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城河全景 |
|
企业流水线生产场景 |
|
青瓷瓯乐演出 |
|
森林公园城市绿肺 |
|
伏龙山滑翔伞基地 |
|
杭州湾湿地美景 |
|
制图 金雅男 |
慈溪,地处东海之滨、杭州湾南岸,因董黯母慈子孝的故事而得名,7000多年的历史孕育了这座城市“围垦、移民、青瓷、慈孝”四大地域文化。千百年来,以慈孝、慈善、慈爱为内涵的“慈文化”熏陶着一代代四方移民,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造就了慈溪开明开放、兼容并蓄的胸襟。 40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慈溪大地,让这块唐涂宋地焕发出勃勃生机。40年来,慈溪从率先倡导农业多种经营、大胆实施“放水养鱼”,到坚持走“四轮驱动”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发起“外贸启蒙运动”,基层群众创业创造激情空前迸发。如今,慈溪已从“一枝棉花一株稻”的农业大县,蝶变成为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六位的工商名城;从处于交通末梢的海隅僻壤,跃升为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 踏浪弄潮,敢为人先。40年来,慈溪从无到有,求新创优,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22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1532.57亿元,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0.52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290.13亿元;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28亿元飙升到2017年的882.3亿元;出口额由1988年的区区2万美元,到2017年突破百亿美元大关;全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0年的1904元和1565元分别上升到2017年的54894元、32088元。 慈溪是特色中国的显要一员,是中国杨梅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中国慈孝文化之乡、中国现代民间画之乡、中国陶瓷文化历史名城,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更四度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回首来路,风云激荡;瞩目未来,海阔江平。荣光40年,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慈溪正阔步走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奋力“二次创业”“二次腾飞”,以永不满足、永不懈怠、永不停步的状态,以走好新的长征路的勇气和魄力,全力打造创新活力之城美丽幸福慈溪,加快向着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迈进。 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农业大县变身工商名城 一次次破旧立新,一次次奋进转型,改革开放大潮兴起,慈溪勇立潮头奋力向前。 在无区位优势、无资源禀赋、无产业基础的严峻挑战和重重压力面前,依靠改革开放、创新创业的精神,慈溪人民率先走出了“农村工业化、主体民营化、市场全球化”的发展道路,创造了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慈溪奇迹”。 慈溪杨梅远销国外,正大鸡蛋健康有机……一张张慈溪农业“金名片”,展现了慈溪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成就。而在40年前,这片盐碱地盛产的还只是棉花和食盐。改革开放之初,慈溪提倡多种经营,确立了蔬菜、水果、水产“一蔬两水”的农业产业发展方向。近年来,慈溪更是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获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慈溪模式”也被认定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七大模式之一。海通食品、三星农业、徐龙集团等一批国家级、省市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将优质安全的农产品送上全国乃至全球家庭的餐桌。 如果说农业改革让慈溪农民吃饱了饭,那么,工业强市战略则让他们真正“洗脚上田”,过上小康生活。1978年,全县乡镇企业首次超过国有和集体工业企业产值之和。面对乡镇企业这个新生事物,当时的县委县政府拿出了政治智慧和改革勇气,实施“放水养鱼、养鸡生蛋、借脑生财、藏富于民”策略,允许乡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竞争发展。“四轮齐驱”促进了慈溪民营经济高速发展。 “四个轮子一起转”,让慈溪乡镇企业家的头脑“转”了起来,也让当地民营经济“活”了起来。40年来,慈溪的民营企业家们发扬“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艰苦创业,在改革开放前沿率先作为,呈现十万供销跑市场的场景,摸索出国有、集体、乡镇、个私“四个轮子一起转”的慈溪模式。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产权体制改革激活市场主体,慈溪基本形成以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为主的经济模式,搞活了一方经济,致富了一方百姓,创造全国县域经济的“慈溪现象”。慈溪创业之城名扬中外,茅理翔、马信阳、胡先根等优秀民营企业家脱颖而出。 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口”,慈溪制造业再次自我革新,实现制造向智造、速度向质量、产品向品牌三大飞跃,以阮立平、茅忠群、孙平范等为代表的新生代慈商,接过“接力棒”,引领新思潮、新发展。在2018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发展报告中,慈溪市以综合指数0.6815的成绩位列全省第一位、全国第六位。 产业转型阔步前行 改革创新铸就活力之城 慈溪人身上流淌着创业创新的血液。他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精神,为慈溪这座活力之城的崛起注入了强劲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慈溪阔步前行,以创新推动品质,以智能革新制造,纳五湖四海人才共建创新、创业、智造之都。40年间,慈溪以全国1/7000的土地,创造了全国1/550的生产总值,一步步将原本荒凉的盐碱地建设成杭州湾南翼新兴的工业强市。 