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0月1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荣光与梦想,慈溪三十而立再出发

慈溪城区全景
杭州湾跨海大桥
吉利汽车生产线
环杭州湾创新中心全景
森林公园晨景
漂亮的文化礼堂

    向海而歌,逐梦而行!

    金秋十月,杭州湾畔的风壮阔舒朗。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当年吹过的棉田盐场,已崛起鳞次栉比的高楼;当年掠过的海潮港湾,已架起雄伟壮美的大桥。

    30年前,撤县设市开启新篇章,让这块唐涂宋地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30年来,慈溪从一个种棉晒盐为主的农业县,成长为杭州湾南翼新兴的工业强市;30年来,慈溪从一个相对封闭的交通末梢,成为连接沪杭甬经济金三角的节点城市;30年来,慈溪从建成区面积3.70平方公里的小县城,成长为近100平方公里的中等城市。这片曾经的荒凉盐碱地,成为充满创新活力的热土,成为100多万人的幸福居所。

    慈溪是特色中国的显要一员,是中国杨梅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中国慈孝文化之乡、中国现代民间画之乡、中国陶瓷文化历史名城。近年来,慈溪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更三度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活力之城 “慈溪模式”成就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

    一次次开疆辟土,一次次奋进转型,改革开放大潮兴起,勇立潮头奋力向前。这片神奇的土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不同的时代演绎着不一样的精彩。30年栉风沐雨,2018年,慈溪已经位列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六位,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GDP从1988年19.6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1487.8亿元,财政收入由1988年的1.6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290.1亿元;工业总产值由1988年的30.1亿元飙升到2017年的3618亿元;出口额由1988年的区区2万美元,到2017年突破百亿美元大关;2017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万元。

    今天,慈溪以全国1/7000的土地,创造了全国1/550的生产总值、1/600的财政收入和1/230的出口额。杭州湾南岸崛起的产业新区,更是跻身国家级一流开发区,成为杭州湾大湾区的核心区和引领区。

    回望30年前,无区位优势、无资源禀赋、无产业基础的慈溪敢为人先,家家户户办企业,“赤脚下海”做生意,率先走出了“农村工业化、主体民营化、市场全球化”的发展道路。

    他们发扬“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艰苦创业,在改革开放前沿率先作为,呈现十万供销跑市场的场景,摸索出国有、集体、乡镇、个私“四个轮子一起转”的“慈溪模式”。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产权体制改革激活市场主体,慈溪基本形成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为主的经济模式,搞活了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创造全国县域经济的“慈溪现象”。慈溪创业之城名扬中外,茅理翔、马信阳、胡先根、陈龙海、沈国强等民营企业家脱颖而出。

    新世纪初,慈溪以放眼全球的视野、开放合作的胸怀、敢为人先的气魄,千军万马“奔外向”,“奔”来了开放型经济新模式。抓住机遇,连续十年开展“外贸启蒙运动”,慈溪经济登上世界大舞台。茅理翔、阮立平、茅忠群、孙平范、方国洪、叶建荣等新生代慈商,站上潮头,叱咤风云。

    2008年5月1日,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宁波到上海的陆地距离缩短120公里,慈溪一跃成为连接上海和宁波的黄金节点,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地位优势愈发突出。慈溪走进大桥时代,引来新一轮增长周期。

    30年斗转星移,慈溪一步一步成长为工业强市。至今,慈溪共打造了享誉国内外的三大家电生产基地、轴承王国、全球最大电熨斗基地等37个块状区域特色经济,呈现“一镇一品”乃至“一镇多品”的新格局。

    慈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出一批享誉世界的“牛企牛品”。目前,慈溪生产的电脑针织横机、欧式插座、光伏组件接线盒等38类特色产品产量全国第一,涌现出公牛插座和墙壁开关、中大力德行星减速器、天生密封件核级密封件、方太油烟机等国内乃至全球领先的“单打冠军”。目前,慈溪有15.6万个市场主体,每7个慈溪人就有一家企业,而在外地创业的慈商更是超过10万人。

    创新之城 智能经济催生战略新兴产业蓬勃兴起

    新一轮科技革命大潮蓬勃兴起,智能经济新机遇不期而遇。

    近年来,慈溪顺应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全面落实创新驱动战略,传统产业加快改造提升,战略新兴产业蓬勃兴起,现代化产业结构体系逐步完善。

    30年积淀,慈溪迈开由“慈溪制造”向“慈溪智造”转型升级的步伐。家用电器、机械基础件、汽车零部件三大特色优势产业日益壮大,智能装备、新材料、生命健康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智能经济“个十百千”工程的宏伟画卷更是在慈溪大地铺展。同时,建立“大数据云基地”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自动化、数字化加信息化升级装备、工艺和技术,全面建设“智能工厂”。

