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1月22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余姚

“东南最名邑”争先进位新时代

城区新姿
山水城市风光秀美
城市形象日新月异
智能经济蓬勃发展
“道德绿卡”首发仪式
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制图:金雅男

    “余姚二山下,东南最名邑。烟水万人家,熙熙自翔集。”

    百里姚江,千里四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余姚,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被称作稻作故乡;“姚江文化”源远流长,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等先贤群星璀璨,“文献名邦”实至名归;抗日战争时期,梁弄成为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谱写壮丽诗篇。

    春雷乍响!在改革开放劲风的吹拂下,余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上,自强实干、奋勇拼搏,用智慧、心血和汗水,谱写了气势磅礴、绚丽多彩的历史篇章。

    40年来,余姚始终坚持发展第一、锐意创新,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95亿元起步,1987年突破十亿元关口,1996年突破百亿元大关,2017年达到1007.86亿元;进出口额2017年突破700亿元大关;财政总收入从1978年的0.49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152.45亿元。40年栉风沐雨,余姚完成一次次蜕变,铸就一次次辉煌。

    峥嵘岁月,浩荡乾坤。余姚,站在40年成就的肩膀上再出发,“在全国同等城市中争先进位”,围绕建设经济活力强、品质环境优、人民幸福水平高的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的战略目标,智能经济示范区、开放合作先行区、幸福和谐之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品质之城等蓝图正逐一落实,新一轮的改革浪潮正当时!

    矢志争先进位 智能制造强势崛起

    40年来,余姚广大干部群众始终保持着改革的锐气、创新的勇气和蓬勃的朝气,在创业创新、创造创优的道路上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领风气之先!余姚人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顺势而为推动改革、因势利导扩大开放,凭借骨子里的闯劲、干劲和韧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办成了一件又一件过去不敢想、不敢干的大事。

    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催动下,出现了乡镇企业等新生的工业化力量。余姚敏锐捕捉到了这股风潮,早在1983年就提出“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放手发展个私经济。20世纪80年代,浙江省第一家中日合资企业“余姚长城精工有限公司”落户余姚……一时间,余姚工厂遍地,以家用电器、塑料模具、机械五金、化纤纺织为主的四大传统产业占比超过70%。

    未雨绸缪,激发经济内生动力。20世纪90年代,余姚以超前的眼光大胆推进企业制度改革,到1998年年底,全市乡镇企业基本转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到2003年年底,全市249家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全面完成改制转制任务。民营企业从无到有,目前民营经济已占全市经济总量的95%以上。

    从无到有,艰苦创业。不生产一克塑料原料的余姚,1994年开始建设中国塑料城,连续举办20届的塑博会成为全国塑料行业发展的风向标。20年磨一剑,中国塑料博览会是宁波唯一一个进入全国专业会展分类TOP3行列的会展项目,根据长三角城市经济协会会展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会展项目品牌价值综合评定方法》,目前中国塑料博览会的品牌价值3.76亿元,成为余姚一张“金名片”。

    近些年,面对人口红利优势减弱、劳动力成本增加以及产业竞争加剧等因素,余姚意识到未来经济的制高点在于产业的迭代升级,尤其是发展智能机器人这一先导产业。

    创业再出发,把智能经济作为激活创新的“加速器”。余姚制定出台《余姚市智能经济发展规划》,敲定“1+X+Y”的扶助智能经济发展配套政策,搭建中意宁波生态园、浙江“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等大平台,全力打造智能经济示范区,形成了以机器人等产业为特色的智能制造产业体系。

    锁定机器人产业,实现中国机器人峰会永久落户,建成长三角机器人交易博览城,成立浙大机器人研究院和浙江机器人产业集团,加快建设机器人智谷省级特色小镇。

    借力“机器人+”,余姚智能化生产的红利持续释放。2017年,余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0.8%、17.1%、13.9%,工业经济实现“制造”向“智造”转变,成为全省首批“工业强市”。

    稻作故乡,农业强市。40年间,余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2017年,余姚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位居全省第二。

    推进全域美丽 城乡面貌绽放新颜

    40年来,余姚始终坚持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人居环境越来越美。

    城乡经济的变革,推动的是余姚这座千年古城的建设进程。1985年7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余姚撤县设市,城市框架不断拉大,新型城市化进程加快。

