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1月29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抢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制高点

鄞州民营经济拥抱高质量发展“春天”

东部新城
鄞州民营企业与中科院上海分院开展项目签约合作
鄞州民营企业上海寻商机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宁波分院
“百名鄞州企业家进中科院上海分院”活动项目路演现场

    在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四位的鄞州,民企撑起了经济发展“龙骨”。改革开放40年来,鄞州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增长315倍,至去年底,鄞州个体工商户63480户,私营企业62529家。民营经济成为鄞州区域发展的中流砥柱,它贡献了鄞州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投资,80%以上的就业,95%以上的市场主体。

    在国家提出“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和宁波全力“把民营经济发展得更强大”的背景下,鄞州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再出发,“两高四好”勇攀高,努力打造更优质的政策环境、更高效的营商环境、更公平的市场环境、更宜居的生活环境。

    借力“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东风,鄞州抢抓机遇、主动融入,加快“走出去”“引进来”,搭平台、谋产业、求贤才,千方百计为民营企业搭建“二次腾飞”舞台,全力助推民营经济“快车”驶向高质量发展“春天”。

    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

    昨天,一场鄞州史上规模最大的产学研深度对接活动在上海举行。“我们首次组织100多家鄞州企业赴区外与科研机构展开对接。”鄞州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场名为“百名鄞州企业家进中科院上海分院”的活动,不仅规模最大,还实现了与中科院上海分院整个系统的全面对接。两天内,百家鄞州民营企业围绕17个项目展开洽谈对接,当场成合作意向36个,现场签约项目3个。

    值得一提的是,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统19个部门、60多名院士专家与区一级联动组织对接活动尚属首次。鄞州积极开展这场活动,旨在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引导民营企业通过人才集聚和科技创新“二次创业”、再攀新高,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鄞州“两高四好”示范区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长三角一体化离不开区域协同发展创新。“百名鄞州企业家进中科院上海分院”活动是近年来鄞州区政府积极搭建各类活动平台,加快长三角科技创新力量与本地产业“牵手”,促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企业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的缩影。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在今年的鄞州人才科技智创周上,鄞州区科技局等相关部门联合主办了一场高校院所优秀产业化成果发布会,经过前期近三个月的需求排摸,来自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专家与鄞州企业“零距离”交流。

    “当时我们有120家企业参会,路演区现场座无虚席,就在项目路演进程还未过半的时候,洽谈区已经快要坐满了。”鄞州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回忆道,来自鄞州的浙江奈兰西新能源有限公司、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华盛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或技术负责人现场与专家进行了深入洽谈和对接,达成进一步的操作初步意向。

    今年以来,鄞州区还成功举办了第三届“甬创·鄞造”创客大赛,结合鄞州产业特色,围绕智能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领域,吸引全国259个创客团队参加,并择选优质项目和团队落户鄞州。其中,涉及长三角区域的优质项目和团队有237个。

    在国家科技领军人才专家鄞州行活动上,受邀的19名国家科技领军人才专家中,来自长三角有7名。他们深入一线为企业解决重大科技需求,进一步实现高端人才资源与鄞州创新创业的融合,推动鄞州的经济与科技发展。

    产业合作 “海”上“花”开

    昨天下午,申江集团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再次签订技术开发合作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携同发力,突破甲醇重整燃料电池系统关键技术中有关储氢及纯化的难题。这并非申江集团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的第一次牵手。早在1998年,寻求产业转型的申江集团(原申江实业)便携手中科院上微所(原中科院上冶所),成功引进“真空钎焊”技术项目。

    “当时,企业正寻求合适的项目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偶然的一次机会,让我们董事长遇到了时任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所长江绵恒。”申江集团董事长助理吴荣生说,一方是寻求技术落地的研究所,一方是急需转型的企业,双方一拍即合,当年就将所属的机电部(含人员与设备)整体搬迁至宁波,组建了宁波申江实业有限公司机电工厂。

    该工厂第二年投产后,当年便实现盈利,让双方看到了产学研合作的巨大潜力。自1998年以来,双方精密合作,已成功开展5个项目,并将技术合作延伸至资金入股。如今,站上巨人肩膀的申江集团已从1998年年产值500万元的民营企业迅速成长为年产值逾10亿元的大集团。

