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8宁波发展论坛现场。 (李磊明 摄) |
 |
宁波发展恳谈咨询会现场。(李磊明 摄) |
宁波素有“文献名邦”的美誉,是浙东学术文化的发源地,自古崇文重教,人才辈出,历史上曾出过2400多位进士,涌现了王阳明、黄宗羲等一大批硕学鸿儒,当今走出了116位宁波籍两院院士,还有一大批知名人文社科专家学者、艺术家活跃在国内外学界、艺术界。9月29日至30日,10位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博物馆等的甬籍知名社科专家学者集体回家,参加宁波发展恳谈咨询会、宁波发展论坛等由市社科院(社科联)举办的“甬籍社科专家学者故乡行”活动,聚智论道,为家乡发展把脉开方。这次“甬籍社科专家学者故乡行”活动,是市社科院(社科联)响应我市实施的“甬智回归”工程、推动“甬智”柔性助力宁波发展的有益探索。 李磊明 一、找准宁波发展定位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毛寿龙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宁波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在政府管理与政策的制度创新、治道变革和秩序进步等方面,都有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绩可以说来之不易,当然,和历史上的辉煌相比,与先进城市发展相比,宁波还有很多不足,需要努力发展。宁波发展的定位,要有一定的层次感,一个是自身发展,一个是周边区域经济的定位,在长三角区域的定位以及整个沿海开放区海洋经济方面的定位,当然也需要在世界港口城市的发展中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这个定位,要求宁波在未来对周边地区有吸引力,在长三角发展区南麓成为一座重要城市,在沿海海洋城市中有重要位置,在世界港口城市中是一颗明珠。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盛世豪建议:下一步宁波的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第一,凝聚共识,要充分认识到,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港口,但不能局限在港口。港口是很重要的支撑,但不能把港口作为唯一的支撑,还要在创新上下功夫。港口支撑创新能力的提升,才是宁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关键。第二,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发挥作用。第三,要进一步凝练专业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凝练方向集聚高端的创新要素。在智能制造领域,要在一两个小的专业领域上获得突破,尽快使它成为世界重要节点。比如新材料方面,通过努力让宁波成为智能制造领域新材料的世界研发中心之一。第四,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在推动宁波都市圈和环杭州湾经济发展上,进一步发挥主角的担当和作用。 复旦大学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研究员张湧提出:宁波尽管不是自贸试验区,但不表示不能干这个事。自贸试验区要以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质量营商环境。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公开透明可预期,“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就批,这就是营商环境。人家为什么来宁波?来了以后要让人家赚钱,让人才能发展,这是营商环境,而不是只给一点补贴,这不是营商环境。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导马和民认为:如何让这个城里的宁波人不想离开,让外面的人排队想做宁波人,这是新时代宁波发展的一个方向。城市应该有灵魂,有自己的风格,能不能给宁波这座城市铸造一种灵魂、个性、精神?比如,生活是否安逸、食品是否安全、水是否环保,如果这些能做到,这就是一个标准;宁波教育做得很好,也是一个标准;宁波的秩序非常好同样是一个标准;宁波的创新活力非常强也是一个标准;宁波人很健康很长寿照样是一个标准。 二、挖掘宁波文化特质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盛世豪说:宁波文化渊源厚重,浙东文化基本上在宁波,包括王阳明、黄宗羲等大家。但是在文化集成上,宁波做得还不够。这么厚重的历史文化,还是要显化,要让人家看得见、摸得着,至少是听得到。对这些名人和文化积淀,到底怎么研究,怎样呈现,值得深入探讨。这些东西要通过研究、通过呈现,让它融入宁波发展精神,而不是只听到历史的回响。比如,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我们要把这一思想融入宁波的发展精神里。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潘立勇建议:宁波应深入挖掘王阳明的心学价值,做好王阳明这篇“大文章”。王阳明对浙商精神影响最大的就是“知行合一”,想到了就去做。