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都市温度】

图②:2002年9月1日,江波小学并入宁波市翠柏小学。图为20多个孩子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跟着刘兆雪老师朗诵。(龚国荣 摄)
图④:2010年12月8日,甘肃省陇西县宏伟乡的“宁波市民爱心桥”正式通车,在该乡支教的26岁宁波姑娘严意娜终于圆了她的“甘肃造桥梦”。(严龙 摄)
图③:2009年6月16日下午,林萍与恰逢8周岁生日的徐洁在上海浦东幸福相拥。这是林萍42天前将自身48%的肝脏捐献给徐洁后的两人首次见面。(严龙 摄)

    什么是一座城市的温度?它不仅仅是指创业创新的热情、多元共存的包容,还应该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换成现在语言,它指的是城市文明的软实力。

    改革开放40年,四明大地涌现出无数暖心故事:从救助罗南英到万人助学,从匿名捐款人“顺其自然”到无偿捐肝者林萍……当时宁波晚报摄影记者龚国荣则用镜头记录下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在宁波的求学历程。

    “1996年4月30日,我无意中听人说起,在宁波胜丰村周家边,有个来宁波打工的江西人办了所‘学校’,收了十多个‘破烂王’的孩子在里面读书。”龚国荣穿过长满野草的小路,终于在铁路边找到这所江波小学。这是一间十多平方米的破房子,低矮潮湿,异味刺鼻,墙壁黑乎乎的,唯一的光源来自屋顶一扇小小的天窗。“两年前,这里还是养猪的猪圈。”龚国荣含着泪按下相机快门,定格了12个衣衫褴褛孩子的上课场面(图①)。

    破败的教室、琅琅的书声、孩子清澈的眼神,在龚国荣脑海里反复回放。1996年5月3日,《宁波晚报》在头版刊登了一组图片报道《我要读书——甬城出现一家外来民工自办学校》。报道激起强烈社会反响,这所没办理任何手续,也不具备办学条件的“非法学校”的命运,更是引起种种猜测。

    宁波市政府部门择善而从,事后出台多项政策扶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随着新政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宁波本地居民的孩子一起,携手迈进本地最好的学校。

    根据宁波市教育局2018年4月公布的统计数据,2017年,全市接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27.32万人,其中在义务段公办学校就读的22.61万人,公办学校接纳比例达82.76%。

    ……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20天前,“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推选活动揭晓,宁波位列十强排行榜第二。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宁波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努力和成效。

    每一次回望都是为了再次出发。未来已来,宁波定当和更好的自己相遇。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