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2版:宁波改革开放40年印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海 拥抱新时代 追赶跨越启征程

宁海城区新貌
中乌高端新材料产业园等高端平台引领新兴产业发展
全域旅游撬动乡村振兴
文化节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助推剂
智能汽车小镇成发展新增长极
制图 金雅男

    

   40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的浩荡浪潮,让宁海在“历史的瞬间”翻天覆地、沧海桑田。

    一路风雨兼程,一路澎湃前行。历届宁海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带领勤劳智慧的宁海人民,拼出了“宁海速度”,创造了“宁海经验”,成就了“宁海梦想”,树起了“宁海品牌”,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53位,地区生产总值提升近480倍,2017年达到540.7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提升近380倍,突破1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提升3700倍,达到335亿元,财政总收入提升近500倍,达到90亿元……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数字,记录着宁海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国家生态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5·19”开游日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日……一串串荣誉、一幕幕场景,印证着宁海前行道路上取得的变化。

    回首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宁海始终坚持凝心聚力,把助推追赶跨越作为最大使命;始终坚持优势引领,把促进绿色发展作为突破方向;始终坚持首创探索,把敢于先行先试作为关键路径;始终坚持担当尽责,把回应民众期盼作为根本追求。

    40年筚路蓝缕,40年岁月如歌。宁海,实现了从宁波最弱县到南部三区县领头羊再到甬台绍区域中心、浙江省最强县之一,从国内默默无闻到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排名第53位的跨越。

    改革开放天地宽,砥砺奋进正当时。

    今天的宁海,正生动演绎着改革创新引领发展的崭新故事,宁海落地见效国家和省市试点22项,6项改革树全国品牌,在全市“双底线”考核中实现历史最好成绩。预计今年GDP突破6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产业优化 奏响经济助推最强音

    上月24日,第十届先进材料与技术国际会议在宁海举行。会上签约了10余个技术合作和技术成果转化应用项目。

    新材料已被列入宁海县“3+3+X”产业体系中重点扶持的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预计到2020年,全县新材料产业产值将达50亿元。

    随着全国唯一的乌克兰弗兰采维奇中国研究中心成功落户,宁海新材料从无到有,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发展道路。

    文具、模具、汽车及零部件,这是宁海几十年来形成的传统优势产业。面对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环境转变的大趋势,宁海审时度势,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新能源、生物医药、通用航空等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工业经济的新引擎。全市首个国家一类创新药进入临床试验。科技园区、宁波南部滨海新区成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成功引进吉利轻量化车身、吉利智能LED车灯、双林汽车后驱自动变速器等一大批大好高新项目,成功打造了7个“国字号”基地、4大百亿产业、2个百亿强镇和2家百亿企业。201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937亿元,今年有望突破千亿元,工业经济跻身全省第二方阵上游位次。全县拥有规上工业企业538家。

    现代服务业阔步前进。商贸零售蓬勃发展,商品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增速连年位居全市前列,西子国际、桃源广场、曙光中央广场等一批综合性商务设施建成投用。汽车销售板块辐射效应显著,汽车生活广场、汽车4S店集聚区建成营业,两成以上汽车销往三门、奉化、象山等周边区县(市)。电商产业加快集聚,挂牌成立“宁海县优势集群跨境电商产业园”,引进落户全球贸易通,培育电商企业近120家,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点200多个。现代金融不断壮大,金融机构达到59家,2017年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672亿元和762亿元,增长近4000倍、1600倍,全县挂牌、上市企业有7家。

    农业加速迈向现代化。整合“一场三涂”,成立三门湾现代农业开发区,建成市级产业基地17个、粮食功能区11.3万亩、水产养殖面积24.3万亩,拥有省级龙头企业5家,获评全国海水养殖基地县、中国蛏子之乡、省水产养殖强县,创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茶叶、柑橘、水产养殖被列入省级农业产业链。近日,宁海农产品品牌建设又有大动作,区域公用品牌“宁海珍鲜”正式亮相。实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战略,这是宁海整合全县农业产业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一大举措。力争到2020年,实现农业品牌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60%以上。

