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区域纵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象山贤庠镇:来料加工帮村嫂家门口增收

贤庠镇妇女在加工点工作。
(张瑶瑶 沈孙晖 摄)

    本报记者 沈孙晖

    通讯员  张瑶瑶 张伟海  

    屋子里整齐地摆放着缝纫机,扎眼穿线的“哒哒”声此起彼伏,颜色各异的布料在妇女们手中来回摆弄着……走进象山贤庠镇海墩针织服装加工点,当地几十女正忙着缝制服装、整理打包。“我在这个加工点干了4年,每个月有2000多元收入。这份工作收入稳定,离家近,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54岁的西泽村村民郑亚娟笑着说。

    “家庭似工厂,人人搞加工”已成为贤庠镇一道独特的风景。来料加工业成为当地妇女增收致富的好路子,也是该镇乡村振兴的一项有益探索。

    据悉,原先贤庠镇的来料加工都是小规模零散点。2013年,贤庠镇妇联积极对接宁波兄弟服饰有限公司,在海墩村成立了首家针织服装来料加工点,之后带动黄避岙、珠溪等4个加工点的发展。由于工作容易上手,加工时间又灵活,吸引了该镇众多农村妇女投身其中,也促使全镇来料加工业有了质的提升。

    经纪人的作用不容小觑。每个来料加工点均有一名经纪人负责与工厂沟通接单,组织村里妇女参与加工。58岁的舒亚芳是贤庠村来料加工点的经纪人,多年来,她积极奔走于村民和宁波外贸厂商之间,将香袋、头纱、工艺品等外贸产品的材料分发给村民,为在家妇女带来加工机会。

    “我们这个来料加工点最多的时候有30多名妇女,平均月收入2000多元,一年的加工费为60万元左右,年产值500多万元。”舒亚芳告诉笔者,“参与加工的妇女年龄大多在50岁至60岁之间,最大的80多岁。来料加工让这些常年居住在农村的中老年人有了‘用武之地’,做到工作和家庭两不误。”

    同时,贤庠镇结合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和再就业工程,积极开展来料加工人员相关培训;组织女经纪人赴外地考察学习等,帮助获取信息、拓展业务;适时举办业务洽谈会,提供来料加工业务信息,搭建业务对接平台,并创建了一批来料加工巾帼脱贫示范基地。

    此外,镇里还出台相关补助奖励政策,如对在来料加工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在县政府奖励的基础上,镇财政给予1:1的配套奖励等。五年来,县镇二级财政已发放当地来料加工先进集体和经纪人奖励资金70余万元,有力地推动了贤庠镇来料加工业的发展。

    目前,贤庠镇已有来料加工点13个,行业主要涉及针织服装、电子产品、布艺等,平均每年发放加工费近800万元,解决闲置妇女劳动力400余人,人均增加年收入近3万元,真正实现了妇女家门口就业。

    “来料加工不仅带动了乡村妇女增收致富,同时有力助推了移风易俗,让当地妇女摆脱了农闲时打牌、打麻将的不良风气,掀起了一股倡劳动、拒赌博的文明新风。”镇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