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2月0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年高歌 十年跨越

——宁波博物馆开馆十周年纪实

宁波博物馆外景
清代宁波孔庙祭祀礼乐器展
少儿活动
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珍宝展

    海定波宁,所谓“宁波”。自七千年前河姆渡人源起于斯,秦汉置县、唐宋建城、明清贸易兴盛于此,宁波这片土地,经历了无数变迁与挑战,糅杂了陆地与海洋的气质,最终形成了它宝贵而独特的历史文脉。于是,这里有了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有了江南保存最完整的宋代早期木结构建筑保国寺,也有了中国近代商帮巨擘“宁波帮”,有了全国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当我们徜徉在甬城,随处可见城市文明的吉光片羽,而最能完整保存和展现宁波深厚历史底蕴的,莫过于宁波唯一一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宁波博物馆。

    2008年12月5日,宁波博物馆正式对外开馆。而这一转眼,便是十年。回望时光,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城的发展、一座馆的成长、一种文化生活的丰盈。

    ■年轻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2010年2月27日,正是元宵前夕,在金华求学的维吾尔族姑娘迪丽努尔走进宁波博物馆的大门,迎接她的,是一份精致的“宁波博物馆第1000000名参观者”纪念证书。第一次来到宁波、第一次踏入博物馆,她幸运地成为宁波博物馆的第一百万名观众。

    当时的宁波博物馆开馆不过短短一年三个月。自1998年8月宁波博物馆建设列入《宁波市“十五”文化发展计划》项目;2000年,宁波博物馆建设工程被宁波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八大文化设施之一;2004年11月,筹建工作正式开始,宁波博物馆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设规模2.5万平方米;到2008年底,宁波拥有了第一座具有地域特色的综合性历史博物馆,并向广大观众免费开放。

    2009年,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新中国文物保护60年》,将开馆不到一年的宁波博物馆作为新时期我国博物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创新事例,在央视《探索·发现》栏目进行了专题报道;同年底,中国博物馆协会志愿者专委会(现中国博物馆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秘书处落户宁波博物馆,开创了中国博协专委会首次落户非省级以上博物馆的先河;2011年,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作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标志着国内首家由地方博物馆与中国权威学术机构在“海丝”研究领域的国家级学术平台落成。

    至2012年,宁波博物馆成功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方阵。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曾作出评价,宁波博物馆的建设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城市在文化建设中的智慧和创造,而它探索博物馆事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新途径,对中国现代博物馆事业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难得的借鉴意义。

    宁波博物馆年轻,却成长迅速,它凭借其优质的展览资源、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让博物馆深度融入公众生活,调动了观众参观的积极性。它的展览,譬如“东方神舟——宁波历史陈列”获第八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最佳创意奖”“最佳服务奖”;“‘阿拉’老宁波——民俗风物陈列”获2010年度浙江省陈列展览精品奖。每年的10个至20个特别展览,更是在策展上由供给为主向需求为先转变,从引进成熟展览向引进展览资源转变。2012年9月,宁波博物馆有了这样一个举动,面向所有观众群体,开展一次覆盖10万人次的问卷调查,核心问题只有一个:你想看什么展览?观众通过纸笔或者网络,填写《“展览由您定”观众特别展览需求调查》,通过这一调查,宁波博物馆了解了市民对特别展览的想法和兴趣点,并且作为重要参考意见,制定之后几年的展览计划。

    2012年之后,宁波博物馆确立双“五个一”方针,策展方面,每年一个进出境展、一个国内大展、一个国内联展、一个专业展、一个儿童展。展览体系更加完备统一,更多的展览主题、更丰富的展览表现,满足不同兴趣、不同学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的不同需求。临时展览方面,做到“策划一个展览、开发一套产品、制作一本图录、开展一次活动、举办一次学术讲座”。近年来,展览“语言”更加多样,2017年至2018年,让很多观众记忆犹新的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系列展览,展厅设计运用互联网+思维,将数字文化体验产品放进展览,通过“展示、竞技、游戏、互动”过程,实现不同展品、参展方和参观者之间的信息共享,体验共享和内容共建。

    ■共享的创新力博物馆

    2014年5月18日,在南京举办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场城市庆祝活动上,宁波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共同荣获“2014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而评委们给出的获奖理由是:它,是一座“参与”百姓生活的博物馆。