    通过积极对接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统,实现5次高质量跨越的申江集团在鄞州并非个例。统计数据显示,自2007年以来,鄞州已有近60家企业与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统开展合作项目,合作金额约1.3亿元。

    血缘相系,商贾相融的宁波与上海素有渊源。近年来,宁波主动接轨上海,深度融入长三角,“宁波周”先后三次造访上海,引资1419.6亿元,约占历届“宁波周”总引资额的39.02%。其中,鄞州区在上海“宁波周”期间共签约项目3个,总投资额62亿元。不光是上海“宁波周”,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鄞州主动接轨长三角,累计达成产业合作项目27个,总投资额200亿元。

    对于鄞州而言,主动接轨大上海是吸收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的外溢势能、承接上海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需要。通过洽谈与合作,鄞州将得到上海的人才、资金、技术以及优势龙头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

    作为宁波核心区之一的鄞州与上海同处长三角,在石化、汽车、生物医药、海洋科技等诸多产业领域有很强的互补性,合作空间广阔。鄞州可为上海实体经济投资、承接上海产业转移、上海科研成果应用转化提供平台。此外,“宁波周”也是沪甬两地友好合作、交流传统的延续,特别是杭州湾跨海大桥和高铁的开通,为两地人员往来、经济联动创造了天然的条件。

    鄞州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并未局限于项目、技术的合作。2016年,总部位于上海的中芯国际在鄞州设立中芯国际创新设计服务中心(宁波)有限公司,不仅成为我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重要支撑,更助力更多企业在宁波微电子创新产业园扎根落户。截至目前,宁波微电子创新产业园注册落户企业已达42家,注册资金超过10.87亿元人民币,销售额超过3.22亿元人民币。

    筑巢引凤 智谋创新

    依托上海云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一舟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文阳今年与中科院外籍院士安德森·林奎斯特签订合作协议。至此,安德森成为鄞州区首次引进的外籍院士以及鄞州区首次成功牵手的世界行业顶尖人才。双方将联合开展智慧城市数据大脑平台系统科技攻关项目——“大数据采集、管理、分析、运用的智能化研发项目”。

    通过人才引进,加速驶入高质量发展“康庄大道”的一舟在鄞州并非个例。

    今年以来,鄞州积极对接长三角,筑巢引凤,集聚大量人才,成为该区发展的原动力和驱动力。平均每天诞生3.8项发明专利,每天登记备案创新型初创企业1家,一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42家……现在的鄞州,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业创新活跃期,专利授权量连续8年位列浙江省第一,仅2017年,鄞州区专利授权量多达9065件,位列2017年中国知识产权领域最具影响力县域第一位。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宁波分院在鄞州成立一年多来,累计为当地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50余人,引进和孵化高新技术企业82家,申报专利120余件,获授权4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28件,并与40多家企业达成科技合作协议。先后设立的蛋白质定点修饰技术研究中心、增材制造研究中心、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等各类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正推动一批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先进材料、健康医疗等重大项目落地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

    今年1月,鄞州在“六争攻坚”号角的引领下,正举全区之力打造一条产值达千亿级的“宁波城南智创大走廊”,助力鄞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集聚;4月,鄞州重磅推出“人才新政22条”,以最开放的姿态、最包容的理念,面向全球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团队,对以院士为代表的顶尖人才,以及对企业自主开展人才引育和平台建设等,均实行大力度的资助……

    今年以来,鄞州在思路理念上提高观大势、谋大局的能力,树立“以发展为导向”的人才观,将人才作为核心资源。截至今年10月底,鄞州区人才总量已达37.13万人,高层次人才逾8000人,拥有21家院士工作站。其中,与上海合作的院士工作站有8家,7位院士。

    借助长三角特别是上海的创新人才资源,鄞州紧抓高端人才引进集聚,拓宽招才引智渠道,激发企业引才主体意识,建立健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已打造一条“引、育、用、留”为主的人才工作生态链。与此同时,鄞州正全力助推各类平台载体建设,引进建设国际化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专业化特色平台,着力发挥产业化重点平台。

    本版文图 冯瑄 殷聪 张绘薇 杨磊 鄞才轩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