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我从南京政治学院转业到宁波,在等待分配工作的时候,就拿起了笔给宁波日报写评论,至今已经有30个年头了。这么多年评论写下来,我觉得《明州论坛》的评论有“五性”,我也正是盯牢这“五性”写评论的。 一是政治性。党报姓党。作为党报的评论栏目,更要体现党性,讲政治,守规矩,弘扬主旋律,传递党和人民的声音。评论不同于社论,讲究言简意赅,生动活泼;评论不仅要宣扬典型、弘扬正气,更要抨击时弊、匡正世风。如果拿捏不准,很可能出格、添乱,造成负面影响。《明州论坛》的编辑和作者们,在这方面应该是做得比较好的。比如,凡是中央重大会议、重大决策和地方党委重要部署时,报社评论部总是及时组织作者撰写系列评论,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又如对抨击时弊的言论,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以事带理,以理说事,不说大话,不以偏概全,切入点和度把握得比较好。不能说《明州论坛》的评论篇篇都是精品,但可以说没有废品、没有危害品。 二是时代性。《明州论坛》是改革开放40年历史及社会经济发展变迁轨迹的记录者、评述者。一路走来,留下了编辑、作者对这一时代思考的印痕。有的评论,它们评述的现象早已不存在,一些观点也已经过时,但在历史的河流中,它们确确实实存在过。有的评论,它们评述的现象至今依然存在,所述观点仍未过时,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本人所写的《厂长不宜配电警棍》一文,事情源于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干部职工矛盾激化,出现了伤害厂长案件。为此,一些地方给厂长配置了电警棍。用现在的眼光看,简直匪夷所思。工厂不是公安,厂长怎么能配电警棍呢?但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这种事情的确发生过。又如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后,又一轮思想解放在全国兴起。《明州论坛》适时组织了一次关于“灯”的系列评论,像《闯“黄灯”——与交通规则无涉》《敢闯“绿灯”》和《莫忘还有“无灯区”》等,很好地配合了当时全市思想解放大讨论。 三是地方性。地方党报的评论栏目,要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必须体现地方特点。《明州论坛》的地方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评论的内容坚持以本地发生的人与事为主,翻阅评论集不难发现宁波本土的人、事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81890会算账》《从“顺其自然”获奖想到的》《走出去,宁波农业的现实选择》《社区工作“九多一少”谁之过》《余姚村支书的两个“对不起”》等。第二,评论的作者坚持以本地工作的人为主。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有助于吸引读者,读者对发生在身边的人与事及熟悉的人所写的文章,总是更为关注、更有兴趣。二是有助于培养锻炼一支比较稳定的作者队伍。多年来,宁波的评论队伍久盛不衰,与《明州论坛》提供平台和编辑们的积极扶持是分不开的。三是有助于推动促进当地的工作。如有的评论得到领导的肯定批示,工作得以推进,有的单位问题被评论提及,于是采取措施得到纠正。 四是广泛性。一方面是题材的广泛性,大至政党政权、改革开放、社会经济、民主法治、文教卫生,小至生儿育女、家庭婚姻、买菜烧饭、穿衣戴帽,一切社会现象都可以在《明州论坛》上评述。另一方面是作者队伍的广泛性,有本地有外地,有专业有业余,有报社内也有报社外,有年过八旬的老者,有20余岁的小伙,有博士教授,有自学成才者。有机关干部、工人、农民、企业家、学校师生、解放军官兵、公安干警、法律工作者、外来务工者,遍布宁波社会各界。有这样的作者群体,才确保了栏目题材的广泛性和内容的多样性。 五是影响性。《明州论坛》栏目被评为首届“浙江省新闻名专栏”,成为宁波日报一张靓丽的名片。专栏发表的许多文章被中央和外省市报刊、网络转载,并多次获得各级各类奖项。专栏成为市领导了解舆情、指导工作的窗口,也为普通读者所喜爱。随着《思考的印痕——〈明州论坛〉精选集》的出版及这次研讨会的召开,相信《明州论坛》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也会越办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