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曙区李岙村的屋顶上铺满光伏板。 (市农办 供图) |
 |
镇海区永旺村的花海。 (陈良军 何峰 摄) |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 市农办负责人说,“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一个探索了很多年的老话题,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总结创新的新命题。在新形势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要有新招数,要开辟新渠道,依靠好的产业、项目和经营机制,不断增强内生动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迈出新步伐、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我市以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增强造血功能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途径、扶持新模式、运行新机制,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各区县(市)以实施扶持项目为抓手,精准施策,探索出跨镇“飞地”抱团、镇村联建统营、村户股份合作、资源收储激活、农旅结合增收等集体经济“造血”“消薄”20法。 一村一法,各显神通。2017年,我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73.5亿元,村(社)均收入261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市农办负责人透露,今年年底,我市所有建制村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都将超过20万元,全面消除村级经营性收入不足5万元的薄弱现象。 记 者 何 峰 通讯员 方 敏 俞跃伟 一、跨镇“飞地”抱团法 县域内集体经济薄弱村通过跨镇“飞地”抱团联建物业出租增收。 2012年宁海县对全县无区位优势、开发资源和建设资金的集体经济薄弱村,统筹各级财政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1.55亿元,在宁东工业园区安排7万多平方米(约107亩)“飞地”,建设标准化厂房单体合计21幢,总面积6.5万平方米。2015年,宁东扶贫标准厂房更名为金港创业基地,着力打造成为宁海县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孵化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每年可收取租金400万元以上,全部量化到市级93个重点扶持村和县级20个重点扶持村,所有薄弱村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 二、镇村联建统营法 以乡镇为单位,引导区域内村集体以自然资源、承包土地、资金、宅基地、闲置民房等入股联合发展混合制项目,乡镇成立公司统一运作,实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 海曙区章水镇、奉化区莼湖镇、余姚市泗门镇、宁海县岔路镇和象山县西周镇5个镇已开展试点。5个试点项目总投资1.16亿元,惠及77个薄弱村。5个乡镇均注入了收益良好的优质资产或优先安排了优质项目,设立专门公司运行管理,集体经济薄弱村占有一定的股份,享受收益分红。项目投产见效后,77个薄弱村每年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 三、跨村“飞地”抱团法 镇域内集体经济薄弱村通过跨村“飞地”抱团联建物业出租增收。 余姚陆埠镇创新发展思路,改变过去“单打独斗”“小打小闹”的单村运作模式,16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在镇五马工业园区内抱团购置土地11.25亩,联建厂房出租,余姚市财政按项目总投入资金的70%以内给予奖补。项目由陆埠镇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变分散的传统经营为集中的现代经营,目前厂房年租金收益120余万元,每个村每年可获得7.5万元的稳定收入,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四、村户股份合作法 村集体与农户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发利用资源或发展经济项目增收。 宁海一市镇缆头村80%以上的村民以种养殖业为主要经济来源。根据本村产业实际,村里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将600多亩原先种植水稻、棉花的土地统一改造为海水养殖塘,收入从每亩300元提高到每亩34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由原先的负债到现在的每年250多万元,其中80%返还给村民,剩余的50多万元作为村庄建设资金使用。 