    彼时,中心城区不到4平方公里,建筑多为2层至3层的小楼。如今,城区建成区面积50.54平方公里,现代化高层住宅和商务楼宇鳞次栉比,西南组团、城东新区、南雷南路两侧等区块初具形象,万达广场、华润五彩城等城市地标相继建成,黄山儿童公园、玉皇山公园等城市公园先后投用,“三江六岸”面貌焕然一新,“一轴两环三片区”改造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城市化水平超过60%,构建形成了“一核、二副、三片区、多节点”的市域发展格局和“水在城中、路在绿中、人在画中”的城市美景。

    城乡融合步步领先。在全省率先建立“一把扫帚扫城乡”的环卫体制,“智慧城管”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保洁保序保畅通”行动深化实施,网格化、组团式的管理服务模式全面推开,社区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建制村全覆盖;有线广播电视、电话宽带较早实现“村村通”,供水率先在全国实现“村村通水、站站消毒”。农村等级公路通村率、硬化率、合格率和城乡公交客运通达率均实现100%,构建了除山区外的市域半小时交通圈,并全面融入长三角城市间2小时交通圈。

    发力全域美丽不松劲。余姚不断深化推进全民共建美丽家园,打好治危拆违、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剿灭劣Ⅴ类水等攻坚战,创建成为省“清三河”达标县,“母亲河”姚江成为省级美丽河道创建名单。生态建设持续趋好,荣获省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球绿色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

    乡村振兴战略全域推进。特色镇村培育取得显著成效,梁弄镇、陆埠镇、马渚镇入选全国重点镇,梁弄镇获全国文明镇,泗门镇连续多年获省小城市培育试点考核优秀,全市创建浙江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8个、示范乡镇3个。今年,梁弄横坎头村的建设发展成果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肯定。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展开,余姚正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

    四明山区域统筹发展加速,一批又一批的生态项目、一项又一项的帮扶计划落地开花,2017年山区农民人均年收入19845元,革命老区全面小康建设走在全国前列。随着四明山省级旅游度假区的获批,老区发展再次迎来加速度。

    余姚大力实施治水强基工程,姚江干流防洪整治、城区段堤防加固一期二期、候青江泵站等一批骨干工程建成投用。如今,城镇防洪排涝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锚定以人为本 文明城市实至名归

    40年来,余姚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在民生领域积极探索实践,余姚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健全、教育医疗事业均衡发展、公共文体一路繁荣发展,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攀升,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均衡发展。2017年,余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982元,是1987年的45.4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019元,是1987年的36.8倍。

    余姚奋力回应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深入实施富民惠民安民等工程,全面抓好绿色、厕所、垃圾、污水“四大革命”,高水平写好新时代幸福答卷。近年来,余姚不断加大民生投入,每年安排十方面民生实事,社会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先后8次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社会治理水平大幅提升。“治法余姚”“平安余姚”建设深入推进,自治、德治、法治相融合的基层治理模式全面推开,基层治理“一张网”“一中心四平台”全域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严格,矛盾源头化解更加有效,2017年群众安全感满意率97.46%,实现“平安建设”十一连冠。

    文化,是城市文明的灵魂。

    “三十年来同出处,清晖楼对瑞云楼。”余姚,是王阳明的出生地、成长地和讲学之地。余姚把传承弘扬阳明文化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擦亮阳明文化这张“金名片”。余姚连续多年举办阳明文化日活动,并于去年升格为宁波(余姚)阳明文化周活动,组建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积极挖掘阳明文化内涵,探索历史文化保护与阳明古镇旅游开发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把阳明文化浸润到余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让其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崇德,是一座城市文明的最高信仰。余姚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明城市创建全过程,围绕“做文明崇德余姚人”这一主题,大力推进文明居住、文明出行、文明旅游、文明用餐、文明礼仪等各类道德实践活动,不断提升群众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余姚建立三级道德荣誉评选体系,评出的“余姚好人”198人中,10人荣登“中国好人榜”。余姚为好人发放“道德绿卡”,凭卡享受免费乘公交、看电影、游景点、参加体检等8大类39项具体关爱帮扶礼遇措施,让好人有好报。

    “德行”在余姚始终得到极高的礼遇。余姚创新性地建立了“道德银行”,为道德表现良好且有信贷需求的农户提供免担保、免抵押、低利率的信用贷款,目前累计有2.1万余农户通过“道德银行”获得信用贷款15.11亿元。

