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须释放 乡村振兴这一最大新动能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在《学习时报》刊文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在外需增长受阻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无疑是一项正确的战略选择,是确保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之策。党的十九大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集中体现在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村发展的不充分上。紧紧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实现乡村振兴,就能释放出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应当是: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市民化和特色小镇建设。做好这四件事,必须以改革开路,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农村改革的各项部署。核心问题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全要素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对城乡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发展之所以滞后于城市,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两个市场发育程度不同,城市已经高度市场化,农村尚处于半市场化和非市场化状态,农村的各类生产要素源源不断流入城市,支持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建立城乡融合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之间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等价交换,不仅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资金支持,释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而且可使目前许多城市病如房价畸高、交通拥堵、资本闲置等问题迎刃而解。全国农村宅基地改革经过5年多的试验,证明是成功的,应当抓紧在面上推广。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应当大规模地搞,不应再犹豫等待。 新时代改革开放大旗 只会更鲜亮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凤城在《人民日报》刊文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间正道。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走出来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新的辉煌依然离不开改革开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这是对改革开放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改革开放在新时代的再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也是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改革与开放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中国的发展得益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国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发展。从对外开放的角度看,新世纪之前的开放主要表现为“引进来”、以开放倒逼改革。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们在继续“引进来”的同时也积极“走出去”,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对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有效涵养大国规模优势 中央党校教授吴忠民在《北京日报》刊文指出:对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来说,国家规模的大小是一个重要变数。不少学者认为,大国相对于小国来说,具有很多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大国规模优势。但是,大的国家所拥有的大国规模优势,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情形,而并非现实确定的“已然”优势。潜在可能的大国规模优势能否变为现实的大国规模优势,取决于该国是否具有相应的转换条件和能力。 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当中的大国相比,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说明,中国具有将大国潜在可能的规模优势成功转变为大国现实规模优势的历史传统、现实因素和国家能力,包括中国民众对于经济利益以及优良经济生活普遍的强烈追求、相对充分的社会流动、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普遍重视教育。同时也应看到,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也存在着潜在可能的大国规模劣势效应,包括国家治理成本及难度相对较大、内涵型发展的艰难、容易产生虚骄自大的社会心态等。就有效涵养和发挥大国规模优势效应而言,应特别注意要高度重视社会风险的规避、涵养差异性多样化发展样式和善用并慎用社会动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