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0月11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鉴古——因亲旧而避嫌猜

【精彩书摘】

    春秋时期的晋国大臣祁奚,在晋平公问他南阳缺个县令谁合适时,他推举了他的仇人解狐。这当然是大公无私,这一点没有人怀疑,在道德上也能得高分。但是后来,晋平公又问他,国家缺个管军事的官,你看谁合适?没想到这一次,祁奚竟然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这就很考验人的担当了。推举仇人,别人不会怀疑;但推荐儿子,别人难免要怀疑。即便相信你公道处事,也难免心里存疑。这就是现实。

    其实,这两次推荐,晋平公自己都提出了疑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而两次回答,祁奚都用了同一个标准:你问的是谁堪大任,而不是问与我的关系。事实上,祁奚不仅荐人坚持一把尺子,其为官也始终公道处事,所以才不避嫌猜、无惧人言,也因此才没有人说闲话。即便君主问他,也能坦然以对,而两次举荐国人都称赞,更在当时就传为佳话。

    必须看到,古人的这些开明之举,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与条件。有些人才,如果因为与自己有亲,怕人疑为徇私而不敢用,就可能为敌国所用,或于开国大业不利。这的确大多是在纷乱之世,或事业草创之时,计较不得许多。但在承平之世,这些规矩就要立起来,尤其是在用人上,就必须有鲜明的导向。特别是在今天,举贤还是避亲的好。

    今天,在一些领域对于重点人群建立的回避制度,比如法官、检察官、公务员的任职回避、公务回避等等,就是较好地防止徇私的制度壁垒。特别是在干部选用上,也明确了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回避制度,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不正之风。

    今天如果坚持“举贤不避亲”,即使举的亲是真贤,也难免遭天下人非议。因人才与自己有亲,便避嫌而不举,看起来是损失了这个人才,但从更宽广的视野看,并未损失。中国之大,容得下各类人才竞相奔涌、发挥才干。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因避嫌不能在甲地施展才干,也必然能在乙地绽放才华。

    在这个意义上,因亲旧而避嫌猜,坚持举贤而避亲,其负面作用几可忽略不计,而正向效应会十分显著。

    ■论今——道歉是官员基本的政治涵养

    今年的全国两会,一些高层官员的诚挚道歉,成为舆论关注热议的焦点之一。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官员的一种新面貌、新气象,更看到了道歉正成为官员的一种政治涵养。

    前一两年,一些地方官员就曾为一些决策失误、政策失当而道歉。人们在引以为新鲜事的同时,表示了不同程度的质疑,或以为作秀,或以为光有道歉远远不够。而在社会公众对官员道歉习以为常之后,人们对这个问题也便形成了共识。

    首先就是,道歉表明官员对事物问题的一种态度。它之所以远胜于不道歉,就在于面对那些给群众利益造成失误、失当的事情时,官员们的态度从死不认错、永远正确的面孔,转向了敢于认错、敢于放下面子担起责任过失。这就是一种进步。

    其次就是,道歉是真正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前提。人们很难相信,一个不道歉的官员,会有足够的诚意去纠正错误。有了道歉的举动,就表明他将勇于面对问题,甚至解决问题的办法已经成竹在胸。

    今天,当官员在失误失当时道歉成为常态后,甚至在面对一些无直接责任的问题时,官员们仍然主动揽过担责,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官员们变得富有政治涵养。它体现的则是,从政风气的开明,处世做官的风度。往大一点说,它在一定程度上还体现了政治的文明与民主。

    从根本上说,官员道歉,也是民主政治的题中之义。官员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官员当然得对人民负责。有失误失当处,就必须对人民有交代,道歉就是这个交代的最直观形式,体现的是对人民负责的涵义。在这个意义上,官员道歉也是一种民主的细节。而这个细节不可缺少。

    ■论今——“监督政府”需要什么条件

    近年来,因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人员的从政行为进行监督,有的还及时进行举报,使腐败分子得到严肃惩处,政府系统的反腐败工作成效明显。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逐步深入,某些反腐制度还不够完备。同时也要看到,再完备的反腐制度之下,也还会有“漏网之鱼”;再犀利的反腐“武器”,有时也难以穿透一些“暗箱黑幕”。

    打烂“暗箱黑幕”的办法,说白了就是阳光行政,一是阳光权力,一是阳光财政。腐败分子主要靠公权和公款勾兑私利,“暗箱黑幕”则为这种勾兑提供了绝佳保护,而在阳光之下再想乱伸手就没那么容易了。

    权力运行要是缺乏一种刚性制度防范,至少也需要做到政务公开,就是权力运行的行为、程序、事务、结果等都应当充分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不公开,群众监督就会无从下手;公开了,权力做得对不对、该不该、合不合理,是否公平公正,群众都可以质询,权力则必须回应。比如,一些地方的高考保送生制度,把水平很一般的学生保上了大学,群众意见很大。如果把保送的过程都充分公开,滥竽充数就很难了。

    至于阳光财政,也需要一套专业而规范的公开办法。“三公”经费的逐步推开,就是走向阳光财政的重要环节。但是,只有把公款怎么花的、花到哪了、有什么效果等等,从细目到结果全面公开,才便于公众监督。如果只是笼统地公开,让群众看得一头雾水,还怎么监督?公开到细目,公款又岂敢“购买高档烟酒和礼品”?要说创造条件监督,这个条件是必须充分、清晰、细致地公开,粗略、一个总数目式地公开仍然不是有效监督的条件。

    “创造条件”监督的最大边界就是不留死角,除了涉及国家机密以外的,群众都必须看得见。同时,还应当给监督一个保障,这就是支持和保护群众监督,特别是舆论监督。如果老虎屁股摸不得,谁敢监督,谁信监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