    数据显示,40年来,宁海经济结构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向工业、服务业双轮驱动的重大改变,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52.8∶30.6∶16.6调整优化为2017年的7.9∶51.9∶40.2。

    改革优先 聚集赶超发展新动力

    在胡陈乡,国元有机抹茶项目正在如火如荼推进中。该项目从供地到获得施工许可证,只用了短短31个工作日。而在过去,这样的项目审批要160天左右。

    亲人过世,家属办理后事还要通过多部门、多环节、多手续的繁杂事项,悲痛之余难免会有怨言。去年,宁海在全省率先实施的死亡事项办理改革,把对死后全事项办理的清理和流程再造纳入“审批法庭”“裁决”。从今年2月5日起,在宁海办死亡证明、死亡医学证明、注销户口、登记火化、火化等事项从“至少5个部门跑5次”减到“一次也不跑”。

    像这样,“审批法庭”设立以来,共对49个部门的988项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进行清理、“裁决”,清理取消了317项事项中的前置条件427条,清理493项事项的申请材料2100份,取消兼并审批事项46项。企业投资项目审批事项在全省“八统一”基础上实现更大程度精简,再“瘦身”,原157天全流程审批实现“一次也不跑”“最多37天”。

    民之所望,改革所向。创设“审批法庭”力砍法外政务,嵌入政务钉钉提效部门流转,开设“视频工作站”方便在外企业预审批……宁海大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最多跑一次”事项实现率达到98.3%。包括“亲人身后事”等在内的民生关键小事改革得到群众好评。

    从供给侧入手,宁海大胆创新投融资机制,在省市率先运用PPP、产业基金等新模式,城投资产证券化开全国县域先河。大力推动特色小镇建设,智能汽车小镇上榜中国特色小镇50强,宁海森林温泉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第四批创建名单。

    走出去,闯出一片新天地。宁海先后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投资贸易关系,其中“一带一路”国家63个,出口总额从2006年的8.9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28.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从零起步,2017年达到1.4亿美元,累计引进外资项目684个,其中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118个。

    创业创新实现跨越。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8%,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5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均实现零突破,市场主体突破6万户,新增发明专利授权数量突破200件,成为全市首个全国质量强县示范县,创成省科普示范县。优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与上海交大、哈工大等60余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围绕打造“人才生态特区”,积极推进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全县人才总量达到16.5万人,高技能人才突破4万人,累计建立院士工作站6家、博士后工作站6家。

    城乡优质 城镇面貌美丽蝶变

    作为宁海城区第一条混凝土路面的城市道路,中大街上的繁茂梧桐树,成为不少缑城百姓记忆里的风景。中大街也是改革开放初期宁海城区重要的商业街区。

    1985年,与中大街东首相交的南北大街开始拓宽改造,两年后竣工,成为第一条贯通老县城南北并可行驶汽车的城市道路。这条南北大街就是今天的桃源路。桃源路曾长期作为县城集市,拓宽后更成为县城金融商业中心,聚集了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人民银行、供销大楼、北湖饭店等一批建筑。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促动下,宁海城市发展加速,城市格局逐渐向北拓展。1993年,当时城区最宽的道路人民大道建成。1994年,作为地标的兴宁环岛伫立在人民大道与中山路、兴宁路干道的交汇处,环岛内的不锈钢双鹤雕塑,成为宁海城市发展欣欣向荣的标志。随后,宁海历史上第一幢高层建筑、高16层的宁海大厦建成,跃龙市场、中国银行等商业设施相继建起,人民大道逐渐取代中大街成为宁海城区的商业中心道路。

    2003年,宁海撤销城关镇,设立跃龙、桃源、梅林、桥头胡4个街道办事处,一个崭新的宁海县城就此诞生,城市道路也同步向北延伸。2006年,宁海完成新城市中心区规划,城市建设开启新一轮拓展。

    最近3年,宁海启动实施总投资400亿元的美丽县城三年行动计划,成为首批“浙江美丽县城”试点县,城镇化率提高到59.1%,城区面积达到38.5平方公里,扩大近18倍,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跨入整体协调阶段。

