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宁 目前,全国已有314个景区降价或拟降价,占到降价景区总数的近90%,大部分景区门票价格的降价幅度在20%-30%,但仍有不少网民抱怨降价幅度太小。部分景区在降低门票价的同时额外收取车船等交通费,或是仅降低部分时段、部分区域门票价格,被认为有敷衍之嫌(9月25日澎湃新闻)。 在国家发改委“指导意见”推动下,这轮景区门票价格“降势”总体喜人。一来,涉及门票降价的景区占绝大多数;二来,大部分景区门票价格降幅在20%-30%。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不仅游客在景区的旅游成本有望降低,而且一些景区或将迎来转型升级的契机。但我们也要看到,仍有一些景区门票降价的诚意不足,没有获得网民认可。 据新华社报道,位于江苏无锡的5A级景区——鼋头渚风景区宣布,门票价格由原来的105元/人次降为90元/人次,但原本包含在105元门票中的景区车票和船票将另外收费。无锡市民孙先生说,降价以后进景区玩一趟,还是一分钱都省不了。 可见,确实有部分景区门票降价诚意不足。对此现象,我们需要客观分析理性看待。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此轮降价并非来自市场之手推动,而是缘于“指导意见”推动。也就是说,景区并不是积极主动降门票价格,那么动力就不足。而且,“指导意见”也允许降价难以一步到位的景区,以及短期内拟先走一步实施降价的景区可以“分步到位”,即此次降价或许只是第一步,公众需要理解,也需要有耐心等待。 其次,这轮降价并未经过听证会或者公开征求意见,门票降多少或者怎么降主要是景区方面说了算,景区自然先考虑自身利益。根据《旅游法》规定,拟收费或者提高价格的,应当举行听证会,征求旅游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而对于拟降价的,法律并没有规定要征求社会意见。 再者,部分景区缺乏转型意识、创新意识,仍依赖于门票收入。近年来已经有转型成功的景区,如杭州西湖景区从2002年起免费开放,10年后杭州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均为2002年的4倍。再如,故宫文创产业年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已经超过了门票收入。当景区管理者不积极转型,不去创新,就会依赖于门票收入,自然不愿降低门票价格。 此外,我国景区总量虽然不少,但5A级景区数量有限,相比巨大的市场需求,景区供给仍然不足,尤其在集中休假期间表现突出。在供需不平衡、竞争不充分的旅游资源市场,市场之手很难在门票调整中发挥积极作用。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说,部分景区此次门票降价诚意不足在意料之中,如果想让景区门票降价到位,需景区、法律、市场、行政共同发力。 对景区管理者来说,必须转变自身观念,从“门票经济”向服务创新转型。从法律角度而言,明确景区降价前应该举办听证会或者公开征求意见,让涨价与降价都有民主、民意的成分。另外,还应该鼓励国有景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让市场之手在景区价格调整中发挥更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