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镇区全貌 |
 |
镇区道路 |
 |
“日月杯”太白湖国际马拉松赛 |
 |
党员干部进村清理卫生 |
 |
西村村新村建设 |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年—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工作做出具体部署,是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 位于太白山下的鄞州区东吴镇,近年来,在红色党建引领下,在村庄改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乡村文化发展、农村治理创新、全域化旅游推进等方面,一直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提供了一条可借鉴、可学习的乡村振兴的“东吴路径”。 ■路径之一: 村庄整理改建留住乡愁 东吴镇历史悠久、风景秀美。相传“东吴”这个名字由来与“三国东吴”有关。孙权义子俞韶,在三国统一归晋后,因不愿事晋而迁此隐居,因其不忘故国,就取名东吴,沿用至今。此外,东吴镇还有驰名中外的东南佛国天童寺、首批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天童森林公园以及碧波荡漾的太白湖。 早在2013年,中央就提出:“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几年前,当不少地方为了新村建设而大拆古村、古建筑时,东吴镇则按照中央的要求尽力留住乡愁,对小白、童一、勤勇三个古村进行改建时采取整理式改建模式,并以“太白农家”为主题,将三个村串联成线。 而“三村一线”又各有特色,“生态小白”以“半水半街、特色步道”“一宅一院一菜地”为风格;“和美童一”定位近郊旅游特色村、休闲养老胜地;“凤仪勤勇”以“勤劳勇敢、艰苦创业”打造精神坐标。 对三个村环境梳理后,保留了原有的浙东民居风貌,形成美丽乡村风景线。 “三村一线”成功创建市级精品线,勤勇村入选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及中国传统村落、宁波市第二批“最洁美村庄”。 以“三村一线”为示范,根据每个村的地域和建筑特色,东吴镇因村制宜对全镇7个建制村实施新村建设,被评为宁波市幸福美丽新家园先进乡镇。 ■路径之二: 小镇环境整治延续文脉 在东吴镇的入口处,是一个“五凤朝阳”景观,街道路边有马头墙点缀,太白公园里刻画着“孝、悌、睦、姻、任、恤、忠、和”的“八行柱”耸立、元代王蒙的《太白山居图》在此“复活”……一个具有江南地域特色的美丽小镇如山水画般徐徐展开,这是东吴镇小城镇综合整治后的成果。 前年,该镇启动小城镇综合整治项目18个,总投入1.18亿元。小城镇综合整治是全省的统一行动,六大类规定动作必须限时完成。以此为契机,东吴镇提高标准,拉高标杆,加大投入,精心谋划,全力推动。 在集中力量完成“规定动作”时,该镇注重保留地域文化,从建筑风格、墙绘、景点布置上讲好东吴故事,着力留住传统文脉。 在“拆”与“留”之间彰显智慧。为打开城镇空间布局,改变城镇老旧面貌,东吴镇将老镇区13个地块和镇南路沿线36户民宅、7家企业列入拆迁范围。对于该拆的,由班子成员包干负责,坚决拆除。而那些具有历史文化印记的府前桥、乡贤故居、宰相银杏以及南北两村、门前河区域老村落群等都一一保留下来。而在镇南路扩建时,为保留沿线的部分行道树,施工中特意依托非机动车道建造了“绿荫树岛”。 今年年初,东吴镇获评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样板镇。目前,全镇正在着力创建全国卫生镇。 ■路径之三: 社会精细管理便捷高效 善治,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治理有效”的重要命题。乡村本是熟人社会,与城市的陌生人社会不同,但近年来,东吴镇本地人口1.6万人,外来人口涌入1.8万人,这给社会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该镇坚持每月社会稳定形势分析和平台协商会议制度,去年年初,单列专项工作经费1000余万元,形成了全镇推进平安综治工作的合力。 以“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为着力点,结合“村民说事”“网格说事”,搭建网格微信群35个,全年处置各类信息5384条。设立“两村一景区”平安文化示范精品线,开通全区首辆镇级平安直通车。 打造“雪亮工程”,构筑治安防控体系。目前,镇、村、企业视频监控实现全域覆盖。组建专职巡防队伍80人、平安志愿者320人,推行“关口设防”“警车巡防”“逢节加防”三巡防模式,打造“警防网+群防网+互联网”三网合一的防控体系,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8.1%,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向好。 该镇已连续8年坚持开展“2+2+2+1+X”天天接访工作,即每天2位班子成员、2位中层干部、2位村支部书记、1位综治干部及“两委员一代表”共同参与接访,去年共接访79批次,合计238人次,初信初访就地化解率100%。 推进多元化矛盾调解机制,做好镇、村、网格三级人民调解工作,打造提升“存银调解室”品牌。全镇共调解矛盾纠纷126起,调解率100%。徐存银调解经验荣获全省案例一等奖。西村网格长傅志康入选省十佳网格长。 