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民生·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1月27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流浪哥”助学后续:

2220元善款已交到老师手中

    本报讯(记者王晓峰 通讯员徐剑娜)“衣衫褴褛,内心高尚”,这是本报报道“流浪哥”捐1000元助学的新闻后,众多网友的点评。昨天上午,记者从鄞州白鹤派出所获悉,文华派出所已将收到的2220元的善款(注:1000元助学款+1200元市民捐款+20元“饭资”)转交到相关老师手中。

    那么“流浪哥”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记者进行了寻访。

    遗憾的是,最近他“行踪不定”。“上午我恰巧碰到他了,他想‘逃’,被我拉住聊了一会儿。他说,捐款‘是力所能及的事’。”黄鹂新村一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见到“流浪哥”她就给他竖了大拇指,并问他需要什么帮助。他予以婉拒,很快就不见人影了,因为“怕别人打扰他”。

    黄鹂新村是“流浪哥”常去的地方之一,显然他助学的事已传遍了整个小区,居民都对他刮目相看。

    在黄鹂新村6幢,有一个简陋的小面馆,是“流浪哥”常光顾的地方。“他常来这里吃4元钱一碗的面,进门会先洗手。他比较怕生,人少时会躲在屋里的角落吃,人多时则跑到外面去。”有居民告诉记者,“流浪哥”挺硬气,不肯轻易接受他人的帮助。

    一位经营裁缝铺的老太太说,看到“流浪哥”鞋子开了口,小区里不少人给他送鞋子,但他硬是不收。就连最简单的衣服缝补,他都要付钱。“我看他挺有文化的,会使用智能手机,而且爱看书。上次他布袋破了,问我们要袋子,还付了2元钱!”

    除了硬气外,居民们都说他人品不错,虽然有时穷得连饭都吃不起,但借钱还是有借有还的。“上次他饿极了,问我借了80元,我让他不用还了。但过了几天,他就找上门来,硬要塞给我。我不要,他就给我放在家门口了。”“他也问我借过,我也让他不用还,但他还是坚持还了。”采访中,有不少老人讲述了“流浪哥”有借有还的事。有件事社区里很多人印象很深:前不久有个下雨天,有人给了“流浪哥”一件雨衣,硬“逼”着他穿上,后来他来还雨衣,因为找不到物主,到处找人在问……

    不远处的白鹤公园也是“流浪哥”常歇脚的地方。不少在此歇息的居民告诉记者,早晨他们常在此地碰到“流浪哥”,也给他捐过钱和物,但均被婉拒了。一位老伯说:“听说他在帮人背货,还有捡破烂,挺不容易的,所以大家都想帮帮他。”

    记者手记

    此次寻访“流浪哥”,作为记者,可谓遗憾与欣喜并存。遗憾的是,尽管曾有记者找到过他,但显然“流浪哥”本人不希望再出现在媒体镜头前,所以选择了“躲”。欣喜的是,采访中,很多居民提到了“鞋”和“钱”的事。“流浪哥”的鞋破得厉害,提出给他换鞋的居民不知凡几;说到钱的故事,同样很多居民出于同情,曾主动给陌生的他小额钱财以救急度日。

    爱心不分贫富,不分老幼,这些故事无不凸显了甬城之爱。爱是会“传染”的,“流浪哥”助学的故事,洋溢着人与人之间满满的感恩。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