    成风化人,明德至善。余姚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力、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贯穿到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过程,使其浸润城市肌脉纹理,让社会更文明。自今年6月起,余姚将每月15日设立为全民“文明行动日”,以一月一主题的形式,动员全市各地各部门以垃圾分类、车窗不抛物等为主题,开展志愿服务、文明宣教、环境整治、细胞创建、文明互访和网络文明传播六大行动,形成全民共建格局,让群众成为创建主角。

    厚积薄发!2017年,余姚捧回“全国文明城市”这个最高的文明荣誉。这座文明之城正以崭新的面貌、更强劲的动力奔向未来。

    坚持改革创新 “余姚模式”层出不穷

    40年改革开放中的余姚,深刻地认识到“改革没有终点”,持续推进政府机关的自我变革、自我完善,构建现代行政管理体系为目标的“最多跑一次”改革。

    改革奋进,余姚敢为人先。21世纪初,余姚较早提出并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县市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范例之一,近年来又率先建立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等改革举措,进一步提升了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余姚各地各部门、各行各业秉持首创精神的理念,创造出在宁波、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经验、技术、品牌、标准。正是因为这种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创造了许多具有影响的“余姚经验”,开创了许多富有特色的“余姚模式”,使余姚许多事业的发展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1999年7月,余姚开始实施第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01年7月,经过98天的紧张筹建,全省首批县级行政服务中心、首批示范行政服务中心、全国首批政务服务中心“百优”单位——余姚市行政服务中心的投入运行,开启了余姚大刀阔斧进行审批制度改革的序幕。10多年来,余姚在国内率先推出了“模拟审批”制度,在全省率先推出了非行政许可事项清理、建设项目竣工联合验收,推出了工业投资项目“三合一”一站式审批服务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举措。

    在“最多跑一次”改革中,余姚把一般工业类、房产类的建设项目的开工前审批全流程分别缩短至41天和83天;“一码通办”“一证通办”“无差别受理”等改革措施的实施,大大方便了群众和企业到政府机关办事。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甚至不跑腿、变群众跑为干部跑等,正在余姚变为现实。

    今年6月,余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全省率先推出综合性“微服务”平台,目前已实现微仲裁、微招聘、微培训、微查询、微举报、微发布、微认定、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缴费、自由职业(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信息变更登记等24项功能,计划今年年底前推出40项微服务,届时将基本涵盖人社服务常用事项。

    集聚高端人才 “蔚蓝智谷”激情涌动

    姚江人物甲天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偏安一隅的江南小城,到吸引人才落户的“圆梦之城”,余姚这块被梦想照亮的热土,正凭借神奇的“逆袭”和不断升级的人才“磁力场”,激活一池创新春水和一城创业氛围。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余姚人深知这一点,一直把高端人才作为引领创新的“源动力”。注重借智发展,积极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从20世纪80年代探索引进“星期六工程师”,到吸引高端专家落户;从探索产学研合作,到创建或引进科技创新平台,为加快余姚经济创新转型提供了新的能量。

    余姚坚信,只要有开明的思想、开放的胸襟、开阔的视野,善于吸收一切利好因素,把握一切有利时机,就一定能实现跨越突破。

    2012年9月,余姚挂牌成立省内首个“千人计划”产业园,围绕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招才引智。紧接着,“姚江英才计划”“百名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工程”“金领人才培养工程”“企业家精英培训计划”等接连落子。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在愈发激烈的“城市人才大战”中,余姚吹响人才“集结号”是顺势而为,亦是突围引才的“紧迫之战”。好的政策是人才聚集的“定心丸”,余姚通过筑巢引凤,润物细无声,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余姚“妈妈式”的服务,将关爱之情融汇于人才、企业成长的点滴之中,激发了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近年来,余姚大力实施人才+、平台+发展战略,浙江“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中意宁波生态园、智能光电小镇、机器人智谷小镇等重大平台相继开发建设,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相继建成,全市共有高端人才项目128个,各类高层次人才超过6000人,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312家,授权发明专利年均增幅超过25%,余姚连续6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单位,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如今,在余姚传递出招贤引智的“人才集合号”之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随着引才不断产生“滚雪球”效应,余姚正成为吸引高端人才和高新技术的“磁力场”。从无到有,从“先天不足”到“引来金凤凰”,余姚通过重大创新平台的“串珠成链、聚指成拳”效应,逐渐蜕变成高端人才荟萃、创新要素集聚、创业激情涌动的“蔚蓝智谷”。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