    近年来,慈溪重新确立“工业立市、实业兴市”战略,实现制造向智造、速度向质量、产品向品牌三大飞跃。慈溪加快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的发展,环杭州湾创新中心、滨海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现代农业开发区、商品市场园区等五大平台活力十足,生命健康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中捷(中东欧)国际产业合作园、新材料产业园、航空产业园五大“专业产业园”已经成形,曾经的小作坊入驻“高能级平台”。

    目前,慈溪已诞生科技型企业1500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95家,建成企业研发机构400家,其中省级以上企业工程中心56家。天生密封“十年磨一剑”,在核级密封件领域打破半个世纪的国外垄断,抢占国内75%的市场;明峰医疗10年投入10多亿元,造出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垄断的顶尖CT设备,被称为“干成比造飞机还难的事”。

    慈星股份针织品智能柔性定制平台列入国家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慈兴轴承“工业机器人核心基础部件应用示范”、墨西科技“石墨烯微片”、中大力德“机器人精密摆线针轮减速器”、天生密封件“核电站压力容器C形密封环”4个项目中标工信部工业强基专项项目,曾经的地方小企业成为技术攻坚的“国家队”。

    目前,慈溪拥有15个中国驰名商标。在“2018年宁波品牌百强榜”上,公牛以182.5亿元夺得第一,方太以181.2亿元位居第二。

    去年以来,慈溪以猛虎扑食、虎口夺食的气魄投身人才和项目争夺战,奋力实现产业争先,争做“六争攻坚”的先行军和排头兵。

    产学研激发慈溪新活力。十年十摘国家科技大奖,“上林英才计划”成效显现,中科院院士赵玉芬牵手慈溪……慈溪出台最高“三个1000”的人才政策,即1000万元的创业经费支持、1000平方米的免租创业场地、1000万元贷款贴息补助,对院士等顶尖人才“一事一议”、上不封顶,打造集研发、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人才链式平台。以“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理念,创设“杭州飞地”,用房面积6000多平方米,慈溪15家企业团队已入驻,引进市外创新企业9家,汇聚在杭研发人员近500人。

    科技创新激发了慈溪制造业新动能。今年,中科院慈溪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心、中科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将建成投用。复旦大学等18家知名高校院所与慈溪深度合作,成立慈溪·环杭州湾政产学研联盟,探索技术转化从原理到产品的“最短距离”。加上宁大科技学院、诺丁汉大学航空学院等助力,慈溪人才高地的“海拔”节节攀升。

    将智造概念应用于农业创新,依靠科技兴农和绿色品牌两大“引擎”,慈溪现代农业实现区域化布局、集群式发展,农业园区跻身“国字号”,农业产业化建设全国领先。慈溪在全省率先成立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市镇两级农合联。创造了新型农业的“慈溪标准”,出口蔬菜、名优水果、特色水产、名优花卉、生态畜牧五大主导产业蓬勃发展。

    美丽之城 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绘就城乡迷人画卷

    30年来,慈溪把绿色低碳的理念贯穿发展始终,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城乡统筹水平持续提升,产业之美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交相辉映,绘就了一幅美丽迷人的城乡新画卷。慈溪30年的发展之路,就是一条追求“绿富美”之路。

    远处青山苍翠逶迤,近处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两岸树木葳蕤繁茂。像这样“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场景是慈溪不少河湖的真实写照。慈溪人不会忘却,这样的秀美风光来源于一场名为“五水共治”的战役。2013年6月,慈溪吹响水环境治理“集结号”,全方位治水成了慈溪人民倾力而为的一件大事。一年后,“五水共治”攻坚战在这片土地上正式打响。

    从昔日的江河黑臭,到今日的清流回归。几年来,慈溪以点保面“清三河”、水岸共治“断根源”、不留盲区“夯基础”,坚持对“黑河、臭河、垃圾河”实施挂图作战、挂牌督办、挂号销号,严厉打击涉水违法行为;立足源头治水,着力提高全市河道水质,剿灭劣Ⅴ类水,全面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扩容、新建东部和西部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夯实水环境治理基础。全市34条市级河道、350条镇级河道和1410条村级河道全面实行河长制管理。

    全力推进“五水共治”、持续优化城乡环境,是慈溪30年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缩影。近年来,该市相继获得“大禹鼎”、全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优秀县、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市等荣誉。

    近年来,慈溪统筹推进“三改一拆”和治危拆违,基本完成城镇危旧房治理,加快打造各具特色的洁净小镇、活力小镇、风情小镇和美丽乡村升级版。其中,逍林镇通过“五水共治”、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使建成15年的汽贸城实现了“华丽转身”,一座现代化的汽贸小镇正在快速崛起。“以前,这里是一大片空地。现在,马路两边4S店云集,还有大型的二手车交易市场,附近还建起了星级酒店、大型购物中心等配套服务设施。与前几年相比,这里的商业气息变得更浓,人气也更旺了!”长年在外打拼的慈溪人陈先生回到家乡后,为眼前的巨变而惊叹。

