东西,都是知识,接受知识不叫信仰,而叫理性。信仰针对的是看不见、摸不着,尚未实现甚至根本无法证实的东西,信仰只能凭着一种内心的激情去把握和确认。因此,信仰本质上是一种“偏见”,只不过这种“偏见”超越现实的具体情境,带有稳定的价值判断和强大的自我说服功能。在我国何以建立法治信仰?作者认为答案是乐观。拥有对法治的乐观,意味着相信法治的好处,也意味着相信法治一定会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如果每个人,尤其是每个司法实务工作者,都自觉且真诚地抱有这种乐观,那么法治在中国的发展便有了意识和观念的基础,对法治的信仰也就会慢慢形成和普及。

    对法治的乐观尤为重要。书中指出,像苏格拉底和谭嗣同,我们看到的除了牺牲以外,还有这种乐观。试想,如果苏格拉底不认为雅典城邦的法律会造福绝大多数人,不认为遵守雅典城邦的法律从根本上有益于城邦正义的实现,会认为逃避城邦的法律处罚是不正义的吗?而苏格拉底之所以认为遵守法律比不遵守法律更符合正义的原则,不正源于他对雅典城邦法律的乐观吗?同样的道理,如果谭嗣同对中国法治的未来彻底绝望,怎么可能立志要做中国变法流血牺牲第一人呢?归根到底,谭嗣同是因为他的乐观,因为他对中国法治未来的乐观,才选择以牺牲自己的方式来推动变法维新。

    时代的巨轮正滚滚向前,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被裹挟其中。每个人、每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而诸如正义、自由等精神则会在代际更迭中被不断传承。作为推进法治信仰、构筑法治理想的行动者,应该把脚下的每一步都当作希望的源泉和意义的所在,用法治的思维去思考每一个问题,用法治的方式去处理每一起案件,细细绘制、慢慢扩展中国的法治信仰版图。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