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9月20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拘一格育才造士

    记者 黄合 通讯员 勇祖轩

    【事件】

    宁波在全国开创“双推双考”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先河。(1985年7月)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改革开放40年来,选什么样的人、从哪里选人、怎么用人三个问题,始终贯穿于宁波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

    1985年,宁波在全国开创“双推双考”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先河,推动干部选用工作一步步进入规范、公开、科学、民主的制度化轨道——以体制机制改革的澎湃动力,激发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实干有为,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活水”。

    开创先河,忽如一夜春风来

    1985年7月30日,一个炎热的夏日。40岁的张祖安如常到单位上班,翻开当天的《宁波日报》,头版显要位置刊登了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消息——宁波要面向全社会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包括市计委主任、物价局局长、林业局局长和宁波造纸厂白板纸工程筹建处经理、亚洲华园宾馆副总经理5个职位,可组织推荐,也可自我推荐。

    内心激动的张祖安第一时间报了名,以实际行动拥护改革。

    要知道,向素来“神秘化”的干部制度“动刀”,可是一件极有勇气和胆量的事。但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宁波来说,这一次的“开创先河”势在必行。

    1984年4月,宁波成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但这个曾经的五口通商口岸城市,已经整整35年没有和外面的世界打过交道,能够从事外经外贸的专业干部严重缺乏。与此同时,干部队伍年龄结构性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五分之一。

    如何破题?就在那一年,“改革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不拘一格选拔和使用能担负宁波改革开放重任的干部”,成为宁波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

    筛选、测评、考试、答辩——1985年的干部公开选拔历时一个多月,选拔出13名局级领导干部和一批近期可提拔使用的人才。

    专业化、年轻化、高素质,成为这批入选干部身上共同的特征。原本只是普通科长的张祖安,凭借多年在林场一线的实践积累和立足长远的理论思考,从一众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市林业局局长一职的最终人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项被称为“双推双考”的干部选拔,成为当时全国各大媒体的报道热点。时任中组部副部长的王照华表示,宁波的这项改革应该在党的组织建设史上记上一笔。

    “双推双考”极大地促进了宁波改革开放氛围的形成。

    铆足干劲,直挂云帆济沧海

    向东是大海。这项发轫于酷暑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始终在四明大地上保持着滚烫的热度。

    以1985年“双推双考”那个夏天为起点,公开选拔、民主推荐逐步成为我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一项基本制度。

    1994年,推出市级25个局级领导干部岗位,面向全国公开招考;

    1996年起,结合中层干部聘任制,实行市级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

    2000年,继续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同时逐步扩大公开选拔干部比例;

    2001年,在市级机关机构改革中,推出20个左右局级岗位、40个左右处级岗位,面向全市公开竞争上岗;

    2003年,开展公开选拔后备干部工作,实现干部公开选拔的考任分离……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简单的“公选”二字,不仅体现了选拔的“公开”,还体现了结果的“公正公平”。

    “‘公选’给了我们一个好机会,要主动参与竞争,适应竞争社会的挑战。”2002年,38岁的北仑小港镇党委书记孙义为了参加当年的副局级目标职位公开选拔,目标职务为市外经贸局副局长。

    那一年,市纪委、监察局选派监督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人士担任评委或旁听,对选拔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监督;还特邀中组部测试课题组多名专家,对考察对象进行综合心理素质测试和评价。

    差不多同一时间,同样“神秘”的干部提拔工作启动任前公示,直接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并逐步成为一种杜绝“暗箱操作”的惯例。

    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宁波全面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以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目标,进一步放开视野,不断拓宽选人渠道,为宁波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寻觅“良才”。

    组织部门在一份2016年完成的调研材料中写道:“干部人事工作根据新形势的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为宁波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对外开放提供了组织、干部的保证。”

    实干担当,而今迈步从头越

    时光荏苒,匆匆数十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发展已处于攻坚期。

    群众需要怎样的干部?如何畅通优秀人才晋升的通道?如何选出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这些问题,成了新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必答题”。

    讲担当、重担当,这是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明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要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识别干部、评判优劣、奖惩升降的重要标准,把干部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干的事群众认不认可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2011年集中换届过程中,全市各级共对2179名人选进行“德”的专项考核,其中有15人因德行表现欠佳而不再提名或不列入新进班子人选名单。

    同时,一批躬身基层埋头苦干、注重打基础利长远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在2016年集中换届中,新一届区县(市)党委班子平均年龄46岁,其中40岁左右年轻干部占20%,班子中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占100%,有乡镇(街道)主要领导经历的占58.1%,体现了注重基层、注重实绩的鲜明导向。

    “坚持事业为上、人事相宜,把合适的干部放到合适的岗位上,真正做到依事择人、人岗相适——这是宁波干部选用工作改革过程中一直坚持的用人标准。”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干部。”据统计,经过一线考察、依事见人,今年上半年各地提拔的干部中,攻坚一线表现突出的比例占近60%。

    在上个月举行的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上,市委再次强调,要加大跨条线跨部门跨领域交流力度,重视选拔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强的干部,到2022年,市县各级专业部门班子成员中,专业型干部配比达到一半,为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宁波铁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