    宁波博物馆馆王力军表示,博物馆是一座城市文化和历史的浓缩,要“高大上”也要“接地气”,让公众在润物无声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十年来,宁波博物馆始终坚持免费开放,平均每年接待观众超过百万人次,到目前为止,数以千万计的观众走进宁波博物馆的大门,享受了他们的文化休闲生活。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览,让更多的人投入这一文化空间,共享文化内涵,2013年3月起宁波博物馆推出“周周免费讲解活动”,后又升级为“天天免费讲解”,一天两次免费为公众提供基本陈列的讲解服务,一直坚持至今,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支持与喜爱。

    无数观众走进博物馆,共享博物馆的展览、资源、文化遗产,也共享着服务、乐趣与生活。而有一批特殊的观众,他们与博物馆共同成长,他们不仅共享,而且还发挥自己的力量,推动博物馆的快速前进——这就是宁波博物馆志愿者团队。

    早在2008年12月宁波博物馆开馆之前,这支队伍就已形成,来自各个工作岗位、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人,在经过博物馆系统化的考核、培训后,分别服务于讲解、咨询、文书、活动组织、设计等不同的岗位,到现在,形成了近千人的强大团队,活跃在博物馆工作的各个方面。

    志愿者是博物馆最忠实的观众,也是博物馆文化最佳的传播者。

    2009年,由宁波博物馆牵头,成立中国博物馆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以加强和促进博物馆志愿者、博物馆、博物馆专家及博物馆工作人员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相互交流,推动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及博物馆事业发展,宁波博物馆作为主任委员单位,不仅牵头组织团队建设,还连续多年举办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年会、“牵手历史——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评选活动。从一个馆到多个馆,志愿工作让文化的共享走得更远、更广。

    ■进化的品牌博物馆

    宁波博物馆十年中,100多个展览,几万件展品,都曾惊艳了观众的生活,而博物馆多样的品牌活动,更是陪伴着观众走过了无数岁月。以“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讲座,年年有创新”为目标,宁波博物馆每周举办的青少年探索体验活动已经超过500期,内容从展览、自然到传统文化,和很多小观众共同成长。面向高中的馆校合作课程《博物鉴史》获评2015年度“宁波市中小学社会实践大课堂首批优秀课程”,面向广大观众的东方讲坛是宁波博物馆的“第二课堂”,累计举办百场以上,服务观众2万余人。同时,宁波博物馆关注弱势群体,2016年提出“公益服务日”,主动组织安排社区残障人士、学校留守儿童等参观学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和讲解,平均每年组织这类公益活动10余场。2017年,为了更好地服务成人观众群体,推出了“宁博好辰光”,以小而美的形式,通过茶会、交流、展示等环节,更充分地利用展厅空间开展活动。近年来,AR、VR、二维码扫描等技术也进入了宁波博物馆,通过微信、微博、线上直播平台等,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拓宽受众面,让观众近距离触摸文物,真正实现“让文物活起来”。

    我们很容易就能描绘出观众的“宁波博物馆一日图景”,他能够看到来自国内、国际各大博物馆的优质藏品所汇聚而成的展览,他也可以在学术报告厅聆听专业学者的讲座;在展馆里漫步时,他或许会碰上正在热情讲解的志愿者,彼此交流对城市历史的看法;走累了,就在咖啡馆闲坐一会,可能会遇上热爱摄影的观众,学着拍上几张照片……这样和博物馆息息相关的生活,正在变成越来越多市民的日常。宁波博物馆通过优质的公共服务和丰富的教育活动,与观众走得更近,在当下的时代要求下,不断自我提升,打造新型的人文休闲博物馆。2018年,宁波博物馆荣膺“宁波公共服务业品牌榜”榜首,这正彰显了宁波博物馆的形象已经深入广大市民的内心,并获得了认可与认同。

    十年光阴,砥砺前行,宁波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展览、多样的活动、新技术的利用、参观空间的营造……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其中,感受博物馆的文化氛围,获得新鲜的文化体验,共享丰富的文化成果,同时也实现了博物馆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映照着宁波文博事业的前进道路。这座馆舍,以十年,承载历史沉淀,融合城市生活,高歌文化精神,也期待着下一个十年、五十年的美好。

    撰文 项聪颖 陈 青

    摄影 周建平 李安宁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