40年积淀,慈溪迈开由“慈溪制造”向“慈溪智造”转型升级的步伐。家用电器、机械基础件、汽车零部件三大特色优势产业日益壮大,智能装备、新材料、生命健康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智能经济“个十百千”工程的宏伟图卷更在慈溪大地铺展。同时,建立“大数据云基地”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自动化、数字化加信息化升级装备、工艺和技术,全面建设“智能工厂”。 产学研激发慈溪新活力。十年十摘国家科技大奖,“上林英才计划”成效显现,中科院院士牵手慈溪……出台最高“三个1000”的人才政策,即1000万元的创业经费支持、1000平方米的免租创业场地、1000万元贷款贴息补助,对院士等顶尖人才“一事一议”、上不封顶,打造集研发、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人才链式平台。以“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理念,创设“杭州飞地”,用房面积6000多平方米,慈溪15家企业团队已入驻,引进市外创新企业9家,汇聚在杭研发人员近500人。 科技创新激发了慈溪制造业新动能。今年,中科院慈溪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心、中科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将建成投用。复旦大学等18家知名高校院所与慈溪深度合作,成立慈溪·环杭州湾政产学研联盟,探索技术转化从原理到产品的“最短距离”。加上宁大科技学院、诺丁汉大学航空学院等助力,慈溪人才高地的“海拔”节节攀升。 近年来,慈溪重新确立“工业立市、实业兴市”战略,实现制造向智造、速度向质量、产品向品牌三大飞跃。慈溪加快智能制造、信息化建设以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的发展,环杭州湾创新中心、滨海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现代农业开发区、商品市场园区五大平台活力十足,生命健康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中捷(中东欧)国际产业合作园、新材料产业园、航空产业园五大“专业产业园”已经成形,曾经的小作坊入驻“高能级平台”。 智造概念应用于农业创新,依靠科技兴农和绿色品牌两大“引擎”,慈溪现代农业实现区域化布局、集群式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全国领先,农业园区跻身“国字号”。慈溪在全省率先成立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市镇两级农合联。创造了新型农业的“慈溪标准”,出口蔬菜、名优水果、特色水产、名优花卉、生态畜牧五大主导产业蓬勃发展。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海隅僻壤崛起魅力之城 城乡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壮阔的时代浪潮成就了一座魅力新城的诞生。 1988年10月,慈溪撤县设市,以原慈溪县行政区域为慈溪市行政区域,自此迈入了发展黄金期。几十年来,慈溪中心城区面积扩至10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46.2平方公里,集聚人口超过30万人。2017年,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拓展到20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到68.8%,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目前,慈溪下辖浒山、古塘、白沙路、宗汉、坎墩5个街道和龙山、掌起、观海卫、横河等14个镇。 40年来,慈溪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品质不断提升。2003年,总投资21亿元、占地面积16万余平方米的浒山旧城改造(一期)工程——中央商务区(CBD)项目启动;2013年,市文化商务区开园,成为慈溪新型城市化发展中具有重大功能性、标志性的城市板块;2017年,四灶浦南延(新城河)拓疏一期工程启动段投入使用,开启了“城市新核心”美丽新城河的蜕变之路。目前,全市已完成老小区改造33个187万平方米,整治背街小巷159条40公里,累计建设保障房70万平方米,建成污水收集输送管网1000余公里。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40年来,慈溪的公路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3.8公里增加到1600多公里(含高速),实现了乡乡通、村村通;全市建制村公交通达率100%,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100%,公交线路增至101条。投资8.3亿元新建的市客运中心站成为宁波市客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5月1日,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宁波到上海的陆地距离缩短120公里,慈溪一跃成为连接上海和宁波的黄金节点,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地位优势愈发突出。慈溪走进大桥时代,引来新一轮增长周期。杭州湾南岸崛起的产业新区,更是跻身国家级一流开发区,成为杭州湾大湾区的核心区和引领区。 城镇化和新农村的建设热潮不断重塑着慈溪的城市形象。改革开放以来,龙山、观海卫、周巷三个中心镇实现了由“镇”到“城”的华丽转变,提高了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水平。目前,省级中心镇龙山镇是一座滨海生态新城,也是远近闻名的全国美丽休闲小城;观海卫镇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成为全球最大的电源连接器生产基地;周巷镇是长三角环杭州湾产业带规划体系中的五级小城市,也是第二批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 社区是城市品质的展示窗口。近年来,慈溪相继实施了社区用房达标、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社区专职工作者素质提升和社区特色服务品牌四大工程,创新开展社区“微项目·微自治”,先后荣获“全国首批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市”“全国农村社区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等称号。