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让城市“有质感、有温度、有品位”

审计调查助推城市精细化管理

三江六岸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城市公共自行车为市民出行提供了便利。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公共厕所既是基础的民生工程,也是反映城市文明的窗口之一。

    记者 包凌雁 通讯员 施鸿 夏博 周开山 杨洁敏 竺颖 供图 汪利良

    ■三江六岸 “城市客厅”待擦亮

    三江六岸对宁波人来说,是最真切的乡愁,最美好的记忆。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快推进三江六岸景观美化、功能提升、文化旅游等一系列工程,城市地标更加醒目。三江六岸品质提升工程有效解决三江六岸区域面临洪涝隐患严重、滨江空间用地功能布局不够合理、开发建设统筹不够等问题。尽管如此,对照项目计划及实施方案,审计调查发现,在规划目标实现、项目建设推进、城市绿化养护、沿江公园管理、环境整治保护、历史文脉弘扬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城市管理细节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街区设计缺少温度,部分“城市家具”选点不够合理。在现有街区设计中,多注重“车本位”,人行空间则被忽视,有的区域不注重对街道上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缺少城市温度。如在人行道上设置了公交站台,剩下不到一米宽的通道让行人过往不便,残障人士通行更是困难;有的公园前设置了长度近20米的公交站台影响了公园入口建筑设计的整体性。“像这样的情况还有不少,宁波的‘城市家具’在选点设置上有待进一步合理规划。”审计人员介绍。

    目前,三江六岸已经形成长约22公里、总面积200多公顷的滨水公共空间,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但是审计调查人员在走访这些公园时同样发现不少问题。如沿江公园绿地虽然多,但由于养护工作不够到位,有的行道树死亡后未能及时补种,并且存在部分灌木、草坪枯萎情况。

    安全排查不全面,隐患凸显。在宁波影都滨江区域,部分管道井敞口,未及时围护装置,存在安全隐患;部分草坪内施工后留下的坑洞未及时填补,管理用房电线插座裸露在外,个别休闲石凳连接处黏结不牢;沿江公园内个别配电箱没有围护设施,箱门可以随意打开;有的公园部分沿江链条式护栏断裂,存在行人落水隐患……

    品质提升最终要让老百姓感到幸福感,但是由于细节不到位,缺乏人文关怀。个别公园内部分引导牌字迹模糊,难以辨识,指向不清;公园管理人员随意晾晒衣服影响市容;有的公园内足球、门球运动场地破损无法使用已久,但是未见修复。

    在不断刷新三江六岸“颜值”同时,对城市文化元素注入却不明显。多数沿江公园建设过程中偏重水利、休闲、商业等功能要求,但缺乏文化引领,对宁波地域特色、人文历史、艺术内涵表现不足。有的公园虽被冠以“文化长廊”美誉,但仅在草坪上放置几块景观石,刻上些许名人名言了事。部分沿江的历史建筑面临产权壁垒,城市记忆正在逐渐消失,老外滩不少古建筑均不同程度存在荒芜和虫害侵蚀情况。“三江夜游”作为我市唯一的都市水上旅游项目,项目的运行潜力还有待挖掘。

    “三江六岸滨江休闲带打造成为现代化国际港城的‘点睛之笔’,成为宁波百姓的休闲长廊,从细节着手,充分融合休闲元素、文化元素、功能元素,有机融合滨江休闲带与周边区域,让市民和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市审计局相关负责人认为。

    ■公共自行车 新形势下需要新定位

    最新数据显示,我市已建成公共自行车标准网点1530个,投放公共自行车3.66万辆,办理租赁卡近51万余张。自2013年9月26日投放第一批以来,宁波公共自行车已经大街小巷穿行了近5个年头。五年来,宁波公共自行车率先实行了24小时通租通还、1小时内骑车免费、隔夜免费还车等惠民举措。

    近年来,共享单车呈井喷之势进入人们的生活,车辆规模也达到了市区公共自行车总量的数倍,两者在功能上有所重叠又各具特点,引起了社会各界普遍热议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新问题。

    公共自行车管理是全国不少城市面临的问题。目前,国内公共自行车运营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政府退出模式,如武汉、福州、合肥等地,武汉、福州是在公共自行车实际投入运营一段时间后,再择机退出;二是市场禁入模式,苏州是禁止共享单车进入市场的典型代表;三是两者共存模式,国内较多城市采用此种模式,如杭州,其公共自行车项目运作较为灵活,政策支持力度也相对较大,运营成本无需财政资金补贴,同时外来旅游人口较多,两者优势互补,可持续性较强。