东吴镇“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连续6年获评宁波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创出了“枫桥经验”的东吴版。 ■路径之四: 繁荣地域文化凝聚人心 千百年来,东吴镇孕育了佛教文化、陶瓷文化、建筑文化、村落文化等。东吴镇历届班子十分重视文化发展,投入4500万元兴建了文体中心,设有影剧院、文化场馆和体育场馆。同时,建起60支、300多人的群众文体队伍。 进一步做大“生态文化”品牌,连续15年举办太白湖国际越野赛、天童国际登山节等大型国际品牌赛事。进一步做好非遗文化传承,举办天童公式会、雪菜文化节等活动,并做好天童寺创建“海丝申遗”工作。进一步做强旅游文化特色,结合旅游开发和生态文化建设,创作切合农村实际的文艺作品。 近年来,该镇策划组织了许多既结合生态旅游宣传,又有很强参与性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如千人瑜伽、登山赏银杏、“发现东吴之美”随手拍、“古道行·赏银杏”“魅力太白”摄影大赛、“诗吟太白”“翰墨太白——全国书法名家走进东吴”等活动。 为推动“海丝文明风、天童禅意谷”建设,东吴镇拍摄了纪录片《天童寺》,将于最近在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编撰出版了镇史《凤鸣东吴》(上下册),分为镇情综述、禅意佛国、山水人文等10个篇章。 目前,东吴镇正在创建宁波市公共文化示范区。 ■路径之五: 保护生态开启全域旅游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东吴镇有着丰富的人文山水资源,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确立了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发展理念。 从“三村一线”整理到小城镇综合整治,东吴在鄞州区第一个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七山一水二分地,紧邻东钱湖,包含天童寺、弥陀寺、太白湖,前几年对全镇环境的提升,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了基础,现在全域旅游的条件已具备,绿水青山将爆发出后发优势。”东吴镇党委书记张磊充满信心地说。 连接天童寺与小白岭的天童老街,是天童寺朝圣拜佛和旅游者的必经之路,又是象山港的海产品运输销售通道,常年行人川流不息。到民国时期,街上就有福源百杂商店、同和南货糕饼店等数十家商铺。 目前,计划投入1.4亿元的天童老街更新改造项目正在紧张施工。该项目由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学专业硕士杨光、马德里理工建筑学硕士古诚耀担纲总设计,将打造一个古朴的有时间印迹的景观孕育化的天童村文化老街。以“一庙一堂一老街三间四园十二井”为主要单元,以自然生长式改造及追本溯源式改造为主,少量仿造式、干预式改造,重点打造“老井、河道、公园”景观,以保留历史文脉。 勤勇村是一个用石块砌筑的历史文化名村,当地的民房、礼堂、店铺等建筑,甚至地面道路都是用石块砌筑而成的。该村的凤岭山庄年接待上海等外地游客9000余人次。 目前,勤勇村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宁波市旅游投资发展公司等已加盟对该村的整体旅游开发,该项目已列入宁波市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中的“城郊十园”项目。 最近,勤勇村一所废弃学校,正在改建为“乡叙勤勇”高端民宿。 该镇分管旅游工作的人大副主席陈悠芬说,全镇12个村,有7个具备乡村游条件。至今,31公里长的游步道已完工70%。最近,前来洽谈乡村旅游项目的客商应接不暇。 ■路径之六: “红色密码”引领乡村振兴 随着东吴“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已在全镇各村引发了“蝴蝶效应”。采访中发现,虽然各村的乡村振兴途径方式不尽相同,但是在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都有一条“党建引领”的相同主线,这正是东吴“乡村振兴”战略的“红色密码”。 近年来,东吴镇不断强化党建品牌特色化,围绕“党建+”的工作理念和方式,着力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全面推行“党建+新村建设”“党建+环境治理”“党建+红色旅游”“党建+村企结对”等“大党建”模式。 在“党建+”的引领下,小白、童一、天童、勤勇、三塘等村以宝瞻公路为中轴线,成功打造了鄞州区首条市级美丽乡村风景线。在此基础上,东吴镇还以点带面、串点成线,升级打造一条“红领绿游”的党建示范线,沿线各村纷纷结合各自的实际,立足于农村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内涵,推动农业产销紧密衔接和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也是东吴镇发展的总方向。未来的东吴,将紧紧抓牢党建引领“红色密码”,全面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深入践行“三进”活动,绘就富有东吴特色的魅力蓝图。 本报记者 朱军备 通讯员 应苏琴 摄 影 胡龙召 应苏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