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垃圾吊控制室内作业情况。 (王岚 摄) |
记者 王岚 通讯员 范奕齐 “不要建在我家门口!”在面对垃圾处置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时,很多人会有这样的反应。在大众印象中,传统垃圾处置设施诸如垃圾房、垃圾中转站等都是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世界银行和宁波合作的垃圾分类项目,不仅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还更新了建设理念。”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以前城市基础设施以功能为主,而今,还要践行“邻利”理念。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一批颠覆固有印象的垃圾处置基础设施正走进普通居民的生活。 总占地面积365亩、位于海曙区洞桥镇宣裴村的宁波市固废处置中心园区,作为国家第一批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就是带着全新理念建设起来的。园区选址场地四周环山,又毗邻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在道路、通信、水、电气等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土地集约利用。园区内新建宁波市厨余垃圾处理厂、宁波市餐厨垃圾处理厂和海曙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三个PPP项目。 其中,海曙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是我市中心城区3座焚烧发电厂之一,主要处置生活垃圾分类中的其他垃圾,已于2017年6月先行建成投产,日焚烧垃圾约2250吨。该项目为全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标杆工程,树立了生活垃圾发电洁净焚烧的新典范。 走近厂区,不仅闻不到丝毫异味,呈现在眼前的也是一座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厂区”的楼房。只见背靠青山的一个建筑体,外立面是蜂巢状的装饰构线,与大楼透明玻璃墙里透出的蜂巢状顶灯相互呼应,时尚又简洁;厂区内除了有绿草地和水池景观,还有好几个球场,有市民正在场内运动。如果不是一支高高耸起的“烟囱”冒着青烟,很难想象这里正一刻不停地焚烧着生活垃圾。 沿着工业参观长廊,透过厚厚的玻璃墙,可以看到垃圾从转运到堆放发酵,又一批批被送入熔炉焚烧的处理过程,全程没有飘散出一丝臭味。“这些车间全部是负压管理,确保臭味不外溢。”宁波明州环境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傅立珩说,焚烧厂采用组合工艺,比同类其他焚烧设施要多两道工序,是国内首个投入运行的超低排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据介绍,垃圾焚烧后约产生垃圾总量20%的灰渣和2%的飞灰。“前者全部运走制砖再利用,飞灰目前还需填埋。对此,我们正在作飞灰再利用研究,力争到2020年可以实现‘零填埋’。”傅立珩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