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仁 “代跑员”上门现场审核材料,城管属地中队队员同时完成现场勘查,再帮助企业完成网上审批……日前,海曙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推出的“代跑员”新模式真真切切方便了企业。“我们不仅不用自己跑窗口递交申请表,而且表格填写有人把关,效率高多了”,东方商厦负责人陈顺不禁为这样的改革举措点赞(9月6日《宁波日报》)。 群众和企业到政府部门办事,从“跑断腿”到“跑一次”,再到有些领域的“代跑腿”“零跑腿”,这是浙江以“放管服”改革为核心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带来的深刻变化。不少人有这样的体会:以前到机关办个事,由于职能交叉,信息公开有限,经常面临不知道该找谁的困境。有的时候,即便找对了人,即便所办事项合法合规,也未必就能办得顺顺当当。现在好了,“最多跑一次”改革后,“办事难”“事难办”“难办事”的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变。 拿项目审批来说,过去要想拿到一个项目的“准生证”,得一个部门一个部门跑,就算每个环节都顺利,一圈公章盖下来,没个一年半载不行。现在,事前可通过多种途径咨询,要提交的资料、要走的流程,办事指南上写得清清楚楚;办理的具体时限有明确规定,不能无故拖着不办;有些事项一个窗口受理就可以了,不用再东跑西跑;不少事情全程网上受理、办理,只要符合条件,一次也不用跑;相对复杂一点的,不少地方还推出了政府部门“代跑”服务。 这是执政理念、服务理念的一次深刻变革。有人总结,“最多跑一次”改革搞了一年多,其成功经验无外乎是一个“动”字,即:“上级推动”“宣传发动”“理念带动”“部门联动”“地方主动”“科技驱动”“社会互动”,如此等等。改革的关键在于行动,这些方面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但从根本上看,还在于搞清了权力的本质属性——一级政府也好,一个部门也好,它的权力,只能是用来为人民服务、为大众谋利益的,而不是为自身服务、为自身谋利益的。 对待权力的态度,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大凡改革推进有力、有为、有序、有效的领域、行业和部门,他们通常对权力的认识就更清醒,他们为民服务的理念就扎得更牢。反之,越是改革推进缓慢,这也舍不得“放”,那也舍不得“放”的领域、行业和部门,他们的权力观很有可能还停留在“过去时”,还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没有顺应群众的期盼。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有没有搞好,可以从这方面去做些对照和反思。 谈及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一些负责这块工作的同志的感受是“压力越来越大”。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为全面推进改革,上级的检查、督查、考核越来越频繁和严格了,弄得不好要被问责;一是改革的成效不仅要看“实现率”,还要随机抽查回访群众的“满意率”。这两条,构成了上下两头的压力。正所谓“人无压力轻飘飘”,保持适度的倒逼压力,这对改革本身而言,是好事。若论压力,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改革越往纵深推进,要啃的“硬骨头”、触及的难题可能会更多,各个层面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我们的各项改革,莫不是以群众满意为检验标准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也是如此。实现群众“满意率”提升的目标,必须在持续深化改革、优化服务上下功夫。各级各部门要通过自身的“多跑腿”“勤跑腿”换来群众的“少跑腿”“不跑腿”,要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同时,也要看到,改革不是“闭门造车”,不能“只干不说”,要通过各种途径,把改革的进展、面临的问题和相关的信息及时告知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参与进来,为改革出谋划策。 现在有的地方在对外宣传方面,光讲“最多跑一次”“一次不用跑”这个结果,不太讲“申请资料齐全”“符合法定受理条件”这些前提,这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效显著,但依然在路上。这么说,是因为“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是因为“最多跑一次”改革本身还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那么,既然在路上,我们就要拿出继续“赶路”的劲头,就要打起精神、不惧艰辛、“风雨无阻”;既然在路上,就要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本领,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把改革的障碍一个个清除,把改革遇到的难题一个个破解,这样才能积小胜为大胜。 “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最多跑一次”改革就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效,就一定能“跑”出不一样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