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2版:宁波改革开放40年印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1月0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镇海 甬江北岸崛起“港口强区” 勇立潮头再谋改革新篇

新城风貌
光明村
大学科技园
3D打印挑战赛
九龙湖
金雅男 制图

    镇海,坐落在杭州湾的南畔、宁绍平原的东海之滨,素有“海天雄镇”“商帮故里”“院士之乡”之称。

    华夏海上丝绸之路在这里起碇入海;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等抵御外辱的海防战火曾在这里燃烧;敢闯敢拼的商海弄潮儿在这里走向世界,挟江东去又扬帆西来,奔四海而成名帮……

    改革开放后,镇海日渐发展成为一座东海工业重镇,成为浙江省大工程单位最集中的国家大工业基地。

    峥嵘岁月,浩荡乾坤。40年,人在改变,城市在变,但始终不变的,是镇海人民那份谋求发展永不衰竭的活力。石化区获评全国首批“绿色园区”,诠释了不断升级的“镇海理念”;全球创新设计大会成功举办,留下了共享经济的“镇海印记”;中官路创业创新大街启动建设,刷新了创新发展的“镇海高度”;宁波植物园一期落成开园,展现了充满生机的“镇海生态”;城乡一体的高度融合和乡村振兴的迅速推进,增添了全民共享的“镇海温度”……

    在宏阔的时代主题之下,围绕着一个个更为具体的“镇海课题”,这座城市一次次精彩作答,深刻改变着城市的面目,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勾勒出镇海勇立潮头的英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贯以“厚重、雄浑”形态示人的镇海人,劈波斩浪,再谋新篇。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镇海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首要任务,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带和港口经济带,全力打造创业者乐园、都市后花园、美丽新家园。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起点要有新作为。主动对接融入宁波港口经济圈和宁波都市圈,着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持续建设创新平台、积极培植经济增长新动力;真情当好“店小二”,全力振兴实体经济……沿着历史沿革和发展轨迹,镇海正深入实施生态、创新、城市化、民生“四轮驱动”,努力实现环境、产业、功能、福祉“四大提升”。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们相信,一座更具竞争力的港口强区、更有幸福感的品质之城,将以全新的姿态屹立于浩瀚的东海之滨。

    ■绿水青山释放“生态红利” 港口建设厚植生态文明

    20多年前,沐浴改革开放春风富庶起来的镇海,把改善生态环境的蓝图从城区扩展到全域。无论是看得见的水,还是看不见的空气,生态治理如同一根弦,始终紧绷在区委区政府的心头。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2003年,镇海第一次提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的新理念;2004年,《镇海生态区建设规划》正式发布,一张清晰的生态建设“路线图”展现在眼前。从此,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成为镇海建设现代化绿色港口强区的“主题曲”。

    厚植生态文明,镇海交出了“绿色产业”“绿色生活”的优异答卷。2007年,镇海成为第五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14年,获评国家级生态区;2016年,“城市绿肺”植物园开门迎客,成为宁波市生态窗口;2018年,被认定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一项项成就和荣誉踏歌而来。

    未来最大的价值是生态、最大的潜力在于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于生态,这已成为50多万镇海人的共识。镇海区先后把“生态环境整治”和“生态驱动、提升环境”作为首要发展战略,持续开展清洁空气、清洁水体(五水共治)、清洁土壤和农村环境整治行动。

    “天罗地网”监测扬尘,雄镇大地成为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布点密度全省最高的区域。“清洁空气行动”开展以来,镇海上空迎来更多蓝天,2017年镇海空气优良率达到81.6%。投入68.7亿元资金实施147个治水项目,全区地表水中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浓度分别以每年20%、10%的幅度下降。“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在全市率先开展,区域内1100余家企业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工业园区雨污分流管网覆盖率达98%……如今,河水碧波荡漾,乡村愈发整洁美丽,游客纷至沓来,镇海的群众真切感受环境改善逐渐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态红利。

    绿色生态是最好的城市名片。镇海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并全面开展造林绿化行动,把城市建在森林中,织就了镇海全境绿色风景线;内西大河公园、世纪大道沿河景观、绿轴体育公园等一批林带绿地生态景观综合体脱颖而出;宁波植物园与海天林带、港城林带等生态防护带一起,在宁波北面构筑起三道“绿色屏障”,将中心城区与重化工业区隔绝开来。在246平方公里的镇海,已矗立起郁郁葱葱的人工森林,巨大的“城市绿肺”成为宁波生态的天然“清道夫”。2017年全区绿化覆盖率达47.9%,人均绿地面积16.5平方米,为全市最高。

