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 声 12月10日,国网余姚市供电公司输电运检班工作人员在巡线路上发现一名遇险老人。老人已有78岁高龄,无儿女,住在余姚大岚镇老年人服务中心。如此寒冷的天气,在崎岖山路行走,只因去镇上银行取钱。步履蹒跚近一个小时,疲惫不堪的他不慎踩到路边的冰块,一下子滑进了排水沟。如果没人帮忙,他很难有力气爬出危险区域。电力工人的“雪中情”洋溢着沁人心脾的暖意,老人获救。 但庆幸之余不免有些苦涩:可不可以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取到要用的钱?理论上应该可行。比如由老年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到镇上帮老人代为取款,比如银行工作人员定期到老年人服务中心进行上门服务,比如在老年人服务中心设置一台自动存取款机。 老龄化社会正不可抗拒地到来,让所有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这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准之一。公正而言,这些年来我们的公共服务体系有了很大进步,公共服务作风有了很大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有了很大提升,“最多跑一次”从提出到实施效果明显,深得民心。 但更应清醒看到不足。民生之事往往以鸡毛蒜皮形式泛现,稍不重视就会从眼前滑过,一件件叠加发酵,就会演变成大事。问题出现不可怕,可怕的是熟视无睹。工作中出现问题,既要有解决问题的勇气,还需要解决问题的方法。 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具体对待。有些老人行动不是很方便,有些老人连“跑一次”的体能也已丧失。对于那些特殊群体,理应送上“不用跑一次”服务,送方便上门,想老人所想,急老人所急。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份担当。 (欢迎投稿,来稿请发民生邮箱187168466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