五、资源收储激活法 通过收储村级闲置土地、资源、物业资产等,通过盘活综合利用,拓展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空间。 江北区针对相对薄弱村自然资源丰富、物业资产利用率和收益偏低实际,由街道(镇)或政府下属国有公司出面完成土地或资源收储,整合资源,改造提升,招引社会工商资本开发农业项目,区财政按收储物业面积给予一年租金30%的一次性补助,村集体经济增收效果明显。如慈城镇南联村通过集体土地流转,收回废弃的老房子,引进工商资本,开发高端品牌,2018年预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 六、扶持光伏发电法 抢抓光伏发电政策机遇,利用荒山荒坡、水面、农房屋顶、公建屋顶、企业屋顶等发展光伏,增加村集体收入。 海曙龙观乡李岙村利用新建的5.4万平方米住宅的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总投资约600万元,预计8年至10年可收回投资成本。2018年6月前投产的一二期工程选择全额并网发电方式,可为村集体带来每年60万元左右收入,探索出一条新农村、新能源、新产业“三新合一”的集体经济“消薄”之路。 七、减债转股共赢法 通过化解村集体债务,将债务转化为股份,促进村级集体经济提效增益。 余姚四明山镇棠溪村2013年建电站负债800多万元,成为村集体的沉重包袱。镇、村两级利用农村水电站股份制改革契机,在保证村集体持股51%的基础上,鼓励社员自愿参股,全村共有253户入股,所得股金用于偿还银行贷款。通过消债和电站股改,棠溪村一年减债500多万元,加上电站每年100多万元的收入,不但债务清零,而且入股的社员还获得了分红。 八、乡村旅游带动法 利用独特的自然山水海岛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象山县鹤浦镇大沙村三面环山,一面向海,拥有一道长约千米的月牙形天然沙场。村里确立旅游兴村富村目标思路,引导村民改造“老屋”开办“原汁原味”的渔家客栈,走出了一条旅游兴村的发展路径。目前全村有渔家乐近20家,每年可为村民带来近500万元的收入。村集体利用1800平方米的村大楼引进投资商整体开发民宿,每年增收30万元,2017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60万元。 九、设施配套服务法 通过配套设施建设和提供有关服务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北仑大碶街道嘉溪村通过服务增收,2017年村级集体收入226万元。一是旅游配套建设,2016年将一片竹林租赁给开发商建设房车基地,提高集体经济收入。二是提供市场服务,村里投资50万元新建面积500平方米农产品购销市场,建立便民服务店、医疗服务站等,既能服务群众,又可增加村集体收入。 十、筑巢引凤增收法 利用土地等资源,建设项目基地,引进新产业,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 鄞州云龙镇上李家村2007年抓住村集体牧场转制的机会,利用牧场空置场地以及其闲置土地,建成1.7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吸引了大批企业入驻,催生了一批新产业集群,为村集体增加了每年约180万元的收益。通过多年努力,不但还清了债务1000多万元,而且现在村集体已有3000多万元的“家底”,2017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16万元。 十一、发展物业经济法 有一定区位优势的一些村庄,利用村集体资金、村级留用地、闲置土地和房屋建设物业,通过租赁增加收入。 北仑区新碶街道向家村位于北仑区中心城区,区位优势明显,通过大力发展标准厂房、三产用房等物业出租,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经济强村。目前全村共有店面房211间,工业厂房125间,约1万平方米的9层综合楼和约1万平方米的“新向公寓”。2017年村集体经济总资产为7326万元,房屋出租收入960万元。 十二、产业配套服务法 依托当地块状经济和特色主导产业,提供配套服务,拓展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 慈溪周巷镇万安庄村利用村庄邻近中国食品城新址的地理位置优势,结合村庄整治改造,配套建设新增村级集体物业用房9000多平方米,抢抓中国食品城迁入新址的有利时机,部分出租给食品城经营户作为仓储场地,每年租金收入70多万元。同时,引入餐饮企业增加村集体稳定收入。通过这些配套项目建设,村集体总资产达到1.3亿元,每年收入140多万元。 十三、招商引资增收法 利用村集体土地、资源、物业用房或优质开发项目,引进企业入驻或开发,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 余姚三七市镇加大招商引资服务力度,通过兴办杨梅节和《乡约》栏目“走进余姚”专场宣传旅游资源,由镇商会会员大会向镇内企业发布招商项目信息,促成村企对接项目落地。