    绿色变革,久久为功。今年3月,《镇海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7-2025)》出台。未来,镇海计划总投资约199亿元,推进六大生态体系42个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号角已经吹响,一个发展更低碳、生态更优美、资源利用更高效、人与自然更和谐的新镇海跃入眼帘。

    ■新旧动能加快发展转换 雄镇大地崛起经济高地

    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东海之滨的镇海,成为开放发展的“急先锋”。从1985年全民、大集体、乡镇大办工业起步,到逐步形成以石化、机械、电子、纺织等为支柱的工业产业集群,书写下镇海人风雨兼程的创业史和奋斗史。

    如今,镇海已形成绿色石化、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3+1”产业布局。其中,石化区去年实现产值1700亿元、利税461亿元,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绿色园区”。

    一组组数据,足以见证镇海的“蝶变”之路。从1978年到2017年,镇海地区生产总值由1.34亿元跃升至924.87亿元,增长近690倍;人均生产总值由785元增长到40.03万元,增长近510倍,是市均水平的3倍,位列全市首位。

    昔日,镇海发电厂等四大工程指挥部落户镇海,促进了地方工业的蓬勃发展。而今,这片热土上,港口经济升腾起“蓝色梦想”、镇海新城吸引资本热度持续升温、双创大街集群创新“弯道超车”……踏上“十三五”发展新征程,镇海区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引领,以港口经济带和城市经济带为核心,深度融入港口经济圈,主动对接宁波都市圈,做大做强做优临港产业,推动传统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

    以“港口强区”为指引,一座现代港航物流之城在甬江北岸悄然崛起。2007年,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成立,镇海成为“江海陆”无缝对接的物流枢纽。曾经的一片滩涂,如今发展成为一个地域性经济商贸产业集聚的现代化物流中心,成就了一个沧海变桑田、滩涂换新颜的镇海奇迹。目前物流枢纽港基本形成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贸易港)、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物流港)、金融与信息支撑(智慧港)“三位一体、三港合一”的现代港航物流服务体系。2016年,宁波(镇海)物流枢纽港成功跻身首批29家“全国物流示范园区”。

    近几年,随着镇海新城在宁波中心城区北门户崛起,镇海区吸引资本热度持续升温,形成强大的集聚效应。今年1月至9月,镇海新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36亿元,引进市外内资13.8亿元、省外投资8.0亿元,引进城市经济企业40家,引进城市经济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企业15家。

    以发展城市经济为抓手,镇海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转型升级加速迈进。以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区为依托,镇海已集聚智能制造、文化创意、新材料等产业园区和创业创新平台,打造信息经济和科技创新高地,实现经济提质增效。

    穿行在这片热土上,都市气息和蓬勃的活力扑面而来。今年5月,国内首个腾讯云产业基地在镇海双创大街正式投入运营。该产业基地将实施工业互联网的平台、(宁波)创新中心、产业基金、学院四大系统工程建设,帮助传统制造企业解决设备连接、数据分析和信息安全等难题,加快向智慧化生产转型,助力镇海成为全国“互联网+”制造的样板。

    ■创新火种激活内生动力 广聚英才构筑“人才磁场”

    坐山望海的独特环境,孕育了镇海人向海而生的开放意识、敢为人先的开放锐气。

    自宁波成为五口通商城市以来,先辈们漂洋过海、闯荡世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涌现了一大批工商巨子、科技精英、文化名流,打响了“宁波帮”的赫赫声名。百年来,镇海一直延续着创新的火种,始终传承着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

    经济新常态下,镇海区牢牢把握科技创新支撑转型、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两条主线”,集聚起人才、服务、金融等多项资源要素。2017年,镇海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区属GDP的比重达3.45%,发明专利授权量达634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08家,企业研发中心222家。人才总量达14.7万人,建成博士后工作站9家、院士工作站7家。

    当全国各地唱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好声音”时,镇海一条双创大街喊出了“北有中关村,南有中官路”的口号。2016年,中官路创业创新大街正式授牌。大街发展写入宁波市党代会及政府工作报告,获评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这条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大街异军突起。

