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2月0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跨村任职”,能否根治后进村的“软弱病”?

——来自奉化农村的一线调查报告

    奉化区西坞街道孔峙村文化礼堂整修前后对比图。

    (奉化区委组织部供图) 

    记者 黄合 通讯员 奉组轩

    加强农村党组织“领头雁”队伍建设,是当下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之路的重要一环。

    在一些后进村、薄弱村和复杂村,打破“本村干部本村选”的地域限制,在传统生态链中引入“鲶鱼”,是否能根治这些村子的“软弱病”?对此,记者前往率先进行“跨村任职”探索的奉化进行了蹲点采访。

    试水 “外来和尚”能否好念经?

    晚饭后,天色渐渐暗了下去,41岁的陈伦驱车8.5公里,从蒋家池头村来到了孔峙村。

    做了十多年的村支书,陈伦很清楚,晚上是和村民拉家常、聊村务的最好时间,不少村里的“硬骨头”可以通过“同坐一条板凳”的老法子来解决——只是这一回,他的身份有点特殊。

    一年前,西坞街道蒋家池头村的党支部书记陈伦经过组织任命,正式成为孔峙村的“跨村书记”。和传统“就地取材”的村支书不一样,他并不是孔峙村土生土长的党员,而是为了打破孔峙村发展僵局而引入的一条“鲶鱼”。

    “当初说要做这个‘跨村书记’,仅仅是句玩笑话,没想到最后成真了。”陈伦记得,去年冬天,孔峙村的联村干部、西坞街道组织委员竺韬韬找到自己,谈起了困扰已久的烦心事。

    孔峙村位于奉化和鄞州交接地带,作为粮食功能区,集体经济收入相当有限。在1070名村民中,老年人有300多名,村干部和党员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思路僵化守旧,缺乏开拓意识,整个村庄给人一种暮气沉沉的感觉。

    “在农村,有能力的人外出挣钱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渐渐出现了‘断档’。”竺韬韬说,孔峙村上一任村班子部分成员,因侵占上级补助被处理;现在的村支书属于临时救火,但已经快70岁了,身体还不太好。“为孔峙村找到合适的‘领头人’,真的太难了。”

    “那么难当,那我来好了。”陈伦的这句承诺,开启了他作为“外来和尚”的“跨村”之旅,也使他成为奉化“跨村任职”头一个“吃螃蟹”的人。

    难道我们村真的没人了,需要外人来做“书记”?人不是本村的,是不是就来“作作秀”“挂挂职”“镀镀金”?作为“外来和尚”的“跨村书记”,首先要解决的是“外来人”身份在本村村民中引起的“不适感”。

    对此,陈伦第一时间选择“接地气”的工作法,到家家户户进行走访,了解村民的需求、愿望和期待。自掏腰包看望慰问困难党员,为90岁以上的老人家送温暖,亲自到信访户家中了解情况,将3000多平方米的石子路面修葺一新……渐渐地,孔峙村村民卸下了心理防备。

    在孔峙村中心位置,有座已经废弃的建筑,原是村里举办活动的主要场所,但因缺乏资金修缮成了危房,里面垃圾遍地。当走访了解到村民对文化活动的诉求后,陈伦四处筹措资金,仅仅花了4个多月就在原址上建起一座简约大气的文化礼堂,填补了孔峙村多年来功能型活动场地的空白。

    “村子这么快就有了变化,我们其实也没有想到。”孔峙村村会计蒋菊飞告诉记者,在陈伦的带领下,该村不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就连党员群众的精神气也不一样了,现在村里开会的参会率在90%以上,而且党员、村民代表一律不再拿误工补贴。

    推广 “鲶鱼效应”是否可复制?

    会干事、有资源、懂农村工作——这样的“跨村书记”,是不是可以改变后进村、组织涣散村、复杂村“死水一潭”的现状,实现村庄发展的“涅槃”?

    陈伦和孔峙村的故事,就像是一剂立竿见影的“兴奋剂”,让奉化的组织部门看到了解决后进村长期“软弱病”的希望。

    今年“七一”到来之时,奉化 打破“本村干部本村选”的传统,推行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赴后进村、薄弱村或复杂村跨村兼任书记或第一书记的工作机制,让9名“金雁”“银雁”优秀村支书“跨村任职”。

    去年才走马上任的溪口镇班溪村党支部书记董良军,就这样迎来了他的师傅、“跨村书记”俞成方。

    作为之前从没在村里工作过的“新支书”,董良军原本心里十分忐忑。班溪村的问题,根子是在班子上,之前一些村干部干事不得力,村民怨气多,一来二去就拖累了村子的发展。

    要想走出“怪圈”,首先要解决涉及村民利益的历史遗留问题。在这个依赖山林资源的小村,却有25户村民拖欠集体的山林承包款十多年,金额有几十万元——这个问题不解决,后续的工作根本没法开展。为此,董良军愁得睡不好觉。

