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党史·方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星垂野阔大江流

——40年前宁波思想的解放和工作重点的转移

干部群众争相阅读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宁波地委关于召开思想理论讨论会情况的报告
宁波地委、市委传达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文件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其巨大贡献实现中共历史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

    40年来,貌似毫无路线预设的中国改革,实则一直有一种强大的内在逻辑。观念的突破,一直是改革最主要的动力。

    40年前的宁波,亦努力打破思想的禁锢,解放思想,转变观念。40年后的今天,解放思想再次作为行动先导,引领宁波打造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窗口。

    站在历史的临界点上,回望来途,慨当以慷。

    朝泽江 王佳        

    -1-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但是“文化大革命”的遗毒并不可能立刻被根除,还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着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两个凡是”的出现,便是“左”倾思想影响的集中表现。受这一方针的束缚,宁波的各项工作亦陷入“徘徊中前进”的状态,迫切需要进一步清除“左”的思想、教条主义等的束缚,厘清发展思路。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到底该怎么走,成为当时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在这样一个历史关头,1978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次日,《光明日报》在第一版以特约评论员文章的形式予以全文转载,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文章旗帜鲜明地指出:社会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文章虽然没有直接对“两个凡是”进行批判,但从理论上进行了否定,引起“两个凡是”与实事求是两种观点的激烈争论,进而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讨论。

    宁波的一些干部、理论工作者及工人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媒体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后,受到启发,在会议上发言,或者投书外地报刊参加真理标准问题讨论。10月11日到17日,地委在宁海召开县委书记和地区直属机关负责人理论务虚会。通过数日的学习讨论,与会者感到,讨论和弄清真理标准问题,对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关系很大;从解放思想、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步伐来看,也是十分必要的。接着,地委又召开地委理论务虚会和地区机关负责人会议,就真理标准问题展开讨论,进一步统一党员干部的思想。随后,宁波市、慈溪、鄞县、奉化等县及一些地、市级机关相继召开会议,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

    当时,这场已经展开并将继续深入的讨论,已在广大干部群众中产生了一定影响,播下了思想解放的种子。

    -2-

    1978年5月25日至29日,中共浙江省第六次代表大会在杭州举行。会议总结了1971年省第五次党代会以后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贯彻落实新时期总任务的要求,在新形势下要把揭批“四人帮”的斗争进行到底,整顿好领导班子,高速度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为了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宁波地区、宁波市和各县制定了之后3年、8年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的初步规划。在农业发展上,坚持“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下功夫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计划地把城市工业的部分产品和零部件加工扩散到农村,促进社队企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在工业发展上,加快基础工业建设。

    中共宁波地委多次召开县委书记会议,分析研究工业生产情况,与省内的兄弟市做比较,找差距、查原因。地、市、县还组织了300多人的工作队,帮助一些单位工作,对重点企业的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加强对工业生产的领导,成立工业指挥机构,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在大抓工农业生产的同时,各地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农村,主要是解决增产增收、多劳多得、分配兑现和减轻农民负担等问题,在年终分配上提出了增加产量、增加收入、增加对国家贡献、增加集体积累、增加集体储备粮、增加社员分配、增加社员口粮和降低生产成本的“七增一降”标准。在城市,有计划地发展街道工业,兴办各种服务性行业,逐步解决社会闲散劳动力特别是留城青年的就业问题,抓好郊区的农副业生产,做好副食品生产基地和城市生活网点的建设,加快城市建设规划和居民住房建设。

    省第六次党代表大会召开前,浙江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宁波市的发展方向:以后几年内宁波要重点发展大型港口、远洋运输、造船工业、电子工业、机械动力工业、食品工业,并以炼油厂为骨干,建设石油化学工业基地。为此,宁波地委、市委加快了港口远洋运输和现代工业企业的发展,大力推进“四项工程”的建设进度,加强涉外机构建设,抓紧推进宁波港的对外开放。

    在贯彻省第六次党代表大会精神时期,全国正掀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对宁波的党员干部解脱思想上的严重禁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当时“左”的思想尚未肃清,指导思想上还明显带有“左”的思想印记,宁波各方面的工作还不可能真正从“文化大革命”影响中完全摆脱出来。

    -3-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开始全面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对于正在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宁波广大干部群众十分关心。1978年12月22日三中全会公报发表的当天晚上,各地组织干部群众收听广播,随后又组织开展轰轰烈烈的学习活动。通过初步学习,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反映,三中全会公报,5个大问题,12个重点,条条有分量,句句有说道;纷纷表示,政治局面安定人心,战略转移鼓舞人心,政策措施温暖人心。关于工作重心转移问题,广大干部群众认为,这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历史的必然。

    面对这种根本性的政策调整,有些地方的干部群众尚有疑虑。为统一思想,宁波地委、市委结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组织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进一步讨论。同时,召开会议,学习讨论如何贯彻党的工作重点转移问题。

    1979年2月4日至13日的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提出了六点要求:一是各级党委的主要精力要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二是抓好1979年生产建设,加速经济调整工作,三是加快落实党的各项政策的速度,四是善始善终地做好揭批“四人帮”运动的收尾工作,五是充分发扬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六是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切实转变作风。

    春节过后,各县抓紧时间召开扩大会议和四级干部大会,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六届二次全会扩大会议精神。两个会议历时半个月左右,参加会议的干部有12500多人。到2月底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六届二次全会扩大会议精神普遍贯彻到公社基层。广大干部群众情绪高涨,心情舒畅,思想活跃,社会上出现了民主空气大发扬、团结气氛大增强、工作作风大转变的新气象。

    -4-

    在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宁波各地在开展大张旗鼓的学习宣传外,积极采取措施,将工作重点转移落到实处。

    宁波地区所属6县先后召开党代会,按照三中全会精神,调整领导班子,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年富力强、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积极工作的干部走上重要领导岗位。宁波市对主要领导的分工进行了调整,在18位市委常委和市革委会副主任中,除6位分管组织、宣传、群团、政法、民兵等工作外,其余同志的主要精力用来抓经济建设。

    宁波地委充实、加强落实政策领导小组的力量,由1名副书记和3名常委抓落实工作。在地区机关和直属单位负责人会议和各县三、四级干部大会上,当场宣布为59名同志落实政策。各地也积极做好上访人员的接待和处理工作,落实有关政策,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进度,整顿社会治安,打击刑事犯罪,为工作重点转移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各地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加强对农村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调整核算单位,调动基层单位的生产积极性。全区4255个大队中,974个实行大队核算。经调查研究,155个经县里批准改为三级核算。全区18157个生产队中有部分是在“三献一并”中并起来的,规模较大,经批准,2544个分了队。规模调整后,全区生产队的规模平均为34户。以生产为中心,管理为重点,因地制宜,推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全区有1882个队搞起了联系产量的定额责任制,有1319个队实施生产分配“一年早知道”。 

    通过深入学习贯彻,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工作重心转移有序推进,宁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思想解放后的宁波,如开闸的江水,奔流到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