    清华校友创业创新基地、西电宁波研究院暨西电宁波产业园、宁波新材料初创产业园、中欧国际应用能源创新研究院、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国家技术转移(宁波)中心、镇海中学校友创业创新基地——“六大创新平台”,成为镇海在新常态下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智慧高地。万余名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大街成为全市高层次人才最密集区域。目前,双创大街被统一纳入宁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划,列为宁波国家自创区的核心区之一。

    同时,作为全省首批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之一,科技成果转化的杠杆,正在撬动镇海的科技创新活力。2017年镇海全区技术交易总额达7.2亿元,是3年前的两倍。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4家,建成工程技术中心217家,70%的规上企业都有产学研合作对象。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初创产业园获评国家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连续13年成功举办“镇海杯”国际创新设计大赛、中乌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落户中官路并引进首位全职外籍院士……拾级而上的“镇海故事”不断上演。

    雄镇而立,再展荣光。镇海区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方向,发展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带动工业经济发展由“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跨越。

    ■优质资源持续下沉基层 城乡融合绘就美好图景

    家住骆驼朝阳村,在镇海新城工作,公交自由往返城市乡村之间,朝阳村村民唐艳芳觉得,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新修的沥青混凝土道路从三圣殿水库起步,蜿蜒通向青山深处,秦山村村民朱彩定对“美丽乡村”建设很是赞许,不仅村庄品位提升了,村民的审美也随之跃升。

    一个个镇海人的日常生活图景,正一点一滴地折射着镇海城乡统筹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近年来,镇海区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城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上同步发力用功,构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新格局。目前全区城市化率已超80%,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13年呈下降趋势。

    现代化、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为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创造良好基础条件。1995年,宁镇公路交工验收,镇海拉近了与宁波市中心的距离;2015年,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开通,镇海进一步融入宁波的城市怀抱。至2017年末,镇海区道路里程达634.8公里,道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230公里。绕城高速、世纪大道、镇海大道、九龙大道……“八横七纵”的路网让镇海成为宁波—长三角南翼“一环六射”交通枢纽节点。

    “一条发展大道铺到底”,镇海不断催化城乡“形合”。通往乡村的“陆路”,联通城乡“主动脉”与“毛细血管”,目前全区建成农村公路281公里;“水路”联通城乡“大流域”与“小水管”,2014年镇海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全覆盖;“网路”联通城乡“天线”与“地线”,镇海完成投资3.27亿元,共新建及改造电缆线路379公里,为都市农业、规模化农场等新业态提供能源保障。

    村村通路、通水、通网,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催化城乡“形合”的同时,教育、医疗和就业增收等优质资源加快向农村覆盖,实现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均等化,加速城乡“心合”。

    “牵手工程”推动区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5家区综合医院结对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个区医院临床科室帮扶5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结对帮扶全覆盖。全区百姓可享受到优质的公共卫生保健服务。近5年来,镇海教育年均安排约2亿元资金投入教育基础建设,实现镇镇有中心学校,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到96.8%。2014年镇海区创建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2016年创建为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区。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延伸覆盖,“美丽乡村”特色村竞相绽放;城乡收入差距日益缩小……城市与农村,已经融为发展的共同体。体制基本接轨、产业相互融合、社会协调发展、环境有效改善、差距明显缩小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43元,比1978年的196元增长了166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482元,比1978年的295元增长了200倍。

    ■新城崛起拓出广阔天地 城市经济迸发澎湃活力

    恢宏大气的休闲公园,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错落有致的居民小区……总面积46平方公里的镇海新城是宁波主城区北部中心,宁波“中提升”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自2001年开发建设以来,新城累计完成各类投资额超700亿元,建成及在建项目100多个。昔日乡野城郊上,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勾画出城市新天际线。“宁波北核心”城市经济高地正快速崛起,与东部新城隔江相望。

    改革开放40年来,镇海历经撤县设区、乡镇合并等重大变迁,城市拓展逐渐驶入“快车道”。1979年,车站路、城河路、胜利路等33条城区主干道相继新建,为城区改变面貌框定了骨架;1982年,镇海第一个居民新村——东河新村入住240户镇海居民,自此开启建设居民新村步伐;1990年,区委区政府绘下“东美招宝山、南绿沿江岸、西拓西门口、北建寿昌园”建设蓝图。

