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师、历史学博士田力在英国国家档案馆翻拍境外宁波档案资料。 |
|
▲清朝官员段光清的拜帖 |
|
◀英国领事馆中国职员要求加薪的报告 |
|
◀宁波江北岸外国人居留地最早的彩图 |
|
◀中国赫德 《名利场》杂志1894年12月号刊登的赫德漫画像。 |
汤丹文 齐力上 英国驻宁波领事馆的第一份馆舍租赁协议、江北岸外国人居留地界址最早的彩色地图、宁绍台海防兵备道段光清的拜帖、赫德日记的原本…… 这些有关宁波的档案资料,曾经长时间、静悄悄地躺在英国的档案馆里,不为国人所知。 宁波,作为中国近代首批对外开放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在境外存有大量的档案资料。宁波大学教授、中外关系史研究专家龚缨晏说:“境外的宁波档案资料,以另一种角度,记载着已经渐行渐远的宁波近代历史。” 2013年4月起,宁波档案馆与宁波大学合作,正式启动“境外宁波档案资料抢救计划”。第一期《美国驻宁波领事报告(1853-1896)》也已完成,第二期针对散失在英国的相关宁波档案资料目前正在收集中。 龚缨晏教授告诉笔者,急需抢救、收集与宁波相关的境外档案主要涉及这么几部分: 一是曾在宁波设立过领事馆的外国政府的外交档案资料。历史上曾有十多个国家在宁波设立领事馆或领事。领事馆与政府来往的报告文书等是宁波境外档案的“富矿”。 二是一些外国公司在华贸易业务上往来的资料文书。如英国怡和洋行,曾是在宁波的最大贸易商,他们的资料中有对宁波经济、市场方面的详尽描述。特别是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宁波期间,宁波城里大批清朝官员出逃,这些外国贸易公司,对当时的宁波,留下了珍贵的“实录”。 三是外国传教士团体撰写的与宁波相关的报告,如救济、治病等慈善行为的记录,它们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当时宁波经济社会人文的状况。 四是当时境外出版的报纸书籍对宁波的相关记录,另外也有像华花圣经书房这样由外国人出资作为出版方、在宁波出版印刷的中文出版机构。 宁波档案局副局长孙方翀认为:通过境外收藏的有关宁波档案资料,可以发现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和当下“一带一路”枢纽城市,在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宁波的档案资料从本地收集向世界征集拓展,不但丰富了收藏内容,深化了服务能力,还让档案工作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随着境外档案资料的不断收集、整理,必将为中外关系史以及宁波本土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崭新的原始资料。 在中国的对外关系史上,中英关系无疑最为密切、复杂。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用武力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启百年来中华民族受列强侵略欺凌之端。同时,中国也在外力裹挟之下,卷入世界近代化的滚滚洪流中,开始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变革。 据龚缨晏介绍,英国驻宁波领事馆从设置到1933年裁撤,历时90年,前后派驻32任领事,是近代各国驻浙江领事馆中历时最长、势力最盛的。“英国驻宁波领事馆留下了大量的档案资料,而有关宁波的英国档案,虽然在上世纪50年代翻译过几篇,但现在国内研究基本仍处于空白状态。” “境外宁波档案资料抢救计划”英国部分的资料收集,由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师、历史学博士田力具体负责。田力告诉笔者,在英国,有关宁波的档案资料主要是英国外交部的档案。这批珍贵的档案资料主要存放于伦敦西南郊里士满地区泰晤士河畔的英国国家档案馆,它是世界最著名的档案中心。 田力说,这个档案馆收藏着自十一世纪以来英国中央政府各重要部门和法院的档案文件,最早的档案可追溯至1086年的《末日审判书》。 一般来说,英国政府部门的档案超过30年就会自动解密,虽然一些档案因为涉及影响国家安全利益需要更多的时间才予公开,但仍有固定的期限,公众可以向国家档案馆提出查阅不公开档案的要求。