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1月13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剑桥女生舌尖上的中国

——《鱼翅与花椒》读后有感

    崔海波           

    《鱼翅与花椒》的作者扶霞·邓洛普是英国人,毕业于剑桥大学,她的中文名叫“扶霞”。1992年,扶霞获得英国文化协会的奖学金补助,到四川大学留学一年。这期间她对中国美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访遍成都大小餐馆,又游历大江南北,边走边吃边记录。

    扶霞对中国美食是痴迷的,她爱刨根问底,有时为了解某一食材的原产地,舟车劳顿到偏远地区考察。比如跟着四川大学的一个博士生到他的老家甘肃农村体验年俗文化;到扬州古城吃一顿炒饭;十月份到江苏阳澄湖一日游,只为品尝大闸蟹;在北京待上几个星期,与故宫的管理人员喝茶聊天,为的是研究皇家烹饪;在福建的路边餐馆,她想感受最地道的蛇肉吃法,就请老板杀了一条蛇。老板把蛇血和蛇胆分别放进两杯烈酒里,她也喝下去了;川菜里有一种香料叫花椒,最正宗的花椒产自四川省西南山区汉源县清溪镇,扶霞长途跋涉而去,在田间地头听当地农民介绍花椒的种植与采收,还买了半公斤带到英国去。此外,她翻阅中文资料,从《诗经》中得知花椒的象征意义是“多子”,从其他史书中了解到汉朝皇妃们的寝宫之所以叫“椒房”,是希望能“子孙绵延”。也许,很多中国人对花椒的了解还没她透彻。

    《鱼翅与花椒》的每一章节后面附有一道中国名菜的详细做法,比如回锅肉、鱼香茄子、毛氏红烧肉、木瓜炖鸡等。扶霞还出过两本英文版的中国菜谱,分别是《四川烹饪》和《湘菜谱》。在《鱼翅与花椒》中,作者详细介绍了自己为写作这两本菜谱深入四川、湖南农村采风的经历。

    扶霞同样执着于学做中国菜。她说自己“对川菜火一般燃烧的热情,鞭策着我不断调动自己的耳朵和舌头,迅速地学习着方言”。作为剑桥大学英国文学专业的高才生,扶霞在语言学习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当然,她学四川话是为了研究川菜,习得厨艺。在四川大学一年的留学期满后,她申请延长在中国的逗留时间,到成都的一所烹饪学校自费学习三个月。烹饪学校里通常是10人一组操作,扶霞这一组的另外9人是小伙子,他们对一个外国女生学习川菜很不以为然,一个小错误就能引起他们欢天喜地的嘲笑。但扶霞是认真的,比如她可以娴熟自如地使用菜刀:“菜刀不仅是用来切菜的,较钝的刀背可以用来捶肉,捶得松松的好做成肉丸子。木把柄的头可以作为槌杵,把花椒放在小盅里研磨成粉。刀的两面和菜板配合,可以用来拍姜,让姜汁渗出。刀面可以当铲子,菜板上有什么东西,都可以铲起来丢到锅里……”返回英国前,她还特意到成都的一个菜场里买了把菜刀带回家乡。

    烹饪学校一周上六天课,扶霞仍然不满足,空闲的时候,她到处探寻馆子和小吃店,请求老板让她到后厨偷师。经得同意后,她就站在炒锅旁边飞速地记录着。一些小饭店不愿意让人参观后厨,她就软磨硬泡。有家豆腐主题餐馆的老板说,你进去先给我们做个菜吧。她二话没说,走进厨房,做了一盆麻婆豆腐。现场的几个厨师品尝后,一致认为做得还可以,于是老板答应她“想在厨房待多久就待多久”。烹饪学校的课程结束后,扶霞回到英国,在伦敦大学攻读中国研究方向的硕士,她撰写的毕业论文是关于川菜的。

    之后几年,为了研究中国美食,也为了写作《鱼翅与花椒》,扶霞又多次来到中国。记录菜谱以及见闻心得的笔记用掉了130多本,这些笔记本叠起来应该比人还高。我想,无论是谁,无论学什么,如果学习笔记积累130本的话,肯定是某一领域的行家里手了。如今,很多老外把《鱼翅与花椒》看作是一本旅游指南,来中国时会带上它。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