截至目前,全市56个社区配套用房面积超过7万平方米,其中4个社区创建成省“和谐示范社区”,古塘街道旦苑社区创建成“全国和谐示范社区”,浒山街道虞波社区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人居环境持续优化 绿色发展擘画美丽之城 马路车水马龙,楼宇鳞次栉比;青山苍翠逶迤,河道绿影婆娑……40年来,慈溪绘就了一幅美丽的城乡新画卷。 2013年6月,慈溪吹响水环境治理“集结号”,全方位治水成了慈溪人民倾力而为的一件大事。一年后,“五水共治”攻坚战在这片土地上正式打响。几年来,慈溪坚持对“黑河、臭河、垃圾河”实施挂图作战、挂牌督办、挂号销号,严厉打击涉水违法行为;立足源头治水,着力提高全市河道水质,剿灭劣Ⅴ类水,全面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扩容、新建东部和西部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夯实水环境治理基础。全市 34条市级河道、350条镇级河道和1410条村级河道全面实行河长制管理。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城区,古塘街道同步实施污水管网和燃气管道、自来水、停车位、电力、通信等梳理式改造,多管齐下盘活惠民实事“一盘棋”,在慈溪率先给老小区动“微创手术”,解决居民阳台、厨房、架空层等雨污混接问题,加快打造小区“污水零直排”;在农村,桥头镇五姓村实现管网全覆盖、雨污全分流、运行全维护、污染源全管控,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村域全治理。村民吴女士说:“厨房污水和卫生间污水纳入污水管网之后,没有了油腻味,夏天苍蝇、蚊虫也少了许多。” 低碳环保,绿色发展。2013年9月,慈溪关停了全省最大的新浦镇铜熔炼园区;2016年2月,启动传统茶水供应点专项整治,彻底取缔污染大、隐患多的传统茶水锅炉,取而代之的是新能源茶水锅炉……近年来,慈溪从治废、治水到治污,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排放等也得到深入治理。“以前住的地方经常能闻到河道散发的臭气。”市民张银书说,现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开窗换新鲜空气。 紧锣密鼓进行的还有小城镇综合环境整治、推广垃圾分类等,这一系列的举措不断刷新着慈溪城乡的“颜值”。“一镇一品”是慈溪市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点睛之笔。周巷天元围绕“一街、二轴、四园”核心打造的古香艺宝特色小镇白墙黛瓦、绿树红花、斑斓景致,美姿初现;还有“古镇水乡、花园掌起”“江南水乡、诗画鸣鹤”等,一镇一故事改善了城镇的生活环境,也提升了百姓的生活品质。 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2016年以来,慈溪深入推进“三村一线一镇”建设,为“美丽”升级,至今已累计完成投资4亿元。如今,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实施又为新农村建设开辟了新境界。从和谐和美的首个全国文明村徐福村,到一颗蜜桃盘活全村产业的古窑浦村;从乡风文明世代传的傅家路村,到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福合院村……三北大地上,美丽乡村,如诗如画。 百姓生活蒸蒸日上 特色文化孕育幸福之城 40年来,慈溪“围垦、移民、青瓷、慈孝”四大特色地域文化,铸就了以“慈孝、包容、勤奋、诚信”为核心的市民共同价值观,孕育了一座幸福之城。 从20世纪80年代家庭主妇的菜篮子,到20世纪90年代骑着轻骑回娘家的一家三口,再到如今农村文化礼堂前欢快起舞的广场舞大妈……摄影爱好者陈先生相册里流动的时光,见证了慈溪40年来的沧桑巨变。他说,40年前,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是不少家庭梦寐以求的“三大件”。“现在,一座多用的公牛‘万能插座’,不使用时自动关停的月立智能电熨斗,这些‘慈溪智造’已融入日常生活中,提升了慈溪人的生活品质。” 正如陈先生所见,改革开放以来,慈溪城市文明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设施日益完善,公共事业快速发展,让百姓的“幸福指数”得到全面提升。明月湖畔,“一院五馆三中心”文化公建群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市民亲近文化、享用文化的好去处;作为慈溪文化的金名片,秘色瓷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青瓷故事得到了广泛传播。十大华语电影颁奖典礼星光璀璨,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竞速白洋湖,中国羽毛球俱乐部超级联赛总决赛让市民在家门口一睹文体明星的风采……高水准、高层次的文化体育活动给市民带来最直接的文化福利。 一座让群众有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的城市,不仅要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更要实现“健康扶贫”与“幸福兜底”。经过40年的改革发展,慈溪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市的立体社会保障网,为百万市民撑起了坚固的民生“保护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补助政策,将原本缴不起费、看不起病的贫困人员与弱势群体无偿纳入医保体系,近两年已惠及群众3.6万多人次,免缴金额2480余万元。今年以来,慈溪开展社会保障精准扩面,土地被征用人员养老保障政策调整完善。全市户籍人口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15%、98.11%。 温暖人心的还有那传承千年、内涵丰富的城市文明。作为慈溪的文化之根,慈孝的内涵引申至“慈孝”“慈善”“慈爱”。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慈溪推陈出新,大力打造“慈文化”地域道德品牌。董黯墓、虞洽卿旧居(天叙堂)、孙境宗祠等大批慈孝古迹修葺一新,学校孝德教育基地、企业慈孝实践基地、慈文化主题公园等拔地而起,道德模范工作室、民间慈孝公益大讲堂、孝德公益文化发展中心等润物无声,慈孝品德已转化成一种新的道德风尚。此外,14万余志愿者汇成的红色暖流,将专业的服务、真挚的情谊,送给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 四度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协同治理模式荣膺第六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在全省率先启动“一件事情”全流程“最多跑一次”改革……近年来,随着创新活力之城、美丽幸福慈溪建设的扎实推进,慈溪市民享受到了城市发展的累累硕果,获得感、成就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最终汇成了浓浓的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