    “解决农村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脚踏实地。”这时,有着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俞成方指出了明路:一方面要明确需要重新处理的合同,针对每一个合同存在的具体问题,分类处理;另一方面针对长期拖欠承包款的村民贴出公告通牒,明确逾期将通过法律途径追缴款项,同时对那些山林土地作无主处理、重新招标。

    果然,没过几天,所有的拖欠款交齐了。这件事也给董良军扎扎实实上了一课:“虽说农村工作难做,但只要不怕烦,不怕难,一步一步慢慢来,办法总比困难多。”

    松岙镇街横村的村内用水改造工程,一户一表签约率已达93.8%,改造工程即将动工;尚田镇方家岙村文化礼堂翻修工程预计投入10万元,10月底完工;莼湖镇黄檗村的后山至村公墓水泥路浇筑工程顺利推进,累计硬化道路300多米……

    在这些“跨村书记”的带头下,9个曾经的后进村或组织涣散村已展现出令人欣喜的变化,仅今年就启动实施了包括村厂房改造、农村宅基地改革、溪南线停车场项目、环村道路建设、村服务中心升级改造等在内的40余项实事工程。

    “‘跨村任职’,可以有效解决以往外派干部农村工作经验不足、本村选拔干部摆脱不了‘熟人社会’和宗派势力干扰的弊端;同时,优秀书记也能够把自己村的规章制度、经验做法带到任职村,以师徒结对的形式帮助当地村干部合力改变面貌。”奉化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探讨 “跨村任职”是否“百灵丹”?

    从试水到推广,前后实施近一年的“跨村任职”模式,在奉化取得了看得见的“疗效”。但是,要解决一些村子沉疴已久的“软弱病”,这并不是颗“百灵丹”。

    毕竟,“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农村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其错综复杂的脉络和根源。能否在有限的任职时间里,找到那个对的方法,并真正使其发挥成效,考验的是“跨村书记”的综合能力和智慧。

    “如果大面积复制推广,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困难。”竺韬韬说,要想让“跨村任职”真正发挥作用,首先要解决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任职村村民是否接受,毕竟“强扭的瓜不甜”;另一个则是跨村的村支书是否有情怀和责任心,毕竟沉下心来才能做实事。

    对应的挂职村里,村民是否真心拥护、村干部是否配合工作、原来的村支书是否虚怀若谷?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是简单的“同意”两字可以概括。特别是一些优质的产业项目,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或经历较长周期才能见效,若前期没有垒起所谓的“信任基石”,就极有可能会埋下很多隐患。

    采访过程中,记者也发现,又一些村民一开始对“跨村任职”漠不关心,认为就是“一阵风”;之后看着村庄发生的种种变化,又开始担心“跨村书记”一走,村庄会回到原先“死气沉沉”的局面。

    这种矛盾的心理,还是因为尚未走出“能人治村”的思维惯性。如果将乡村振兴的希望,寄托在“能人”书记“扶一把”上,那么这场久久为功的村庄“涅槃”最终能否实现,就一定是个未知数。

    “我们始终认为,‘跨村任职’只是手段,关键是要为后进村留下带不走的干部队伍,实现从班子到党员再到全体村民‘三步走’的‘脱胎换骨’。”奉化区委组织部部务会议成员、组织科科长边永福表示,目前奉化正在通过“金雁”“银雁”书记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将更多基层“管家治村”的好经验传授给当地村干部,帮扶整个村级班子成长壮大。

    与此同时,奉化也正在尝试分类建立优秀村干部数据库,充分考虑双方血缘、姻缘、人缘、地缘等关系,本着发挥任职干部特长、立足需求村产业基础和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为任职干部和需求村建起便捷的桥梁,最大程度避免“拉郎配”的出现,最准最快地帮助后进村庄发展壮大。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这是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写给横坎头村回信里的谆谆叮嘱。是的,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政治过硬、能力过强的“领头雁”,也需要强有力的党组织和靠得住的好制度作为支撑,这样才能让乡村振兴这首歌长长久久地唱下去。

    “后进村”整转,我们在行动

    后进村的问题,根子出在班子上。今年3月起,按照“党建争强”的目标,我市对按照5%比例倒排出来的146个后进村(社区)党组织进行整转。

    以问题为导向,我市为每个后进村“对症下药”开展“组团帮扶”。不仅下派第一书记,还有区县(市)级领导挂点联系、镇乡(街道)领导包村负责,一对一制定整转之策,为每个后进村“强筋健骨”。

    与此同时,各地还通过实施“领雁工程”、开展“金雁”“银雁”推选、分层分类举办培训班、推行新老支书师徒结对等多种方式,推进村干部队伍建设,规范基层权力运行,推动基层党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黄合)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