如镇东方房产公司、义荣工艺旅游用品公司分别与大霖山村、相岙村签订了租赁协议,两个村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临山镇临浦村经“亲自跑出去、热情迎进来”,商贸市场二楼整层成功引进超市入驻,年可收租金35万元。 十四、资本运作增值法 通过资本运作和资产投资,促进村集体资金增效、资产增值,提升集体经济实力。 象山关头村借助新桥镇区拓展、影视城蓬勃发展的契机,通过借力发展,走出一条资本运作强村路子。他们将村办公场所通过分层招商引进经济型宾馆及服装商场;利用镇农贸市场5亩集体土地,与新桥村以7:3比例进行改造出租;投入资本将原废弃粮站、镇客运中心闲置房进行改造,开发影视物业,引进1家道具制作企业和1家影视文化企业。2017年关头村集体资产超过5000万元,经营性收入超过120万元。 十五、标准厂房租赁法 通过建设标准厂房获取租赁收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多年前,鄞州区邱隘镇东雅村发展滞后,邱隘镇领导找到了当时还在东钱湖办企业的蔡康国,请他回村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2006年,蔡康国提出以建设标准厂房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在征得村民同意后,将村里的边角地整理出来,建造标准厂房。村里没钱,蔡康国便将自家所办企业的厂房抵押给银行,替村里贷了600万元。最终,9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建起来了,村集体也有了稳定的租金收入,并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东雅村自营收入达到2035万元。 十六、土地流转增收法 将农户的承包土地通过流转集中,统一发包给农业经营主体增加村集体服务性收入。 镇海九龙湖镇田杨陈村2016年集体总收入只有51万元。2017年,该村牢牢把握建设粮食功能区核心区机遇,全面推进土地整村流转,共流转农户土地2003亩建成粮食功能区,并统一发包给10户种粮大户经营。各级财政对土地流转、粮食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等给予一定补助,村集体和农户都从中获益。2017年该村总收入增加到83万元,增加了32万元。 十七、多方合作共建法 村集体以土地、资金等要素与政府、企业等合作建设项目,获取稳定收益。 奉化溪口镇沙堤村依托精品花木产业基础,与溪口镇、企业工商资本等三方合作,总投资5500万元,建设占地395亩的精品苗木观光示范园。园区在实施土方平整、道路建设、入口建设、排水系统、标识系统、环卫等基础设施后,再将土地租给花木公司。目前,已有16家花木公司进驻园区,该园区已经成为宁波最大的精品花木基地。土地租金也由5年前的每亩不到1000元涨至现在的每亩7000元,村集体每年可获取租金收入上百万元。 十八、农旅融合发展法 充分利用农村山水、田园、景区等优势资源,做好农旅融合文章,做长产业链,促进强村富民。 镇海区庄市街道永旺村在“商帮寻根”精品线建设基础上,流转土地700余亩,建设生态林带和种植四季花卉,打响“永旺花海”品牌。同时,整合休闲农业、民宿、农家乐等农旅资源,引导游客到周边的繁荣瓜果蔬菜试验示范场、明星湾生态农庄等基地采摘游玩。通过农旅融合发展,永旺村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变为游客纷至沓来的“网红村”,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之路。 十九、用好村留用地法 做好村级发展留用地文章,通过投资参股或自主开发,拓展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 慈溪坎墩街道坎东村积极争取发展留用地指标,规划建设了村文化活动中心和农资服务部,促进村级文化发展的同时,增加了村级物业租赁收入。此外,坎东村2016年、2017年以货币安置方式兑现村留用地指标,累计收入300多万元。2017年,坎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610.97万元,比2007年翻了五番。 二十、建设综合大楼法 利用区位优势,通过建设多种功能一体的综合大楼出租和经营,增加村集体收入。 宁海西店镇紫江村借助西店镇工贸企业多和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特点,投资新建了集室内菜市场、住宅、商业等一体的商住楼。商住楼共17层,1层为市场,可设市场摊位120个、市场内店面10余间、临街店面10余间,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近百万元收入;2层为超市及办公场所,年租金20万元;3层以上为住宅,共90套。紫江村综合商住楼的投用,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同时拉动了农产品销售,并带动附近村民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