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旅游高质量发展 看宁波如何念好“全域经”

宁波三江口

    文/图 张正伟 郑 勇 董艳琳 吕发委

    新时代,人们对“诗与远方”有了新憧憬:观光游向休闲游转变,景点游向全域游过渡。

    去年全市旅发大会召开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六争攻坚、三年攀高”决策部署,全面推进全域旅游,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共接待游客9100万余人次,同比增长16%,实现旅游总收入近1400亿元,同比增长20.1%。其中,天一阁·月湖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功引进并举办我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文旅项目——2018宁波·尼斯国际嘉年华,旅游国际化迈出重要步伐。

    对比先进城市、对照新时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名城名都”建设的要求,我市旅游业还面临着一些短板。昨天,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从推进旅游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等方面,对宁波全域旅游全景化打造、全时空体验、全要素保障、全程化服务、全方位管理进行再部署。

    布局全域旅游空间

    一带三板块

    五名五大

    四大平台

    按照“山海统筹、城乡兼顾、生态优先、重点引领”的布局思路,整合形成河姆渡——三江口大运河和海丝之路文化旅游带;提升打造三江口、天一阁·月湖、泛外滩、东钱湖、九龙湖、慈城——保国寺都市旅游板块;象山港湾、杭州湾、三门湾、梅山湾、环石浦港等海洋旅游板块,雪窦山、四明山、宁海奉化西南片区山水生态旅游板块。

    整合自然、人文、社会等资源要素,集聚形成“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名居”+“大港、大佛、大儒、大海、大山”全域旅游支撑体系,培育形成东方大港、佛教名山、阳明故里、宁波港湾、四明胜境等一批核心旅游品牌。

    着力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县、高等级景区度假区、旅游特色小镇、景区村庄“四大平台”,打造形成一批要素集聚、业态创新的“美丽经济”示范区。

    招引高品质业态项目

    新奇特高

    四个一批

    统筹建立全市旅游招商引资平台、投资优选项目名录和重点项目专业服务团队,主动对接重点跨国公司、央企国企、实力民企以及在外浙商甬商,招引一批创新式、体验型、特色化、高科技旅游新业态项目。

    按照“前期转化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推进在建一批、竣工运营一批”的要求,抓紧建设推进一批十亿级、百亿级重点旅游项目。加快推进鄞江山水小镇、新慈湖旅游度假区等招商项目签约,杭州湾“美丽中国”文化小镇、阳明古镇等签约项目落地,象山影视城三期、九龙湖综合旅游项目等落地项目开工,佛教名山、宁海温泉小镇、华侨城宁波欢乐海岸等在建项目运营。

    开发多元产品体系

    都市旅游

    乡村旅游

    大湾区时代

    打造甬江两岸近代外滩文化业态和工业遗产“文创地标”,点亮“三江璀璨”主题灯光秀,丰富天一阁·月湖景区书香文化业态,优化东部新城、南部新城滨水休闲空间,把东钱湖打造成为必去必看必游景区和最亮丽的“城市名片”。

    丰富“留得住乡愁”乡村旅游产品,加快建设一批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力培育一批高等级精品民宿和民宿经济集聚区,重点布局一批3A级景区乡镇和村庄。发展“绿色家园”山水生态旅游,推出“国内一流”红色旅游经典线路。

    共建“大湾区时代”高端海洋度假胜地,重点发展渔村文化、海岛民宿、休闲海钓、海洋牧场捕捞、海上餐饮、海上婚庆等深度体验式海洋旅游产品。加快建设杭州湾滨海主题公园集群、象山亚帆中心、宁波(梅山)国际邮轮港等高端海洋旅游产品,积极融入长三角邮轮旅游目的地。

    推进特色产业融合

    美丽乡村

    多业融合

    美丽经济

    大走廊

    建设提升一批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森林健康养生园、休闲渔业精品基地、果蔬采摘基地等,扎实推进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开展美丽乡村综合体试点,统筹推进“五彩四明”“斑斓海岸”“绚丽浙东”农村文明示范线创建。

    新建一批工业遗产旅游基地和工业旅游博物馆,打造一批工业旅游精品线路;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空间打造一批旅游演艺品牌、非遗景区、文博景区和文创基地,积极参与浙东唐诗之路和佛道名山旅游带建设规划,整合古港遗迹资源开发海丝旅游精品线路;培育体育旅游增长极,打响健康旅游新品牌。

