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单玉紫枫 通讯员 马建萍 为打造“永不落幕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提出了“6+365”,就是在6天展期结束后,继续充分放大进口博览会的带动效应和溢出效应,为全球优质商品(技术、服务)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多模式、多平台。宁波要如何承接“溢出效应”?笔者了解到,对此,我市已经推出了“13333”系列工作举措: “‘1’指实施一个全球贸易商招商行动。”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指出,招商作为“一把手”工程,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我市将积极对接进口博览会重要进口商,推动其到宁波设立分支机构、区域总部。借鉴新加坡“全球贸易商集聚计划”,重点加强外汇、税收政策研究,争取复制自贸区类似政策尽早落地。 其次,全力办好中东欧博览会、浙江进口商品展览会及进口商品常年展三大重点展会。“加快推动中东欧博览会升格为国家级展会,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中东欧进口商品展会;主动承接中国国际进口商品博览会的各项重大成果,打造一个“展全球、销全球”的进口商品贸易平台;最后,强化宁波进口商品中心‘前店后仓’功能布局,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相关负责人指出,三大展会协同发力,共同打造宁波进口大市场。 与此同时,我市将推进三大开放试验区建设;以打造中东欧商品进入中国市场首选之地为目标,推进16+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积极推动跨境新零售发展,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推进自贸区宁波片区建设。加快自贸区政策复制推广,切实提高口岸竞争力,力争使宁波成为进口商品的首选口岸。 “在提升国际贸易方面,宁波将以三大平台为抓手。”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如深化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和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做强宁波保税区进口区域;针对梅山保税港区进口区域,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打造进口汽车国际供应链项目、进口木材国际供应链创新项目,以及亚洲地区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冷链特定口岸”国际供应链平台;此外,对于临空经济示范区进口区域,我市力争将其打造成为长三角区域具有临空特色的高端冷链进口商品交易集散中心。 无论是招商、展会、试验区还是平台,最终都要落实到保障体系上。笔者了解到,我市将建立进口促进政策体系、进口商品内销体系以及进口商品供应链体系,打通宁波进口环节“任督二脉”,不断优化进口消费环境,为开放性经济搭建更大的宁波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