    如今,随着天明湖建成蓄水,金融中心、科创中心、环球中心和会展中心等相继投入使用,总面积6.3平方公里的宁海新城市中心基本成形。

    从城市到乡村,道路在不断延伸。宁海构建“一环八线三纵七连”大交通体系,道路总里程增至1975公里,城区路网达到400公里。盛宁线力洋至城区段、枫槎岭隧道及接线工程、甬临复线山河岭至岔路段、花山隧道、削壁岭隧道及接线工程等重大项目建成通车,综合客运枢纽投入使用,在全市各区县(市)首个拥有始发列车,形成县内主要区域20分钟交通圈,进入宁波一小时交通圈。

    城乡蝶变,助推乡村振兴。以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为着力点,宁海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承办全省深化“千万工程”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一环八线”精品线建设全面启动,涌现出一批产业强镇、旅游名镇、治水美镇,获评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2个、特色精品村5个。今年,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有望全部达标。

    宁海还改变涉农资金投用方式,整合20多个部门共9亿多元资金,精准投向农业农村。实施村级集体经济“亿元造血”工程,开辟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新路径,年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全面消除。

    环境优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6年居全市之首,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维持在90%,森林覆盖率达到64%……这一串生态数据,让每一位宁海人引以为傲。

    自然环境优美是宁海的优势。如何把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历届宁海政府自我加压,拉高工作标杆。尤其是最近几年来,宁海累计投入资金170亿元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十大行动,“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向纵深推进。累计淘汰黄标车近6000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县内五大溪流全流域整治基本完成,在全市率先完成全域剿灭Ⅴ类水,治水满意度连续三年居全市之首,成功创建省清三河达标县、省“基本无违建县”,获得“中国天然氧吧”“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等一批国家级荣誉称号,位列全国“两山”发展百强县第二名。

    在胡陈梅山村,80岁高龄的村民陈奶奶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家里的垃圾进行分类,丢进门口的垃圾桶,让村里收垃圾的人统一回收。这对于全村村民来说早已养成了习惯。

    去年,宁海在垃圾分类实现建制村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修编农村垃圾分类治理布点规划,加快推进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提升垃圾分类处理能力。

    除了垃圾分类,宁海通过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全县各建制村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

    绘就天蓝、水清、地净的发展底色。

    宁海积极推进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县创建,不断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构建形成了企业、产业、区域“三级循环农业体系”。

    凭借靓丽的生态名片,宁海大力实施“旅游+”工程,着力做好“旅游+乡村”“旅游+农业”文章,大力发展民宿、民俗文化展示等乡村休闲业和融生产、观光、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坚持发展绿色休闲、银色养老、古色文化、碧色山泉、蓝色海湾、彩色田园、特色民宿“七色美丽经济”,从“景区旅”向“全域旅游”拓展。推出全域旅游品牌IP形象“宁宝”,投用全市首个旅游大数据中心,安岚温泉度假中心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相继落户。周末来宁海吃农家饭、体验田园生活,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的休闲选择。不断涌入的游客也让当地农民看到了商机:以往不起眼的农副产品,成为供不应求的畅销货,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近年来,游客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13.7%和21.7%,2017年接待游客1481.3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144亿元,先后获得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全国十佳生态旅游城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

    去年,宁海又以“宁波民宿看宁海”的决心,策划发布“宁宿”品牌,建立宁海民宿网,实施民宿品牌走出去战略。同时在全省率先颁布民宿特种行业许可证,全县民宿达到368家,床位数7000余张,入住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民生优享 心系百姓谋福祉

    日前,一所投资上亿元的双语幼儿园落户宁海,计划于明年9月开园。与其他幼儿园不同的是,这所双语国际幼儿园与全国知名国企珠海华发集团旗下的珠海容闳国际幼稚园共同合作,享有其丰富的高质量学前教育经验及国际教育的合作资源,全力打造一个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师资、国际化园所的教育环境。