    串联美丽经济大走廊,按照国家级旅游风景道的标准打造象山环港公路、浒溪线余姚段奉化段、象西线梅林至深甽段等一批交通精品风景走廊,配套建设一批标准化的自驾车房车营地。拉长商旅融合产业链,以旅游消费升级助推宁波国际消费城市建设;创新科旅融合新载体,开发科普旅游和研学旅游产品。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厕所革命

    i宁波

    阅听宁波

    按照“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服务到位,环保卫生、如厕文明”的目标,扎实推进景区、线路沿线、交通集散点、乡村旅游点、等区域厕所改造提升,鼓励使用和推广厕所环保技术,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管养机制。

    优化旅游交通服务,提高通景公路标准,健全中英文(多语言)旅游交通标识体系;完善“i宁波”全域旅游服务体系,强化机场、火车站、客运站等交通枢纽综合性旅游服务功能,打造多层次的网络化、集约化、智慧化全域旅游服务中心体系。

    推广“阅听甬城”都市旅游解说系统,深入挖掘甬城文化资源,在文化古迹点、历史文化街区、休闲旅游街区、主题文化场馆、博物馆、旅游景区(点)设置图文、二维码导览、声音和手语解说等多种解说设施。

    建设智慧化数据系统

    大数据

    一机游宁波

    智慧平台

    加强旅游设施、产品、服务、监管等数据的采集力度,充分共享旅游、交通、气象、环境、公安等公共数据资源,完善旅游大数据平台的信息管理和发布功能,实现监测、预警、安全保障和信息服务全流程管理。

    加快推进旅游业“互联网+”“智能+”和旅游行业管理、营销、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大力培育一批新型的互联网旅游企业和智慧旅游示范单位。推动各类休闲旅游新业态纳入全域智慧旅游总平台,向市民、游客提供以直接感受为导向的“一机游宁波”智慧化服务。

    创新市场营销推广

    海丝古港

    微笑宁波

    文旅节事

    深耕长三角

    主攻大城市

    统筹境内外

    设计推出城市旅游品牌1+X体系,办好“海丝之路活化石”宁波旅游世界名城巡展,加大宁波旅游形象在主流媒体和境内外主要客源地媒体的展示力度。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节事品牌,全力办好中国—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交流周、5·19中国旅游日、“开游节”、东钱湖湖泊休闲节、宁波旅游节、宁波国际旅游展等活动。

    开通长三角区域主要城市至我市主要景区的旅游直通车,继续在中远程目标大城市设置宁波旅游专卖店,开通或加密客源地国际航线。全面融入“沪苏浙皖共建高品质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合作联盟,深化雪窦山、普陀山“两山”合作和浙东南旅游联合体合作机制。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城市或相关国际组织互设旅游办事处或推广中心。

    打造标准服务样板

    新标杆

    金项链

    硬实力

    强化专业素养和示范引领,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引导酒店、景区、旅行社等传统旅游企业对标评级;加快制定各类旅游新业态服务规范,形成全域旅游服务标准体系。

    打造文明旅游“金项链”,深入推进旅游行业文明创建工作,积极开展文明旅游“金字招牌”评选活动,加快培育一批金牌导游、“金钥匙”酒店服务团队、“金口碑”旅行社、“金星级”旅游志愿者、“金茶花”文明景区、“金葵花”景区村庄。

    提升旅游行业“硬实力”,加快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旅游集团,支持本市上市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跨界发展旅游业务,支持本市优质成长型旅游企业做大做强。

    健全旅游综合监管

    联合执法

    “黑名单”制度

    全域旅游险

    完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体系,旅游、公安、市场监管、物价等部门健全联合执法机制,深入开展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加大对旅游违法违规案件查办力度,建立严重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强化旅游纠纷的人民调解和司法调解作用,推进重点旅游企业、旅游镇村的投诉处理网点建设。

    健全旅游安全救援服务体系。旅游、公安、消防、交通、安监、卫生计生等部门要强化安全监管责任,制定旅游行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办法,建立旅游系统安全监管和突发事件处置信息平台,完善全域旅游综合保险机制。

    营造生态化旅游环境

    旅游惠民

    文化遗产保护

    精细化

    加强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开展主要旅游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培育提升一批美丽田园、镇村和海岛。加大对海丝和运河文化遗址、历史文化街区、古镇古村和民俗文化点的保护传承。

    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重塑水乡魅力、完善绿地系统、展示老城历史、保护名镇名村、塑造特色空间、整治主要干道、构建社区生活圈、倡导慢行慢游。

    推进旅游惠民一揽子措施,完善提升“同城游”交通惠民服务、“中国旅游日”惠民活动、旅游系列年卡在线办理、宁波旅游特惠护照、爱心旅游直通车、关爱残障人士留守儿童旅游公益专项行动等常态化旅游惠民举措。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