    市审计局着眼于保障居民出行需求、提高财政资金绩效和改善城市市容市貌等方面,借助定性的政策环境分析和定量的计算机数据分析,发现市区公共自行车运营模式存在目标定位与现实偏差、建设成本高与用户占比低、运营成本增大与租用量下降、部分网点租用频率低与新建网点需求高等方面的问题,审计对市区公共自行车运营提出促进管理规范化的建议。

    ■垃圾分类 知晓容易做到难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诸多环节,是一个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截至目前,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总体覆盖率达到82%,超过了70%的预定政策目标,其中居住小区生活垃圾收集覆盖率达到71%,中心城区已完成3678个垃圾投放点位的改造。

    审计调查发现,垃圾源头分类质量较差,居民垃圾混投现象严重,专用厨余垃圾袋里混有不少的其他垃圾,厨余垃圾桶中投放着大量的其他垃圾,部分小区未按规定放置垃圾分类投放的容器,有些物业保洁员为了贪图方便将不同的垃圾投放容器内的垃圾混收混运。

    从原因分析看,一方面老百姓的垃圾分类意识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现有的垃圾分类处置能力尤其是在厨余垃圾方面,还不能满足现状的处置需求。据悉,新建的厨余垃圾处理厂一期工程将于今年11月投产试运行,这样会有效缓解目前垃圾分类处置情况的困境。

    审计报告出台后,市城管局高度重视,加强对各区县(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督促检查。通过引入第三方考核单位,建立了“日检查、日反馈、日通报”工作机制,每月通报各区综合考核成绩。同时还将通过达标小区、示范小区等创建来提高源头分类质量。市供销社启动了全市再生资源处理体系专项规划编制,并纳入全市固体废物处置利用总体规划子规划,加快推进全市再生资源回收设施合理布局,建设居住区再生资源回收暂存服务点,合理布局回收网点、分拣中心和交易市场。

    ■公共厕所 首次审计调查

    公共厕所既是基础的民生工程,也是反映城市文明的窗口之一。近年来,随着宁波加快城市发展速度,中心城区公厕建设与管理,在同类城市中走在前列。但是与城市品质提升和市民生活需求对照,宁波公厕在规划、建设与管理中还存在薄弱环节,市审计局近日启动了公厕管理情况专项审计调查,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实行“三个提前安排”和“一个创新做法”,致力于提升审计质量。

    结合城市品质提升需求,审计组成员提前走访调研市区两级城管、旅游等职能部门,通过座谈会、个别询问、发放调查表、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涉及公厕建设管理部门的工作概况、经费收支、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等资料。同时审计组现场考察了杭州、苏州两地环境卫生职能部门的公厕管理经验,结合宁波实际,发现了在公共厕所管理中存在规划布点不均衡、新建公厕速度滞后以及管理不规范不到位的问题。为此,审计建议要在完善法规制度、优化设计规范、加强进度把控、提升养护水平以及挖掘潜在资源价值来进一步全面提升我市公共厕所的品质、形象和管理水平。

    探索城市品位的提升之道

    城市是空间载体,更是吸引人才、产业落地的重要磁极。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上需要从群众最关切、涉及面最广泛的细节入手,从一草一木、一花一枝、一砖一瓦等细微处入手。近几年,宁波市审计局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问题导向,先后开展了中心城区城市品质专项审计调查、市区公共自行车运营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公共厕所管理情况审计调查、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等项目,从每一个具体细节入手,发现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短板,为市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建议。

    市审计局审计调查显示,我市城市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规划、建设和管理三方面。由于项目规划缺乏统筹,项目实施推进不力、合力不够等原因,导致了部分项目进度滞后,拖延城市品质提升进度。公园绿道等公共设施的管理存在问题,有些是“多头管理”,有些又是“无头管理”。设施功能考虑较多,但是城市文化特质展现不足、历史建筑管理现状堪忧等问题。

    审计调查分析认为,从认识层面来看,有些部门及人员在意识和行动上未能与市委、市政府保持同步,对工作的相关要求认识不到位,理解不透,导致压力传导层层衰减。探究体制机制层面,相关部门多为单兵作战,相互联动不够,导致有些项目“围而不建”有些又“建而不快”;城市绿地养护移交接管滞后,导致新建城市绿地失于管理;对塑造城市特色、挖掘城市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软实力和吸引力等方面还缺乏研究。

    审计建议提出后,多个部门积极推动联合整改,从强化市级部门统筹、城乡建设管理统筹方面,健全管理体制,编制三江六岸规划导则,充分运用“甬城管+”等信息技术手段,注重以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提高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让宁波这座城市更加“有质感、有温度、有品位”。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