    近年来,宁海探索城乡托管办学,义务教育入学率与巩固率保持100%,彻底消除“大班额”现象,省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提高到97.4%。创新组建职业技术联合学院,获得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称号。

    宁海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县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医联体”均实现全覆盖,县级公立医院全部与大院名院合作办医,县域内就诊率达90%,公立医疗机构医疗药品加成全面取消,医保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全面实现,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4.34张,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80.68岁。

    社会保障日益完善。面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持续增大的压力,宁海实施“八大优享”工程,新增财力70%以上用于民生改善。实施“百千万”富民工程,成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示范县,城镇登记失业率在1%以下,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8︰1,家庭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下贫困现象全面消除。全面推进“全民参保”计划,累计发放社保卡66万张,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0%,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2%。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4张,百岁老人人口占比全市最高,高龄老人基本生活津贴达到全省最高水平,获评中国老年宜居宜游城市。连续13年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4500余套,实际保障5000户中低收入和特殊困难家庭。

    文化发展成绩显著。4项入选国家非遗名录,建成全省县级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档案馆,被授予中华诗词之乡和中国实木家具工匠之乡等称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品牌效应、富民效应凸显,中国运动休闲大会永久性会址落户宁海,摘得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桂冠。

    社会治理堪称典范。宁海构建形成“四位一体”基层治理体系,建成县级社会矛盾联合调处中心,完成基层治理“一张网”建设,大力整合村级事务人员。先后获评中国政府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中国廉洁创新奖。今年年初,宁海首创的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宁海在全国首推县乡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投资230亿元的近千个工程均实现零阻力施工,其做法经验在全国交流、全省推广。

    党建优育 “锋领宁海”走在前列

    8月10日上午,宁海举行“周末课堂”城建专题研修班结业式暨“城意宁海、建言献策”提案评比会,展示学员的学习成果,提振干事激情,强化使命担当。

    作为宁海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一个品牌,“周末课堂”旨在围绕十九大提出的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求,通过5年左右时间,系统地组织开展教育培养,切实提高干部的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

    宁海深刻领会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要求、新变化,以组织力提升为重点,聚力打造全面过硬、走在前列的“锋领宁海”。

    实施“双整两全”工程,50%以上村社打造成精品点,建成50个“整片建强”示范片。城市基层党建、国企、学校、医院等各领域党建统筹推进。实施堡垒强基工程,探索各领域支部标准化,推广机关党建标准化体系,持续推进后进党组织攻坚整转,开展“一党委一品牌”创建,建立县委基层党建督导组,一切工作压实到每个支部。实施金雁培育工程,制定“锋领头雁20条”,持续选派166名村“第一书记”,实施村级后备干部“千人计划”和能人返乡工程,建立村干部绩效考评管理和薪酬保障机制,打造了一支“三勇”基层铁军。实施先锋提质工程,开展发展党员菁英计划,建立优秀人才培育支部和整转教育支部建设,建成“红动宁海”主题党日智慧平台,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锻造一支政治过硬、勇争一流的“锋领细胞”。实施“绩效党建+”工程,连续7年深入开展“百村立功竞赛”活动助力乡村振兴,打响“党群同心圆”全国百佳志愿服务品牌办好民生实事,深化“村民E点通”和党员联户制度,党建引领发展成效更加彰显。

    宁海研究出台《从严锻造“三勇”铁军的决定》和10项配套机制,高度重视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制定“宁接未来”成才计划,依托导师制、优苗比选、挂职锻炼等选育载体,放眼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做强优秀年轻干部人才库,35岁左右县管年轻干部、35周岁以下优秀中层干部和“90后”年轻干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注重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推进专业化干部5年轮训,创设“周末课堂”新平台,相继开办乡村振兴、金融、中国制造2025等专题研修班。

    宁海推进正学大讲堂、周二夜学、锋领论坛等干部教育培训品牌,不断提升干部队伍专业能力、专业精神。构建完善“政治、事业、经济、健康”四位一体的激励关爱机制,出台干部容错纠错机制实施办法,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