    2001年,镇海在骆驼片区辟出一张“白纸”,由此崛起一座新城,把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和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送到市民身边。“每天早上在西大河公园晨练,晚上市民广场和老伙伴一起跳广场舞。四通八达的交通还可以经常 ‘说走就走’。”华丰新城居民陆赛儿说,如今的生活前所未有的便捷。

    承载着古老雄镇的发展希冀,又肩负着“宁波主城区北部中心”“宁波市高教科研基地”“镇海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等城市功能,镇海新城集商贸商务、教育科研、行政文化、现代居住等功能为一体。

    新城南面以绿轴体育公园为核心牵起的文化、运动景观带,中有植物园这块“绿宝石”,新城北区由西大河公园、箭港湖、市民广场等连为一体的生态休闲走廊,加上文化艺术中心、综合性医院、宁波帮博物馆等各类公建配套设施,镇海新城“乐活生活圈”魅力无限。同时,新城汇集北高教园区、蛟川书院、肯特学校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为打造城市经济“龙头”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城融合,宜居宜业宜游。随着核心区商务楼宇的集中投用,镇海集全区之力加快推动楼宇招商。世创电商园、聚才文创园、时尚产业园等园区及品牌企业相继入驻镇海新城,区域总部经济催化作用日益显现。截至今年9月,新城核心区累计引进办公企业721家,完成招商面积33.1万平方米,核心区从业人员近2万人。

    ■党建争强引领基层治理 统筹融合推动全域提质

    今年3月,九龙湖镇横溪自然村龙悦农家乐负责人陈月波,收到了镇党委统一定制的党员承诺牌,上面写着自己郑重作出的承诺:菜要烧好、心要交好、人要做好。年初,该镇首个产业联盟党支部成立,9家农家乐经营户的10名党员加入党支部。陈月波作为农家乐联盟党支部书记,首先亮出承诺:“全村34户农家乐都盯着看我的行动,我必须带好头。”

    农家乐联盟党支部的成立,只是镇海推行农村“民本”党建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小小缩影。事实上,早在1997年,镇海区就全面推行村企党组织结对共建美丽乡村。近年来,全面实施“领雁工程”和“能人回归”计划后,一支能带富、会服务、善治理的村级铁军,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目前,“能人型”书记占比达85.71%,全区村级集体经济可用收入平均达到334.49万元。

    从点线建精、整片建强到全域均衡、全面提质,镇海用夯实基层的实践和创新升级的成效,有力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将基层党建的“盆景”逐渐变成“风景”。

    2013年,镇海区率先全面推行“连心解忧”活动,区级领导“挂点联户”、机关干部“结对帮户”、基层干部“分片包户”,全面构建干部“人对人”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机制。2016年,镇海创新推出“网格党建”模式,把支部建在基层社会治理网格上,构建“镇街–村社–网格”无缝衔接全覆盖的组织网络。围绕网格“微民生“需求,统筹区、镇街、村社各类资源构筑精细化的“大服务”体系,同时全面推行网格党员联户结对、带头门前三包、红岗志愿服务等做法,今年以来,全区428个网格党组织已帮助解决约2000件群众身边事,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社”,工作经验全省推广。

    同时,针对基层党建的薄弱环节新兴领域,镇海区坚持问题导向,牢固树立“经济活动发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覆盖到哪里”理念,组织覆盖从“有形”渐进到“有效”。组建中官路创业创新大街党建联盟,建立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扎实推进中官路创业创新大街党建工作融合发展;骆驼商会党委健全“一中心四平台七网格”党建模式,实现党建工作全面覆盖、无缝衔接,创新以社会组织党建助推园区非公企业转型升级……坚持绩效导向、注重资源整合、强化统筹联动,不断增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为区域攻坚破难、重大项目推进凝心聚力鼓劲、提供组织保障。

    在全市率先实现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全覆盖,城市基层党建框架全面拉开;坚持一切工作到支部,1535个基层党组织逐个对标找短、提质建强,党建亮显工程高效推进,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党员红岗工程全域推行,38个党员突击队、党群志愿服务队,活跃在88个重点项目建设攻坚第一线……围绕全区域提升、全领域建强、全方位保障新目标,立足改革开放40周年新起点,镇海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正自觉扛起历史使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党的旗帜在基层阵地高高飘扬,不断引领开创港口强区、品质之城建设新篇章。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