英国很早就建立了严密的档案系统,所以有关中国的资料得到了很好的保存。这些卷帙浩繁、有关中国的文件,其主体部分属于英国外交部档案(FOREIGN OFFICE RECORDS)。英国驻宁波领事馆资料多达108卷。这些档案资料时间跨度从罗伯聃担任首任领事的1843年直至1920年代。档案包括英驻宁波领事馆收到和发送给英国驻华公使、英国驻上海总领事、英国外交部的公文、报告、通信和电报,与派驻地官方机构如宁绍台道的往来公函,以及与派驻地区域内外国其他代表机构、代理机构以及私人的通信。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档案,如英国国民在宁波领事辖区出生死亡婚姻登记,领事法庭档案,各种财务档案以及各种杂件。 从去年11月底到今年5月,田力大约花了120天的时间在这个档案馆查阅资料并翻拍文件。通过预约,从早上9时到下午4时45分,他都泡在档案馆里工作,午餐也在馆内解决。高强度的工作非常辛苦,但最终的成果是丰硕的:在这里,田力查阅了从1844年到1930年的有关宁波的英国领事档案,光相关资料照片就拍了3万多张。 尽管境外宁波档案抢救计划第二期才完成收集工作,尚未进入更深入的整理研究阶段,但收集来的一些资料已经显示了它在中外关系史和宁波地方史研究方面的意义。比如一张迄今为止最早的、宁波江北外国人居留地界址彩图就在英国档案中被发现。这张地图的历史背景是: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宁波城后,清朝官员出逃舟山。英美法三国驻宁波的外交官趁机扩大在江北的外国人居留地范围。1862年1月13日,英国领事夏福礼、美国领事孟恩威理、法国孔夫子号舰长欧伯利、英国斯科特号舰长考伯特等人在美国领事馆开会并作出决议,大致划定了江北岸外国人居住地区之明确界址。第二天,英国领事夏福礼写信给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专门报告此事。该地图就是夏福礼这份报告的附件。龚缨晏说,这份档案弥足珍贵,它是宁波江北岸外国人居留地形成的重要标志性文献。 除此之外,档案中还发现了不断变化着的江北岸外国人居留地的多张地图,清晰地记录了江北城区的建成史。 在英国档案馆的英国领事档案中,田力找到了一张签订于道光二十四年正月的租契(类似于现在的租房中介合同)。这是英国驻宁波领事馆的第一份馆舍租赁协议。 1843年6月25日,《中英江宁条约》附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签署。同年10月28日,英国派罗伯聃为英国首任驻宁波领事。罗伯聃抵达宁波后,在江北岸租用了卢家的房子作为办公场所。这张协议书上写着罗伯聃情愿租卢松房,“三面议定,每年计租洋陆佰捌拾元正,作四季交清,不至少欠”,并规定十年内“不得加租别召,倘或立意搬到别处,于六个月之前通知房主”。协议中对房屋渗漏由房东先行维修也作了详尽的规定。 英国第一任领事为什么会租卢氏的房屋?清政府为何把宁波的江北作为外国人的居留地和通商场所?龚缨晏在宁波档案局编写的《地图上的宁波》导论中这样论述:当时的江北岸比较偏僻,直到1850年依然是几个小村落的规模。而江北岸的主要居民是卢氏家族,这里除了卢氏的住宅、祠堂外,还有卢氏和其他宗族的大片墓地。正因为江北当时是荒凉的郊区,与宁波城又有余姚江的阻隔。“如此,清朝官员一方面可以比较容易地管理外国人,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阻隔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往来。” 档案不仅仅记录了历史大事件,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资料,互为印证,也能拼凑或勾勒出时代旧貌和历史发展的深层次原因。这次收集发现的几份英国领事馆的报告,就间接反映出清朝晚期社会、经济的衰败之态。 一份英国档案中记载了1856年4月1日赫德向香港英国驻华公使包令爵士的报告,内称:“宁波领事馆本季度的经费已不敷日常开销,请求公使指令再拨付另外一笔经费。” 而另一份档案中记录了领事馆中国职员要求加薪的报告。里面的内容是,领事馆的听差和书信馆的信差傅德宝等七人,“当差已历多年,家累日增,柴米昂贵,每月工资次等不满十元。从前每洋一元,易制钱一千余文,今只九百一二十文。向日米一石三四元,今则每石六千余文。”他们还叙述了当时家庭经济状况和要求加薪的理由:“菜蔬油盐无一不加倍……无人不负债累,不得已只有具禀匍叩,请求格外体恤,各予赏加薪资”,以便能安心当差。 这两份档案,一是体现了英国宁波领事馆的入不敷出,想必即使是英国人,在当时宁波的生活也大为不易。