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理论周刊·学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0月18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端声音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揭示世界发展新趋势 

    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鲁品越在《人民日报》刊文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世界历史思想,实事求是地分析并揭示了当今世界历史进程的新特征、新规律和新趋势,为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从而站在当今时代的真理制高点上。

    当今国际社会面临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地区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时代潮流,各国人民都希望继续从这一进程中受益;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出现发展不均衡、不可持续等问题,一些国家逆潮流而动,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有所抬头。然而,造成世界重大问题的根源不是经济全球化,而是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治理滞后、全球发展失衡三大突出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张坚持创新驱动为全球经济增添动力,变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使之更加公正合理,坚持合作共赢实现发展成果共享,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这一思想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思想的精髓要义,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因而其提出的解决方案能够切中肯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

    解放人比“抢人”更重要

    人尽其才的城市方有竞争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培林在《北京日报》刊文说:最近有些城市为“抢人”提供一些很优惠的条件,但城市发展,解放人比“抢人”更重要。

    那么如何衡量人的解放?直观笼统的说法是“人尽其才”。仔细思考一下什么是人尽其才?可能需要从人的能力差异出发,来界定什么是人尽其才。人和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才算是人尽其才呢?我觉得应该是这样:潜在的企业家和创新者能够充分地成长起来,像熊彼特强调的那样,他们一代接一代不断拓展人类知识边界。而其他的不具有企业家和创新才能的、只具有作为普通劳动者才能的人,则在给定的知识边界下按照斯密所强调的逻辑:深化分工,凭借熟能生巧的效应,把既有的知识边界所容纳的全部生产率潜力充分释放出来。两者当中,激发企业家才能和创新精神是难点。

    那么,怎样让企业家和创新者多起来呢?首先就是不要把一代一代新生人口中的天才和潜在的企业家扼杀在摇篮里。这一点要求有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教育和文化理念。解放人的第二条是,在天才不被湮灭的前提下,让每个人都有上场竞赛的积极性,最主要的是要保障产权。第三个条件是,要让人们在赛跑的过程中可以变换跑道,这意味着要打破垄断,提高社会的流动性,要让人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去试错,去发现自己到底有多大的才能。第四个条件即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越高,人们就越不怕失败,就敢于出来试错。第五个条件是尽可能缩小起跑线的差距。

    明确教育大目标

    构建教育大体系

    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杨德广在《中国教育报》刊文认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其中包括两个重要内容:

    一是构建教育大目标。我国的教育目标,很长一段时间忽视了“劳”,把劳动教育排除在培养目标之外。当今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整天沉浸在书本知识学习中,很少参加劳动。让学生参加适当劳动,有助于改变“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的恶习,使他们认识到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意义。

    二是构建教育大体系。目前,更为薄弱的是体美劳教育体系。在体育方面,首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把学生引导到、吸引到体育场、健身房、大自然中去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在美育方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组织好第二课堂,传承、弘扬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艺术,让高雅艺术进校园、进课堂,开设人文素养课程和兴趣活动小组,供学生选修。在劳育方面,应借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效的学工、学农制度,加强劳动教育。中学和大学应拿出一定的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农业劳动、工业劳动。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