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专栏能够坚持近40年不简单,《明州论坛》可喜可贺。放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局中研究党报专栏评论写作,更有意义。 近年来,主流媒体在融合发展的探索中,普遍加大了言论评论的力度,提供了更多观点和意见的产品,以此强化媒体的价值,并与其他媒体进行引导力、影响力的竞争。现在主流媒体评论的地位大有提高,主流媒体开办的“两微一端”也在发力,其中评论是主打力量。总之,报纸既是新闻纸,也是思想纸,“内容为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思想为王”的体现。 重视评论,是党报的传统和优势。但党报的评论写作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多而不精、多而不优、多而不强的问题都存在。党报评论专栏应该注重风格和品质。作为一个专栏,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评论如何建构自己的品质?《明州论坛》的实践给我们不少启示。 第一,评论应该与理论结合融合,提升深度与厚度。评论承载的是思想,表达的是价值,提高评论质量,必须发挥思想优势。内容质量的高低、思想含量的多少,决定了评论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只有不断提高评论的思想含量,才能在全媒体上发出响亮的声音。现在一些评论的选题甚至是重头评论,没有切准社会的脉搏、弄清受众的心态,找对普通受众的关切点,又没有找到与社会连接的桥与道,所以发声不响亮,吸引不了社会关注。提升评论的思想含量,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评论与理论结合。评论和理论文章都是讲道理的。生产思想产品,离不开思想资源和理论资源,思想的贫乏源于理论功底不够厚。面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如何既把道理讲明,又把道理讲清讲透?我觉得必须借助深厚的理论资源和广博的知识背景,问道于“马”、问道于理、问道于史,从多方面汲取营养。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功底、理论学养,评论者才能有观察者、思想者应有的眼光和魄力。 第二,评论应该与新闻结合融合,提高评论的时效性和新鲜度。评论应该更接地气,尽可能提供增量信息,这样才能对受众更有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工作会议上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者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评论工作者也要增强“四力”。今年七八月份中宣部组织的长江经济带采访活动,人民日报评论部的同志也实地采访了,一个多月走了8000多公里,采访了220多个点,撰写现场评论“我在长江经济带”,发表评论30余篇。好评论永远在路上,评论是思想产品,实践正是思想最深厚的土壤,只有俯下身、沉下心、投入真情,而不是悬在半空,浮于表面,才能以现场力量增加思想含量,让评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所以我认为,评论冒热气、接地气才能聚人气,评论工作者既要是新闻人,又要是思想者。 第三,评论应该与故事结合融合,增强评论的吸引力和关注度。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讲好中国故事,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评论还要把澄清和说理结合起来。《焦点访谈》是央视评论部办的,我觉得是最有代表性的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评论的栏目,把讲道理和讲故事很好结合了起来。讲故事既不是新闻报道的专利,也不是电视媒体特有,评论要创新表达方式,像新闻报道一样学会利用网言网语,善于把讲故事和讲道理结合起来,借助大家关心的故事来讲道理,调动读者的胃口。 第四,评论应该与生活结合融合,对接受众需求。《明州论坛》所论述的,大部分是宁波老百姓关心的话题,是宁波经济社会生活中一些带有倾向性、代表性的事件。现在很多评论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触及现实问题的能力不够,提不出问题的评论,是很难有思想性的。所以,评论要研究怎么在深层次上提出新问题,而不能故意绕开大家心中疑虑重重、坊间议论纷纷、希望回答的问题。痛点、热点、焦点的东西,关系评论的生命力、吸引力、影响力。为了提高评论触及现实问题的能力,为了增强评论的思想力量,评论工作者也要深入社会、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关注和熟悉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深入生活中把握态势、发现问题、集聚智慧。因为社会的深处、生活的深处、实践的深处,才是思想的“原始出生地”和“生命扎根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