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10元至30元找网络写手,将“爆款”原创文章移花接木、改头换面上线,一些自媒体靠“洗稿”做成大号。 据了解,不少自媒体依靠“洗稿”做成大号,再借助流量数据卖广告,一些营销号尤其突出。 据新华社合肥10月23日电 记者 张紫赟 韩振 颜之宏 “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随着相关部门对抄袭、剽窃的打击力度加大,一些自媒体采取更加隐形的侵权手段,通过将他人原创摘编整合“洗稿”,已形成地下产业链。 北京祁女士从事开发儿童陪护机器人,同时经营一个儿童教育类公众号。她说,原本想利用专业所长发表教育类文章,同时推广公司产品,经营半年后发现,原创文写起来费时费力,阅读量一直低迷,“一两周憋一篇,朋友圈转好几轮才有500多次浏览量,效果不佳。” 后来,她从朋友处得知有专门从事“洗稿”的服务,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联系中介,花400元买了一篇主题为“亲子关系”的4000字文章。一天内,浏览量就超过3600次,创了最高纪录。“文章看起来很眼熟,但在网上没搜到完全同样的,就放心上线了。”她说。 除了一些刚起步的自媒体会“洗稿”,较为知名且拥有大量粉丝的大号也会“洗稿”。新榜内容副总监夏之南说:“因为有追热点的压力,但‘猛料’有限,一些大号的小编为追求流量爆点,就把‘料’直接拿来‘洗’了用。” 据了解,不少自媒体依靠“洗稿”做成大号,再借助流量数据卖广告,一些营销号尤其突出。重庆中睿政和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黄兴中介绍,有的营销号凭借“洗稿”带来的流量,一期广告能卖到数万元甚至十万元以上。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人专门从事“洗稿”,通过贴吧、QQ群、朋友圈、熟人推荐等渠道招揽生意。 “写手中既有在校大学生,也有赋闲在家的‘宝妈’,他们处在产业链最底层。”曾调查过“洗稿”行业的夏之南说。 在校大学生小灵每月靠“洗稿”赚近千元。她说,以前在贴吧、QQ群领任务赚得少、风险高,经常有中介拿了稿子卖给营销号却不付钱。后来靠朋友推荐,专门给一个心理学公众号“洗稿”,一篇短稿件就能赚几十元。 记者在QQ群检索发现多个“洗稿”交易群,有的贩卖“洗稿”文章,有的招收写手,还有的群甚至公开售卖自动“洗稿”的软件。 具体如何“洗稿”?有两年经验的郝女士说,先找到同类主题爆款文章,然后使用一些技巧改头换面。比如简单替换同义词,高兴换成激动等;颠倒语序、段落,如将“采集、优化”换成“优化、采集”,将A段与B段对调等。“一般5000字稿件,我一个多小时能完成,而且基本能通过平台的原创审核。买文的自媒体靠这些稿件能吸引不少粉丝,毕竟爆款原文底子都好。”郝女士说。 7月16日,国家版权局、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联合启动“剑网2018”专项行动,重点打击微博、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未经许可转载新闻作品和摘编整合、歪曲篡改、抄袭剽窃等侵权现象。 某知名自媒体作者说,自己曾对“洗”过的文章进行投诉,但始终没有通过。“核心创意、例子、重要语句一模一样,可因为两篇稿子里没有一段话是完完全全相同的,管理员也表示很无奈。” 不仅向平台投诉难,想走法律维权途径也很难。一位曾做过“原创维护联盟”的业内人士说,原本想集中代理这方面的法律业务,但因“洗稿”维权举证难、界定难放弃了。“洗稿”不像赤裸裸的抄袭容易判定,耗费大量时间与人力,却在法律层面难界定,很少有成功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