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9月25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部书 两个人

——读徐锦庚长篇报告文学《大器晚成》

    张登贵           

    徐锦庚,宁波人对他多少有点了解。他出生于浙江开化,原是象山西沪港潜艇部队政治部的一名干事,1994年转业后进入宁波日报社当记者,四明大地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由于勤勉高产,5年后成了宁波日报社农村部副主任,又2年后升为主任。在主任位置上屁股还未坐热,被中央媒体光明日报社挖走了。自此,徐锦庚就像雄鹰跃入高空,一飞冲天。先任光明日报社驻宁波记者站站长,继而成为人民日报华东分社驻宁波记者站站长,接着被调往人民日报社驻西藏记者站任采编部主任、站长。在世界屋脊苦干了4年,又调任人民日报山东分社社长。他小步快升的原因,无一例外是“业绩出众”。

    正当徐锦庚在新闻富矿山东干得风生水起时,2014年3月19日,忽然在《人民日报》副刊上,看到了他整版的报告文学《懒汉治村》。取材之宏大,角度之精巧,情节之细腻,文字之洗练,让宁波的老同事老读者刮目相看。接着,《懒汉治村》被《新华文摘》等6家媒体转载和广播。

    从新闻转向报告文学,是很多优秀记者转行作家的成功之道。几乎是一眨眼工夫,徐锦庚除了发表在《人民日报》《中国作家》的十几则短篇外,还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民办教育调查》《国家记忆》《台儿庄涅槃》……其中《中国民办教育调查》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国家记忆》获第十三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的新闻界和文学界,都对他寄予厚望。

    《大器晚成》是徐锦庚的第四部长篇报告文学,也可以说是以人物为题材的第一部长篇。全书40万字,只写一人,他的恩师陈明福。

    陈明福,宁波北仑人,贫困家庭出身,10多岁开始上街卖柴。上学了,从家带去的菜是油炒盐。参军之后,经历了诸多磨难,但他忍辱负重,顽强拼搏,从挫折中慢慢成长,从海军学院的教官,成了著作等身的著名作家。他的早期作品,主要反映他对本职工作的研究和探索。进入新世纪后,创作的方向渐渐向军事论著和科普方向拓展,著有《世界大海难》《朱可夫兵法》《古今海战》《伐谋者戒》等。退休之后,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思虑更为深远,出版的作品不仅数量更多,而且分量更重。《“重庆”舰举义纪实》《海疆英魂——记甲午海战的邓世昌和致远舰》《晚清名将左宗棠全传》《苏东坡大传》等,都寄托着他沉重的思考。至今,陈明福先生已出版著作47部1600万字。

    进入80岁高龄的他,雄心不减当年,出书计划依然排得满满的,有《旷世奇才柳宗元》《司马光正传》《唐太宗大传》等12部,预计560万字。光听那些书名,就能想到他的雄心和勇气。

    非常有缘,我与《大器晚成》的作者和传主都熟悉。徐锦庚不仅是我的老同事,还是老邻居,在宁波日报社共事了几年,在同一个小区做邻居16年。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但他的家在天一家园。由于我们谈得来,他每次回家,我们都会约一次“散步式长谈”,短则一小时,长则两小时。这个不成文的规矩,10多年没有中断。由于保持着交心的联系,彼此的工作和思想,都有深入了解。

    陈明福是徐锦庚在海军政治学院当学员时的教师,以后一直保持着纯洁的师生友谊。因为徐锦庚的推荐,20多年前我和陈明福先生就认识了,他给《宁波日报》写过多篇评论。2002年,全国党报评论研讨会在大连举行,我们又相遇了。老先生退休后,虽定居大连,但每年会在北仑老家住一段时间。去年来北仑住了半个月,回大连之前,我们相约小聚了一次。我去鼓楼的地铁站接他,他比我年长五六岁,可握手时,臂力明显比我有劲。点菜时,我征求他意见:北仑海鲜更新鲜,就不点咸菜黄鱼了吧?他出乎意料地回说,北仑小黄鱼要60元一公斤,不敢买。吃饭的时候,我跟他说,出门时肩背手提两个大包,太重了,买个航空箱吧。他说航空箱要好几百元一只呢。我开玩笑地问:“你一个月多少退休金?”他说:“一万八多点。”我笑了。我绝不是笑他吝啬,而是从内心里理解。少年时代我也卖过柴,上小学时我带的菜,比他好一点,大蒜炒盐。那种“吝啬”,是过惯苦日子的人留存下来的富贵基因。

    徐锦庚在后记里说,他写先生,“既是出于情感,更是出于敬仰——敬仰他自强不息的进取,敬仰他心怀天下的担当。而这些,正是共和国一代知识分子的可贵品格,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急需的精神脊梁。”然而,读过《大器晚成》,以及我对他们两人的接触与了解,惊奇地发现,他俩之间尽管年龄相差20多岁,精神品格倒是一脉相承。一样的苦出身,一样的勤勉正直,似乎也一样大器晚成。徐锦庚写老师,与其说是出于敬仰,不如说是师生共鸣,惺惺相惜。

    中国,太需要这样有品格的知识分子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