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高凌云在《光明日报》刊文指出:2017年以来,伴随贸易单边主义升温、投资保护加剧和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在此形势下,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博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召开,体现了磊落的大国担当,中国用实际行动进一步向全世界声明:“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实行的是一种“为出而进”的模式,依靠自身的比较优势融入全球生产体系,缔造了“中国出口奇迹”,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为出而进”模式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关政策措施,对进口的快速增长有较大的压制效应。因为,“为出而进”模式导致进口长期以来集中在矿产品等产品上。同时,“为出而进”模式牺牲了消费者可能从产品多样化中获得的福利。中国不能只做“世界工厂”,更要做“世界市场”。目前,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中国居民,已经到了无法囿于本国产品与服务的时候,这意味着扩大进口,促使进出口平衡发展是传统贸易模式调整的当务之急。 中国已连续9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二大进口国,扩大进口作为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将释放众多中国政府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这契合了国际社会对拓展中国市场、搭乘中国发展“快车”的强烈愿望,也契合了中国企业依托内部需求进行创新升级的发展规律,更契合了中国广大消费者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迫切需求。为让这一利于世界,也利于中国的双赢行动取得更大成效,需要以更大力度调动企业积极性,同时涉及物流、负面清单、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制度改革要快步跟上。 厘清“高低论”“主次论”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上海民营经济研究会执行会长季晓东在《解放日报》刊文指出: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回望党引领人民在民营经济领域率先突破、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需要着力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关系。当前,我国已经确立生产力发展、社会公平、共同富裕等具体标准,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模式,陷入“姓社姓资”的恐私症。公有制经济占主体,主要是指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发挥主体职能。它无关市场主体法律地位的高低、经济作为的主次。更要看到,就整体而言,民企和国企处于产业链的不同位置,并非相互替代的零和博弈关系,而完全可以成为“高度互补、互相合作、互相支持”的市场共同体。 二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制定了严格的产权保护制度,从法律地位和社会人格平等入手,进一步培育了亲清的政商关系。 三是处理好法治与市场的关系。由于历史原因,一些方面仍然存在按所有制类型作为立法标准的问题,导致不同所有制主体享受不同的权利。当前,要按照中央的明确要求和部署,依据同等保护产权的原则予以梳理修订,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和制度建设。例如,对一些民营企业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些不规范行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按照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的原则处理,让企业家卸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 高校布局要与城市化相适应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在《中国教育报》刊文指出:高等教育扩张加剧了大学生向大中城市的人口迁移,新兴城市和城市群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区域。 我国的高等教育布局既要支持中西部地区,更要推进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率先崛起,形成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特别是要重视长江经济带、珠三角、环渤海等主体功能区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需求,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同时,高校要按照社会需求和办学条件的互动机制完善专业、学科点的区域布局,本专科专业和学科点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对平衡布局,博士点布局在需要的前提下根据条件布局,硕士点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根据需要布局,保证各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