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市第一医院“牵手”海曙卫生计生局 |
|
余姚市中医医院“医共体”组织专家下乡义诊 |
|
专家在海曙区西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云诊室坐诊 |
|
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骨科专家在南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查房 |
“双下沉、两提升”是指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医务人员下基层,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群众就医满意度。推进“双下沉、两提升”是省委、省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宁波市从2014年开始实施“双下沉、两提升”。近4年来,我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得如何?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有没有提高?群众看病是否比以前方便?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文/图 陈敏 陈琼 优质医疗资源 下沉覆盖率达100% 据统计,到2015年底,市级医院下沉区县(市)、县级医院下沉乡镇覆盖率均达到100%,全市8家三甲医院全面托管11家县级公立医院和专科托管12家县级公立医院,推动“双下沉、两提升”工作持续有效开展,以此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相比于全省“双下沉、两提升”开展情况,我市“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呈现“三个最”: 托管总数最多。我市8家三甲医院托管11家县级公立医院和12家县级公立医院的15个专科,托管医院和被托管医院数量双双位居全省各地市首位。 开展时间最早。2009年,北仑区人民医院委托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面托管,开创了全省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托管模式的先河。2011年,我市整合6家市级三甲医院的病理科,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合作,组建了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作为全国首家区域性临床病理诊断中心,目前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向全市各级医疗机构提供临床病理诊断服务,实现优质病理资源的全城共享。在此之后,全市以县域为单位,大力开展区域医疗资源共享中心建设,推进区域医疗资源中心化和集约化,为基层群众提供同质化的医疗服务。截至2017年底,全市已建成非独立法人的影像会诊中心14个、医学检验中心5个、心电会诊中心9个、消毒供应中心7个,慢性病诊疗指导中心12个。 托管类型最丰富。在我市,省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有多种模式:地校合作,浙江大学与宁波市人民政府签订地校医学合作协议,宁波市第一医院与浙江大学开展合作;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综合医院,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面托管北仑区人民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专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全面托管宁海县妇幼保健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全面托管镇海区中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民营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全面托管宁波明州医院。 “双下沉、两提升”亮点纷呈 我市在推进“双下沉、两提升”工作中积极创新,呈现出不少“闪光点”。 基层不再“缺药”,配药不用再跑大医院 2014年11月,市政府印发了《宁波市开展区域医疗机构联合体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市中心城区,以6家三级医院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区域内的二级及以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29家基层单位组建了6个医联体。 医联体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牵头医院负责制,其中最主要的是,着力做好基层医疗机构与大医院的药品匹配,缓解基层医疗机构的“缺药”问题。2015年,遴选133种慢性病药物,医联体内部上下医疗机构间匹配一致。2017年5月1日起,慢性病用药在原来基础上删除15种,新增35种,药品品种更新为153种,涉及慢病种类23种,新增了脂肪肝、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10种慢病。 基层医生水平提高了,常见病不用再跑大医院 除开展传统的医学生规范化培训、家庭医生“1+x”培训等外,我市开展“师带徒”模式的导师制带教。导师由上级医院遴选骨干医师以上专家担任,开展精准式适宜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通过一对一的带教,着力提高基层业务骨干的医疗服务水平。据了解,2018年已有50余名导师带徒近100名。 “云医院”“云诊室”,随时随地有大专家会诊 2014年9月,宁波市在国内率先开始建设运营全市统一的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平台——宁波云医院平台,通过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基于“云医院平台”的全市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和“网上医联体”。 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30日,全市共建成44家远程医疗服务中心、273个基层云诊室,开展协同门诊6310人次。 与此同时,我市推进云医院互联网医疗与现有线下医疗卫生业务紧密融合,开展家庭医生线上线下连续性服务,开展网上签约,并将签约居民从线下服务自动延伸到线上服务。