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山县涂茨镇黄沙塘25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严龙 俞莉 摄) |
记者 冯 瑄 40年,在历史的长河里不过一瞬,但宁波的生态运笔,却浓墨重彩。 40年来,昔日东海之滨的资源小市、长三角南翼的工业重镇,行进在可持续发展的坦途上,大步迈入青山绿水间。 时间有重量么? 时间本无重量。但这40年,宁波因坚持问题导向,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全力转变发展方式,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思路,让这段时间有了沉甸甸的重量。 这40年的重量,是宁波坚持“生态优先”,持续探索的制度创新和“美丽改革”。 晴好的天气里,宁波的“母亲河”余姚江上时常可见“水清鱼跃”的景象。而在20多年前,姚江两岸企业每年排放污染物9875吨,江面死鱼事件时有发生。随着《宁波市余姚江水污染防治条例》等十多项治理政策措施的实施,姚江水质越来越好。如今,企业排污对姚江水体的影响已彻底消除。 “守护”一条江,是宁波从顶层设计入手,顺应民生新期待的缩影。 40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宁波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与日俱增的环境压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为了实现“青山”与“金山”共赢,宁波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全过程。生态创建持续提档升级。自去年象山获评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以来,全市又有5个区县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宁波市获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 与此同时,一条看不见、摸不着却决定宁波生态格局的红线不断生长,合围区域已占宁波陆域面积的17.3%。以红线为界,宁波四明山、象山港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不断“加码”:“大气法”“水十条”“土十条”“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等一批政策紧锣密鼓出台,宁波全力打造“环境执法最严城市”。 这40年的重量,在于敢向黑色“GDP”说“不”,推进节能减排,加快绿色发展的担当上。 一年前,长丰热电厂矗立在中心城区的最后一根“工业烟囱”退出历史舞台。未来该地块将成为奉化江畔休闲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世纪90年代,宁波城区烟囱林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依靠资源要素的粗放式发展已穷途末路。 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宁波开始从“造烟囱”转为“淘三高”:在全省率先对不锈钢行业和铸造业实施差别电价,利用价格杠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对镇海九龙湖镇40多家紧固件企业的酸洗废液集中处理,实现行业集群发展…… 随着1134家“散乱污”企业和16个“脏乱差”块状行业整治完成,更多的优质新兴产业雨后春笋般涌现。站在新起点,宁波正以实施“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为契机,加快培育一批绿色制造样板,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时间有色彩么? 时间本无色彩。但这40年,宁波因坚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方向,锲而不舍向污染宣战,让这段时间有了绚丽的色彩。 这40年的色彩,是喷洒在天空中的蓝色。 禁燃区面积扩容至1083平方公里、提前完成黄标车整治……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一系列“真金白银”的举措,旨在消除宁波百姓的“心肺之患”。今年前8个月,宁波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6.8%,跻身全国169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20佳”。 这40年的色彩,是描绘在水系里的碧色。 “水岸同治”“摘帽黑臭河”“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全市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常年保持100%达标,居民饮用水水质全省第一。 这40年的色彩,是涂抹在大地上的绿色。 数十年持之以恒的增绿护绿,换来宁波48.66%的森林覆盖率和11.5平方米以上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今年以来,以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核心,宁波全方位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满意度和群众知晓率不断提升。 时间有味道么? 时间本无味道。但这40年,宁波因坚持探路低碳发展,坚守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活理念,让这段时间有了丰富的味道。 这40年的味道,是宁波大力为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减碳”之鲜。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宁波3个国家级开发区成为“国字号”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并构建起12类40多条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等一批批新能源项目不断投运。截至今年10月,宁波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达到247.5万千瓦,其中光伏发电170万千瓦。 如今,以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围绕大花园建设,宁波正紧扣资源盘活利用、循环产业链建设、能源梯级使用等关键领域,谋篇布局新一轮循环经济发展。同时,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步伐,进一步推进低碳港口、低碳机场、低碳物流、智慧配送等项目建设。 这40年的味道,是宁波百姓共享生态文明成果之甜。 “绿色学校”“绿色家庭”比比皆是,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努力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保护环境已成为一种行动自觉。 生态文明新篇章已经开启。宁波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以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举措、最扎实的治理成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