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理论周刊·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1月08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党报评论成长的几点体会

张登贵 宁波日报原编委 理论评论部原主任

    这次研讨会,专家们对宁波日报《明州论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与宁波日报评论工作结缘近四十年,我以为,对宁波日报新闻评论工作的评价,可以说两句话:跟上了中国飞快发展的时代,适应着宁波市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不断上升。

    1980年,《宁波日报》复刊时,我是它的通讯员和评报员,主要任务是向它投稿,新闻为主,也包括评论。1988年,我调入宁波日报后,担任过评论编辑、总编室分管评论副主任、理论评论部主任、报社分管评论编委。到了退休年龄,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党委让我延迟退休3年。办了退休手续之后,报社返聘我8年。2015年起不到报社上班了,但因为兴趣所在,我的心还依然关注着评论工作,一个月继续为它写二三篇评论文章。就是说,我几乎经历了《宁波日报》复刊之后评论工作的全过程。《明州论坛》及报社整个评论工作,之所以发展得越来越好,除了天时、地利,关键还是人。从人的角度说,至少有以下五条是值得肯定的。

    总编辑重视,是第一条。《宁波日报》复刊后的首任总编,起了个好头。当时叫《宁波报》,四开四版,却开了一大两小三个评论专栏,并要求每个部主任必须写评论,完不成定额得扣分。以后继任的各位总编,不仅继承了党报重视评论这个传统,并且有发展和创新。到现在,理论评论部所承担的评论任务,除了纸媒还有网站,报纸的版面也是有史以来最多的。

    向大报看齐,是宁波日报评论人的追求。从事评论工作的编辑们,几乎全是“半路出家”,但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向上发展的途径,就是学习。1992年理论评论部成立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发起成立全国14个开放城市党报理论宣传研讨会(后改为全国副省级城市党报理论评论研讨会)。当时的出发点只有一个,向兄弟城市党报学习。这个倡议得到了所有兄弟城市党报的积极响应,每年一次的例会一直坚持至今。1994年人民日报牵头成立“全国报纸理论研究会”,它确定的会员对象是中央级报纸和省级党报。我们找了个理由硬是“挤”了进去,目的是为了拓展理论评论编辑的视野,学习中央级大报及省级党报理论评论工作的经验。

    除了走出去学习之外,也不断请评论工作做得出色的大报主任到报社授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的评论部主任,都来宁波日报传授过他们的经验,我们也与之建立了经常联系。还动员和组织本报编辑及特约评论员向大报投稿,以扩大本报影响,提升自己水平。《孙子兵法》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好像是这么个理。

    建立业余作者队伍,评论部尝到了甜头。依靠群众办报是党报传统之一。做好党报评论,同样需要读者参与。从1989年起,通过编发来稿、举行笔会等渠道,发现和组织了三四十人的业余评论员队伍。这支队伍的成员来源广泛,媒体、机关、企业、学校甚至打工者都有。其中十几位骨干,能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有这支队伍存在和不断更新发展,不仅保证了充足的评论稿源,而且使评论的内容丰富多元,能触及社会的各个层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这支作者队伍,就不可能有宁波日报评论今天的气象。

    不断从实践中总结提高,也是成长之源。总结好,大有益。几十年来,理论评论部在浙江省和国家级业务刊物《新闻实践》《新闻战线》《中国记者》等发表了几十篇来源于工作实践的论文,出版了十几部著作。《顺藤摸瓜与顺瓜摸藤——新闻与言论写作比较谈》《走“进”新闻写评论》《评论写作:想好了再说》《时评热中的“地方化”和“慢评”实验》等,受到广泛好评。前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性专著《新闻评论三十八策》,对地方党报评论如何讲究策略和艺术以提高舆论引导效果,作了具有自己特点的探索,是宁波日报几十年评论撰写、编辑的经验总结,出版后受到学界好评。

    最后也是关键的一条,是市委的支持和爱护。宁波市委及市委宣传部,对报社的评论工作十分重视,指点方向,审核把关。宁波日报编委对评论导向的把关非常到位,几十年来没有出过严重政治性差错。但发了成千上万篇文章,没有一点偏差,是不可能的。遇到这种情况,市委领导和市委宣传部,都是采用婉转的方式指出问题,尽量不给报社和理论评论部带来压力。宁波日报几十年的评论工作,是在一个既讲原则又比较轻松的环境中不断成长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