签约患者可随时与签约家庭医生进行互联网在线复诊、交流,并通过云医院HIS系统开具处方,提供药品配送上门服务。 目前,“云医院”平台注册患者将近20万人,在线咨询和面向慢病人群、稳定期用药人群配送药品均超过30万人次,日处方量最高突破4000张。 群众就医方便了,满意度高了 看病配药方便了;往日一号难求的大医院大专家,现在居然下沉到自家门口的乡镇卫生院坐诊了。采访中,鄞州区茅山沈风水村的沈大爷开心地告诉记者:“现在看病真是方便!” 随着“双下沉、两提升”和医联体建设的推进,同沈大爷一样,宁波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医院专家的服务。象山石浦的刘先生就亲身体验了一把家门口的专家服务。 今年7月5日,刘先生因“突发胸闷气急”被紧急送入象山红十字台胞医院,CT检查发现“右侧大量气胸,压缩肺组织达95%”,胸外科医生仔细评估后建议手术,并联系宁大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外科专家,第一时间为刘先生安排施行胸腔镜微创手术。 7月6日上午,宁大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外科周成伟副主任医师和麻醉一科朱斌斌副主任医师赶到象山红十字台胞医院。当天下午,刘先生被送入手术室。短短半小时,医生便成功为刘先生施行了肺大疱切除及右肺肿块切除。让刘先生家属惊讶的是,手术一结束,刘先生就苏醒了,而且还能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自行缓步走回病房。三天后,刘先生出院。 “大面积的肺压缩病情相当凶险,如果超过2小时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很可能会送命。”台胞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吴立武告诉记者,如果没有“双下沉、两提升”,如果没有宁大医学院附属医院专家下沉到石浦,刘先生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转危为安,是不可能的。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双下沉、两提升”实施以来,宁大医学院附属医院全面托管象山红十字台胞医院,30多名资深专家不断下沉到台胞医院,定期坐诊。据统计,目前全市6大医联体的牵头医院共派出30余个专科126名专家到基层坐诊,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家的医疗服务。 据统计,2017年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门诊总诊疗人次5351万人次,占全市公立医疗机构门急诊总量的66.4%,并呈逐年增加趋势,部分县的县域内就诊率已经超过85%。开展托管以来,被托管医院的门急诊人次、住院人次均有了明显的增加,手术的难度和量也逐步提升。 慈溪六院泌尿外科被宁大附院托管后,目前已能开展腔内微创治疗泌尿系统结石、良性前列腺增生等各种泌尿系常见疾病,开展手术近315例,其中内镜下及其他三、四类手术占50%。宁波市第九医院被托管后,近一年内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和手术人次,分别较上年同比增长16%、26.5%、25.9%,其中三类以上手术量同比增长27.1%。市第一医院托管慈溪市龙山医院后,派驻眼科团队和泌尿外科团队,帮助龙山医院填补了学科空白。市妇儿医院帮助奉化区妇保院新开设新生儿科,使该院新生儿科从无到有。 在省、市高级医疗专家下沉基层的同时,我市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安排基层医疗机构骨干医师到上级医院进行“一对一”导师制培养或参加基层人员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增强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实施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层新进医学生全部实行全脱产在综合医院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实践培训,目前已经招录全科规范化培训医师474名。 与此同时,我市实施“本土型”全科医生定向培训,委托宁波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定向委培基层全科医生,充实到偏远山区、海岛工作,今年计划招生委培123名。实施全科医生多能型培训,开展健康管理、心理咨询、医学营养、康复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目前持证人员已有3633名。实施全科医生“精准型”培训,从2014年起,以市级综合医院慢性病临床指导培训基地为依托,每年选派全科医生骨干到培训基地参加脱产培训,重点加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常见慢性病处置能力。目前,全市已完成培训400余人次。实施全科医生“扩展型”培训,每年选派优秀全科医生赴新加坡开展为期半个月的拓展培训,目前已连续实施4年共培训100名。 通过努力,我市基层医务人员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了,大医院的大专家送医到家门口,“双下沉、两提升”的开展,让宁波人享受到了看病的便捷,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大幅提高。2015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服务蓝皮书》,对我国38个主要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排名,其中医疗卫生满意度排名宁波位列第二名。上海交通大学民意与舆情调查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显示,宁波市公立医院服务满意度在全国35个主要城市中位居首位。五是群众的就医体验明显改善。 “双下沉、两提升”升级版 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整合共享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逐步建立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服务、利益、责任、管理、发展、文化共同体,构建医疗服务新体系,打造健康管理新模式,建立管理运行新机制,提升健康服务新能力,使医共体真正成为维护和增进群众健康的“健共体”。到2020年,实现基层就诊率达到65%以上,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2018年底前各区县(市)拟定医共体建设方案,2019年正式启动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