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1月22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

我市农机社会化服务迈入全新上升期

慈溪毛豆收割机
秋收冬种
杭州湾收割作业
田螺山农机合作社外景
植保飞机作业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许多村庄成为只剩老人、儿童留守的“空心村”,“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成了难题。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中央和省、市一系列农机化扶持政策的强力推动下,我市不断深化农机供给侧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加快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步伐,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提升,农机化发展又迈入一个全新的上升期。到2017年年底,全市拥有各类农机具近32万台(套),主要农作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9.4%,高于全国、全省平均10多个百分点,粮食机械化烘干率超过75%,遥遥领先全国平均水平。全市有343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平均每个涉农乡镇约3家,共有社员5500余人,合作社年度总收入8亿多元,年农机化服务收入7.34亿元,拥有34.7万平方米机库、烘干中心及各类配套基础设施。农机合作社成为粮食产业全程机械化的主要承担者、其他主要产业全程机械化的引领者。在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的推动下,我市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大幅提高。2017年,我市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浙江省第一个平安农机示范市。2016年至2017年,余姚市和鄞州区、奉化区相继成功创建为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今年又有3个区县(市)申报创建,创建率有望达到60%,全省第一,全国领先。2017年,余姚市、慈溪市成功创建为全省首批仅有2个机器换人示范县(市)。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已成为我市农业生产、作业服务和新装备、新技术应用推广的主力军。

    随着农业“机器换人”浪潮的兴起,越来越多“80后”“90后”大学生接过父辈的班,驾着农机在田野里驰骋,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弄潮儿。

    记 者 徐 欣

    通讯员 邵 滢

    供 图 市农业局农机总站

    建设区域中心 提高全程机械化水平

    针对粮食全程机械化作业中育秧、烘干、维修等瓶颈和难题,近年来我市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开展了区域性育秧、烘干和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我市已建设季供秧能力500亩以上的规模化育秧中心970个,育秧设施大棚面积近64万平方米,推动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水平的快速提高。2017年全市完成水稻机械化栽植面积76万多亩,机械化栽植率66.9%。此外全市建成粮食烘干中心126家,粮食批次烘干能力超过17000吨位,粮食机械化烘干率超过75%。我市整合农机合作组织资源,开展了集规范化服务组织、技术推广培训中心、作业服务及维修中心、烘干加工中心为一体的“一化三中心”区域性农机化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已建成18家具有培训、推广、全程综合服务功能的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此外还建设了省级2+N(全程农机化作业和农机维修+1项以上产前或产后服务)农机综合服务中心32家。区域性、专业化的服务,使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得到了突破,农机社会化服务更专业、更集中、更高效。

    农机社会化服务 从松散型向紧密型跨越

    我市从2014年开始引导鼓励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进行股份制改造,从合作制向公司制这一更高形态发展。经过近4年时间培育,目前已成立17家股份制作业服务公司。这些股份制作业服务公司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基础上,按照股份制公司要求注册成立,注册资金和参股资金按照股份比例由股东现金入股和农机具评估后入股组成,股权清晰。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下设机械作业、农机维修、财务等部门。农业机械以大中型高性能机械为主,农机装备“高、新、全、专”,通过提供菜单式、全程式等社会化服务,为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大户提供低于市场价格的专业化服务。股份制作业服务公司运行中体现了较大的优越性,农机具使用率大幅增加,通过公司化管理单季作业量比平均水平提高一倍,具有作业半径大、辐射能力强、区域化服务特点。如与时公司2014年6月成立,仅半年作业服务区域从洞桥1个乡镇迅速扩大到洞桥、鄞江、集士港、横街和高桥5个乡镇,作业服务面积达5.5万亩,提高了数倍。

    农机作业服务向农业生产全领域拓展

    我市农机服务组织在提供粮食生产全程作业服务、托管服务、“菜单式”服务等各种产中服务的同时,不断向产前、产后拓展。有40多家合作社开展了粮食加工等服务。80多家粮食和特色合作社注册或使用了品牌商标,如余姚上塘农机合作社的“知超”商标,田螺山农机合作社的“月光”品牌以及康绿合作社的“宁余”、慈溪云鑫合作社的“龄飞”等。此外还培育了108家特色主导产业农机合作社,开展了叶菜、菜用大豆、食用菌、茶叶、果蔬、畜牧等机械化作业服务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已从水稻的耕种收产中服务向标准化、规模化的育种育秧、耕种收、肥水管理、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烘干加工、品牌销售等全产业链延伸;从粮食产业向蔬果业、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林特花卉、茶叶、农产品初加工和销售等领域延伸,实现了服务领域和范围的大拓展。2017年全市农机化经营服务总收入超过22亿元,农机经营服务总利润达到10.4亿元。

    构建农机社会化服务新模式

    “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中心”是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趋势,是对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能力的升级,能为农民一站式解决生产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我市在余姚田螺山农机合作社、鄞州区创宁粮机合作社等合作社建设了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中心,开展全程农机作业服务和农事服务,打通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综合服务最后一公里。如余姚田螺山农机合作社成立了我省首家民办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立了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农资中心、农村信用合作中心、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中心、粮食加工中心、农业培训中心、农机维修中心、农耕文化长廊等附属设施,搭建起金融信贷、农业保险、政策咨询、技术辅导、农产品展示展销5个服务平台,为社员及周边农户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

    重建农机维修服务网络

    以前我市农机维修网点存在着维修高新机具能力不足、维修业务量少、经营效益较差等问题,维修矛盾较为突出。2011年起,我市开展农机合作社维修示范建设,并每年举办合作社维修培训班,着力提高合作社维修能力。经过近8年不懈努力,目前在全市区域农机中心和规模较大的合作社中均建立了农机维修点,在其他规模较小的合作社中也培养了专门的维修人员,基本做到小修小故障不出合作社。这些合作社维修人员在农忙时保养维修机具,农闲时从事其他活动。合作社这种农时维修模式,较适合我市实际,具有较强生命力。目前宁波市的农机维修形成了以合作社维修点和区域农机中心为基础、以经销商和生产企业售后维修为支撑、农机社会维修网点为补充的农机社会化维修服务网络,农时季节性维修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下一步,我市将通过示范创建引导服务组织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通过开展服务组织负责人培训、维修等技能型人才培训,培养一批懂业务、会管理、善经营的服务组织带头人及有技术、会操作的技能型人才;通过培育建设区域服务中心、省级综合服务中心、作业服务公司、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等,进一步提升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和综合农事服务能力;扶持鼓励服务组织延伸产业链并积极向特色主导产业领域拓展,引导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