    从花团簇拥的公园到绵延的新城河两岸景观绿化带,再到风景秀丽的城市绿肺森林公园,慈溪的城乡美景令人心旷神怡。30年来,慈溪充分利用江、河、湖等自然条件,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道路和滨河景观,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生态环境,成功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目前,该市中心城区拥有10多个公园广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6%,绿地率35.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2平方米。“推窗见绿,出门见景,人在绿中,城在园中。昔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如今已在三北大地立体呈现!”慈溪市民李女士高兴地说。

    幸福之城 30年发展铸就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作为30年前《慈溪县志》的编辑之一,家住慈溪桥头的余仁杰见证了慈溪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30年前由县到市转变后,慈溪步入了发展‘快车道’!”他说,“30年来,慈溪百姓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正如余仁杰所见,30年来,慈溪人均GDP突破13万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市文明水平不断提高,城乡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城市设施日益完善,公共事业快速发展,全方位长效性的环境治理,让百姓的“幸福指数”得到全面提升。

    桥,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桥,也是区域融合的推动者。许多年后,再次踏上那座36公里长的S型跨海大桥时,人们依然清楚记得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通车那天难忘的场景。“一座跨海大桥,连接着几代人的梦想。以前,我们去上海要花大半天时间,现在有了大桥,不用2小时就能到!”慈溪市民张先生很感慨,“30年前,杭州湾南岸还是一片芦苇荡,如今已是高楼林立。”依托杭州湾跨海大桥和周边高速路网以及市域快速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慈溪构建起一幅海陆空全方位的立体交通图景!

    30年来,慈溪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进一步提升了百姓的生活品质。在慈溪人心中,环杭州湾创新中心——这个8.8平方公里的区域,不仅是慈溪的创业高地、新商业中心,还是当地的“城市客厅”和“文化地标”。今年,随着慈溪大剧院、科博文化中心、城市展览馆、爱琴海购物公园等文化商业设施陆续开门迎客,这个“城市客厅”已经英姿初展。“产城相融,宜居生态,风尚引领,莫不奇之。今后,这里将成为慈溪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品质提升的新‘引擎’。”慈溪市环杭州湾创新中心主任杨利登展望道。

    改革创新促提效。把牢“最多跑一次”改革这个龙头,率先实现镇级便民中心“无差别全科受理”和企业常态化开办三日制,在全省率先启动“一件事情”全流程“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事项“最多跑一次”100%全覆盖、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跑一次”“最多100天”。

    三度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提炼以“慈孝、包容、勤奋、诚信”为核心的慈溪市民共同价值观;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协同治理模式荣膺第六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近年来,慈溪奋力推进“创新活力之城 美丽幸福慈溪”建设,进一步提升了百姓的获得感、成就感、归属感和自豪感。2017年,慈溪将撤县设市日(10月13日)确定为每年的“市民幸福体验日”,推出集中体验与常态体验相结合的系列幸福体验活动。

    根据发展规划,今后3年,慈溪将重点推进新城河区块、城南区块、新潮塘区块的开发,加快发展智慧交通,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着力打造集核心板块品质、基础设施联网、城市街区改造、乡村人居环境、城乡精细管理五大提升于一体的“城乡争优”工作体系。到2020年,慈溪将新建公共停车位8000个;完成绿道网建设64公里、污水管网建设75公里,完成10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中心城区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率达100%;新建改建美丽公路18.5公里,建成28条80公里四好农村公路;完成80个A级景区村庄建设和2087座农村公厕改造。

    30年间,慈溪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近年来,该市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成立市农业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一镇一品”、因地制宜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扎实开展中横线精品线和精品村、示范村、宜居村等重点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升级提质。目前,慈溪已建成140家农村文化礼堂,“城市15分钟和农村30分钟文化服务圈”初步形成。一座座文化礼堂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成为农民新的精神家园。

    城乡一体,融合发展。这些年,慈溪农民收入增幅连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缩小到1.71:1,位居全省前列;农村产权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实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大行动计划,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县(市)区第二。

    走进新时代,再续新传奇。世界注目长三角,未来聚焦杭州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慈溪正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推动经济社会新一轮跨越。“慈溪将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全面推进‘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牢牢把握湾区经济新机遇,积极推进‘二次创业’,努力实现‘二次腾飞’,加快建设创新活力之城美丽幸福慈溪。”慈溪市主要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 何峰 陈章升  慈溪记者站 邵滢  图片提供 慈溪市委宣传部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