作为宁波人文精神中最重要的财富,应该好好挖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毛寿龙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宁波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以及一般服务业的发展,给宁波提供了重要基础。但实体性经济成长对城市发展的支撑缺乏厚度和深度,一座城市有了这些发展之后,必须要有文化的发展,要给人的发展提供秩序性的支持。这个时候,对经济发展缺乏直接支撑作用的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历史学、人类学以及文学等基础性的人文科学,就有了充分发挥作用的空间。宁波目前大学发展不足,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尤其不足。在世界上,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得好的地方,其发展往往有后劲,有厚度,因为在这样的地方,人们不只是赚钱生活,更重要的是能够体会到人文气息,生活富有文化意味。如此,外地人才不仅会来,而且留得住,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王雷泉说:浙东学派重镇在宁波,实事求是就是浙东学派的灵魂。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宁波的精神就是“从直”(宁波话)。“直”就是实事求是,“直心”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宁波人的两个基本精神:一个是坚守常识,一个是恪守良知。宁波人的这个特点,这个精神风貌要好好发掘起来,围绕“直心”开掘宁波人坚持常识、恪守良知的精神。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导汪维辉认为:方言本身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在地方文化建设中作用非常大。宁波方言的研究一方面可以联络海外的宁波帮,乡音传挚情。另一方面从学术角度,宁波方言的整理、记录研究非常重要也很有价值。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问题,跟物种消亡一样重大,就是语言的消亡、方言的消亡非常快,大概平均每两个星期就有一种语言消亡。我们的方言变得非常快,儿子这一辈的人说宁波话已经不地道了,孙子这一辈更不行了。现在这个时代,保护方言、抢救方言已经成为很重要的事情。我觉得应该把浙江方言包括宁波方言做成浙江方言丛书,各个地方、至少每个县应该有一本比较好的方言志。 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外文版主编王碧蓉提出:宁波城市形象口号是“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但这个口号外地人知道的还不是很多,更多形象还是以宁波经济为主,人文这块还有太多东西可以发掘。今年,我到贵阳孔学堂帮他们做英文版网站,也就是向外推广孔学堂的形象,它不光有惠民的教化工程,还有学术研究、当代儒家、阳明学等内容,搞得轰轰烈烈。宁波可以借鉴他们这方面的经验。 三、提升宁波教育水平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高其才说:宁波中小学教育水平相当高,比如宁波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占浙江比例非常高。但宁波人考出去的多,回来的很少。即使要回来,容纳量也不够大,因为缺乏高水平大学、缺乏平台。可喜的是,去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多所高端院校扎堆落户宁波,宁波大学也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这种发展势头让长期关注宁波发展的甬籍专家学者们十分欣慰。但是引进高校要注意不光是施以重金的问题,还要从认识上、途径上去把握。不仅仅是盯着清华北大,盯着北上广这些地区的高校,其实还可以多关注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比如,兰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哈工大等,这些内地高校在东部沿海地区建校区的意愿可能更大。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王雷泉提出:宁波书院资源非常丰富,有大量传统优秀书院遗产,当今为什么不做一个书院?重建书院,尤其是类似于阳明书院这样的。有了书院,就能把很多甬籍学者引过来,不一定要引进一个人才,引进一个什么兼职教授,就让专家学者到书院来讲学,也可以借助于网络讲学。宁波首先建一个府学——书院,用体制内力量,也吸收体制外的资源。体制内外的结合,书院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博导,军备控制与地区安全研究项目主任沈丁立建议:宁波的高校要抓住当前新型智库发展的机会,立足实际做出特色,提升软实力。比如,面临东海,东海舰队在这里,这是宁波独特的资源,可以开展海洋研究、现代化海军研究等。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马和民认为:宁波教育要进一步追求发展,重点是抓好三个教育:第一是科技教育。科技教育和创新教育联合在一起,比如华东师范大学跟苏州市教育局联手,设立了一个钱伟长班,打通中考高考选拔顶尖理科生,效果非常好。宁波可以在这方面做文章,培养创新人才。第二是健康教育。第三是家庭教育。在其中如何注入宁波的孝慈文化、伦理文化,大有文章可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