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0月18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平常人与“恶”有多远

《平常的恶》
[美]朱迪丝·N.施克莱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8月

    朱晨凯           

    最近一段时间,发生了一些恶性案件,吞噬了无辜的生命,让人扼腕,也引人思考:应该说,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常人”,过着平常的生活,但这些恶性案件是“平常人”所为,这背后的问题出在哪?这些“平常的恶”存在哪些行为逻辑?平常人与“恶”有多远?

    《平常的恶》一书的作者施克莱,是西方当代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在北美和欧洲政治学界具有重要的地位。正如书名,本书是探讨“恶”的作品,书中提出了“平常的恶”的概念,简言之就是每个人可能都不会觉得陌生的弱点或缺陷,比如贪婪、残忍、炫耀、虚伪,以及背叛等。

    书中指出,“平常的恶”的潜伏或产生,从古至今都不分地域、阶层、职业或性别,因而在历史和社会层面都具有普遍性。就此,避免恶、与恶斗争基本上构成了人类的全部美德。我们的生活环境、社会地位或个人经历不同,最不能容忍的“平常的恶”往往也会不同。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政治哲学体系不同,所主张的“平常的恶”主次程度也会不同。

    书中将“残忍”视为最严重的、最需要警惕的“平常的恶”。按照作者的论证,这自然不是说其他恶就无须努力克服了,而是说既然我们是不完美的,那么就必然要在与恶的博弈中获得更多美德、完成提升。纵观人类发展史,残忍是自由的天敌,只有身处自由且严格执行法律规则的环境之中,我们才可能拥有自我提升的机会和希望。

    书中还提出了几个独立观点。如“恶”来源于恐惧,为达成不安之后的认知不协调而采取的心理策略,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心理和道德空间,“恶”不可避免;内在品格与公共职权是一对矛盾,背后有文化土壤的问题,因文化而异,比如“兄弟子女犯罪,作为亲人对其庇护不算不正义”;尽管我们可以平静地谈论不忠与不诚实的公私边界,但我们还是倾向于对残酷保持沉默。

    全书分为“视残忍为首恶”“别虚伪”“势利有什么问题”“背叛的模糊性”“厌世”“对好自由主义者而言的坏品格”6个专题。除了纯粹的理论解读,还结合了西方文学史和思想史上重要的几位作家、思想家的作品,如莫里哀和狄更斯的虚伪、简·奥斯汀的势利、莎士比亚和孟德斯鸠的愤世嫉俗、霍桑和尼采的残酷、康拉德和福克纳的背叛等,以此对“恶”的概念进行了阐释,从而揭示了“平常的恶”的本质及其影响,审视了其破坏性及对政府和公民的影响,既有深度又具可读性。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