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利军 李 静 进入新时代,基层党员教育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调研发现,当前,基层党员教育工作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三难三怕三盼”问题:对组织者来说,面临人员比较分散,集中学习难;工学矛盾突出,组织实施难;施教资源不足,落实要求难。对党员个体来说,上课怕空洞乏味,没有吸引力;怕离基层远,与现实反差大;怕脱离实际,缺乏实用性。他们都盼形式多一些,别单调枯燥;盼方法多一些,别搞“一刀切”;盼载体多一些,别是老一套。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的过程中,这些问题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一、加强科学统筹,解决“难”的问题 剖析组织者产生“三难”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根据实际搞好结合、控制节奏,致使教育出现“随意性”“乱弹琴”现象。要强化“统”的意识,做好“统”的工作。统住时间,从树立落实教育时间的法规意识入手,该归类的归类,该分流的分流,该融合的融合。通过设置每月学习日,让党员提前做好工作安排;建立党员学习APP、QQ群、微信群,突破时空制约,确保时间上有保证、能落实。统住内容,坚持用大的统筹小的、用具体的统筹普遍的、用重点的统筹经常的,把其它各项教育纳入主题教育,捆在一起抓,使教育由零散变集中、由粗放变精细、由点上变面上,避免零敲碎打、杂乱无序。统住力量,建立“三级分工负责”运行模式,重大教育课题,重点由县(区)领导讲;一般性课题,组织优秀宣讲员巡回授课;现实性问题,让基层党员干部“唱主角”。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师资信息库,实现师资资源共享,保证授课质量,减轻基层压力。统住考评,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统一、定量与定性相统一、眼前与长远相统一,把党员学习情况与评优评先结合起来、与民主评议结合起来,对学习认真的,在落实相关政策上优先给予支持;对于学习态度不积极、没有完成任务的,限期补课,并进行通报曝光,切实促进教育在末端有效落实。 二、盘活身边资源,祛除“怕”的问题 针对党员的“三怕”,要找准党员兴趣所在、期待所在,利用党员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的鲜活资源抓教育,使之在可感可触、可亲可信中入脑入心。善于用身边的理启发引导。充分考虑基层党员的认知程度、接受能力和思维方式,将枯燥抽象的理论转化为便于党员接受的身边理来讲,注重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处理一件事,弄清一层理;与以情感人有机结合起来,让人感到平实可信,切实在大道理与小道理的“结合点”上得出新认识,明白大道理。善于用身边的人现身说法。联系生活实际,做好“政治翻译”,用党员的话讲党员明白的理,用党员明白的理解党员心头的惑。通过开设“党员讲坛”,让身边的骨干走上讲台讲理论、谈体会,使个人的心得变成大家的财富;开展正反辩论、大家说法、网上论坛,引导党员在平等交流中解疑释惑,在集思广益中拉直问号,使零散的认识变成系统的理解。善于用身边的事剖析明理。注重用党员身边的事例印证学习内容,诠释理论观点,做到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统一。一方面,联系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具体事,剖析党的创新理论带来的巨大变化,帮助党员近距离感悟真理之光,从表象中把握理论精髓。另一方面,组织参观学习,让党员带着理论学习的成果到实践中去印证,不断加深对创新理论的认识和感悟。 三、创新方式方法,回应“盼”的问题 调查显示,90%以上的党员不大喜欢“填鸭式”“照本宣科”“一锅煮”等教育方式。为此,我们要结合基层的“三盼”,与时俱进地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改进“教”的模式。在巩固现有教育手段的基础上,把参观走访、案例教学、观看电教片、聆听先进事迹报告等形式有机结合,定期组织党员到党校、教育培训基地、经济发达地区等参观学习,开阔眼界,提高理论政策水平。探索“学”的方法。采取原原本本学、区分层次学、党群互动学、联系实践学等方法,广泛开设党员“流动课堂”,组织优秀党务工作者、党校教师、先进典型代表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当好学习理解的“辅导员”、讨论交流的“引导员”、解疑释惑的“咨询员”,力求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教育课堂。拓展“育”的载体。依托现代远程教育、党建网站等传媒,开辟有本地特色和实用性较强的节目或栏目;运用互联网、手机信息系统等载体,开展在线讨论、竞赛答题等活动,使复杂的教育简单化,形象的教育直观化,增强教育吸引力。同时,把教育融入文化活动之中,使课堂内与课堂外、思想引导与行为规范、环境建设与典型引路有机融合起来,形成“时时有教育、处处受教育”的“大教育”格局。 (作者单位:镇海区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