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吉法在野外测量水文数据。 (由受访者供图) |
1990年,吕吉法从浙江水利水电学校毕业,来到位于宁海梅林洪家塔的宁海县水文站工作。从观测员、工程师,到站长,一呆就是28年,成为宁海县水文工作的开拓者和见证人。“水文工作清苦,却是防汛防台的耳目和参谋,是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基石。”平时寡言的他说起工作,话匣子就打开了。 记 者 孙吉晶 通讯员 曹维燕 林丹晨 1988年7月30日傍晚,久旱的宁海迎来一场降雨,老百姓欢呼雀跃,村民忙着拦水灌溉。但谁也想不到,浩浩荡荡的洪水随之袭来,宁海变成了一片泽国。那年,吕吉法报考了水利水电学校,这场洪灾让他暗暗下决心要学好专业知识。 洪家塔水文站位于山沟,周边见不到人家,站里5个人,一人一个灶头,自己做饭、烧菜。安营扎寨后,吕吉法全身心投入工作中。那时,水文监测靠人力,十分艰苦。测流量时,吕吉法靠着手摇拉动50公斤重的铅鱼,在长80米、宽10多米的河流中来回走动。如果遇上台风,往往要连续测流三天三夜。 当时设备简陋,依靠算盘计算速度,容易出错。吕吉法说,碰到大风大雨,站里唯一的电话就断线,他只好骑着自行车到梅林镇上的邮局拍电报传送消息。有一次,他骑车急匆匆赶往邮局,竟没留意路上的大水坑,栽了个跟头,如今身上留下一个碗大的伤疤。 艰苦的条件和枯燥的工作没有让吕吉法退缩。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1994年3月,吕吉法担任县水文站站长。设备检修、缆道设施擦洗、加油保养、高空作业等,他冲在前头。每次安排代办站检查,他总是挑最远的地方。 后来,仪器设备从全人工迈向半自动时代。水文记录发展到机械式自记仪器,用自记钟来带动记录纸的方式进行图形化记录,每天人工换纸或核对调整一次,依然离不开人工操作。这让水文员基本处于全年无休的状态。为了不中断每日必测的数据链,即使是结婚的大喜日子,吕吉法也没有离开岗位。他和同样是水文站水情员的妻子将婚礼搬到了水文站值班室里举行,婚房也在水文站。夫妻俩至今记得,新婚当晚测到的雨量数据为3.6毫米。 逢年过节,吕吉法总是留在站里值班,即使是万家欢聚的春节,他仍默默坚守在监测一线。他说,从1990年至2010年,基本上没有回家和父母过春节。那时候,想着要是有自动测流的仪器,省时、省力,数据又准确,该多好啊! 2006年,宁海水文工作迈入数字化时代,启用远程自动传输的雨润遥测设备,每15分钟可以发送一次水位数据,雨量数据传送到省、市、县三级防汛平台,相关水库也能同步接收到自动观测数据。 2008年9月5日,宁海东部突降暴雨。从晚上7时至9时短短两个小时内,胡陈上韩、韩家岙的降雨量超过100毫米,车岙港水库达到227毫米,历史罕见。暴雨突袭,很容易引起山洪暴发。吕吉法通过自动化监测系统完整监测到了暴雨数据,自动触发预警机制将消息报送至上级防汛指挥部。省、市、县防指正是基于该水文监测数据,及时发出抢险救灾指令,指挥市、县抢险队伍当夜赶到灾区,灾情得到及时控制。 “如果不能及时准确提供水文数据,会给防台抗洪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对这份工作,吕吉法有着自己的理解与坚持。在他的坚持和带领下,宁海水文站成了业内闻名的水文测验站,每年向上级防汛指挥部门拍发大量的水情电报,至今没有出现一次漏报、错报现象。宁海县水文站也多次被评为全省水文系统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水文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