而中国职员要求加薪的内容,则反映了清末宁波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状况。 在英国国家档案馆发现的一张宁绍台海防兵备道段光清的拜帖也非常珍贵。为什么段光清的这张“名片”会出现在英国人的档案中?可以想见当时英国人对这个清朝地方官员的重视。的确,段光清是那个时代的“能吏”,也是清朝比较开放的官员之一。他在宁波主政期间,收服纵横海上的广东籍布兴有兄弟并让他们捐船打海盗,调停了“广勇”(广东籍水手)与洋人特别是英国人的冲突。而中国历史上第一艘配备武力的蒸汽轮船、由宁波北号商人为护航集资引进的宝顺轮,也是段光清力排众议颁发了执照。 当时的官场,如段光清撰著的《镜湖自撰年谱》一书中所说:“若我中国有涉及洋人之事,稍有不是,则于议非轻矣。”而宝顺轮是从外国引进的轮船,并雇外籍人员担任轮机长。当时的官员为是否为“洋轮”颁发执照而犹豫不决。段光清以“轮船虽外洋所造,中国商人买之,即中国商船”为理由,破例发给了执照。当时,有官员因非议此事,上奏咸丰皇帝。段光清以“现在钟、表、毡呢、洋布各物,用之者遍国中,况轮船往北更能捕盗有功也”应对。最后,咸丰帝也只能回之以“知道了”不置可否的几个字,默认了此开放之举。 此次收集来的境外档案资料还显示,咸丰初期浙江沿海的清朝官员,对引进坚船利炮是很有兴趣的。因为当时浙江、江苏、福建沿海一带海盗猖獗,严重影响了宁波的漕粮海运和捕鱼业,急需先进的护航船只。 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图书馆藏有原版的《赫德日记》,此次,田力也作了收集翻拍。其中赫德于1855年5月21日(星期一)的日记中写道:“浙江提督于16日早晨7点来英领事馆拜会,就英国战船问了一大堆问题,似乎很想买一两艘装有大炮的快速帆船。” 可见,当时宁波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打海盗保障海运和渔业是头等要务,而最终由民间商人引进宝顺轮,从而开创了“中国之用轮舟自宁波宝顺轮始也”的历史,就顺理成章了。 对田力来说,此次在英国收集档案资料的另外一个收获,是翻拍了《赫德日记》的原本。 赫德1855年成为英国驻宁波领事馆的见习翻译,在中国工作生活50年,最后做到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职务,他是中国历史特别是海关史上绕不过去的一个英国人。 赫德执掌清朝海关大权达46年之久,为中国构建了一套近代化的海关管理体制。海关在其管理之下,办成了当时整个腐败官僚体系中几乎唯一一个高效、廉洁的“衙门”,聚集了巨额税收收入,而这些财富支撑着晚清最后几十年国家的正常运转。他还创立了中国近代邮政系统并且将灯塔、海底电缆引入中国,策划了中国第一个遣外使团,筹划了中国第一次参加世博会,设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税务学校。 田力告诉笔者,从1854年10月被派驻至宁波任领事馆见习翻译,到1858年3月被调往英国驻广州领事馆,赫德在宁波生活了3年多的时间。在这里,他初次置身中国社会,学习官话和宁波土话,熟悉地方人情风俗,投身领事业务。 当时的宁波,除了鄞县衙门和宁波府衙,宁绍台道、浙海关甚至浙江提督衙门都设立于此。虽然赫德只是一个20岁的年轻人,但作为领馆职员,却得以与众多官员频繁接触,这对他日后的事业,是宝贵的历练。 《赫德日记》中详细记载了他和中国官员打交道的情况,其中一些场景也反映了宁波的风土人情。比如赫德在1854年10月21日的日记中写到他刚到宁波,去拜访地方官员。其中叙述了当时宁波官场交际喝酒的场景: “每个人面前都放着筷子和银制的叉子,还有一个直径大约两英寸的碟子。道台伸手向前从每个盘子内取出几样小食放入我的碟中;别的官员照他的样子做;很快我的面前每种食品就都有了不少。招待确实不错,糕点很甜,蜜饯味美。我每吃完一块点心,道台伸出手指取来了同样另一块放在我面前,我对这点确实感到有些奇怪……此后,小杯子被端上来,每杯大约能盛半玻璃杯那么多的酒,杯内盛有一种类似威士忌的酒。在座的每个人都举起杯子伸向别人说‘请’,然后或是喝干,或是浅啜,侍候的人立即倒掉杯内余下的酒,再斟满。” 最后,赫德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人尊敬酒量大的人。同时,赫德这位爱尔兰人不无豪迈地写道:“如果当时我早知道这一点,一定让他们吃一惊——在喝酒这方面,谁敢夸口说能胜过爱尔兰人?” (照片均由田力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